系所概述
本系成立於1964年,是清華大學在台復校最早成立的兩個科系之一,近五十年來已培育超過四千六百位優秀的學生。本系原名「核子工程學系」,核子工程是一門結合了機械、電子、材料、物理等領域的獨特學問。
為凸顯本系在機、電、材及工程物理等多元化教學研究的特殊性,並迎向未來科技中跨領域整合的潮流,本系於1997年更名為「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將豐富的資源投入在更多具前瞻性的跨領域教學與研究,是目前亞洲最佳的跨領域整合科系之一,期望能為台灣培育未來的科技菁英。
歷史沿革
1956國立清華大學於新竹復校
1961清華水池式核反應器首次臨界
1964核子工程學系大學部首屆招生
1968設立台電核能發電人員訓練班
1970設立原子核工程研究所碩士班
1973設立原子科學院
1974阿岡諾原子爐首次臨界
1975移動式教學用原子爐首次臨界
1981設立原子核工程研究所博士班
1981核子工程學系大學部開始雙班招生
1985原子核工程研究所改名為核子工程研究所
1985核能科技一館啟用
1993核能科技二館啟用
1995阿岡諾原子爐除役
1995核子工程學系改名為核子工程與工程物理學系
1997核子工程與工程物理學系改名為工程與系統科學系
綜合實力
多樣化的課程選擇多元化的明日社會,需要受過廣博訓練的現代人才。本系提供機、電、材課程多樣化的選擇,課程上規劃電子、材料、熱流與物理等四項學術專長以及核工與能源、奈微系統與工程物理等三項專業套用領域供學生修習,使其學有專精。
完整的工程訓練日新月異的現代工程科技,正邁向一個多元化整合的新紀元。將電機、機械、材料、電腦、物理、化學、能源等學門的專業知識,透過科技整合來強化教學與研究功能,已成為現代工程教育與訓練之主流。有鑒於此,本系所規劃的必修課乃以基礎科學、基礎工程與專業選修為主,而其中專業科目的安排,乃針對工程科系學生而設計,提供完整且具前瞻性的教育訓練。
豐富的研究資源本系目前擁有兩座系館(正在籌備興建第三座系館),近幾年來的年度研究經費平均超越新台幣一億元。多數教授從事與高科技產業相關之前瞻研究並與學術界頂尖研究機構及產業界科技大廠保持密切之合作關係,包括中研院、工研院、核研所、國家奈米實驗室、國家同步輻射中心、國家衛生研究院、台灣電力公司、友達光電與台灣積體電路均為合作研究之對象。此外本系亦提供學生至美國阿崗國家實驗室、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與英國牛津大學…等國外知名研究機構進行研究工作之機會。藉由此綿密之研究網路,將使學生之研究潛能與創意充分發揮。
理論與實驗並重本系特別著重「理論與實驗」相輔相成的教學。設有各類實驗室,包括:電子電路實驗室、光子與粒子實驗室、半導體元件實驗室、微系統實驗室、電漿製程實驗室、電子顯微鏡中心、熱流實驗室、材料實驗室、X光散射與繞射實驗室、雷射散射實驗室等。學生必可在其大學生涯之中,開闊知識領域及視野,並激發其學習興趣與研究潛能。
多元且卓越的發展方向本系畢業生以投考研究所進一步深造為主。本系主要研發領域為:微型燃料電池研發、太陽能光電池晶片與系統設計、半導體製程與量測、薄膜材料、微機電、核工、輻射套用及能源工程。由於本系學生在求學過程中,接受了完整的工程訓練,在各個領域皆有相當優異的表現。由歷屆畢業生就業的情形來看,「工程與系統科學系」具有極佳的選擇性與發展性。
放眼未來,本系強調跨領域整合訓練及前瞻性科技研發的傳統,至今已造就了三千五百位投身於國內外IT產業、能源產業、高科技研究單位、學術界及其他產業的優秀人才。面對未來全球化的挑戰,加入本系是你最好的選擇!
歷任系主任
名錄
鄭振華(1964-1967)
翁寶山(1967-1969)
曾德霖(1969-1970)
楊覺民(1970-1977)
曾德霖(1977-1983)
江祥輝(1983-1986)
蔡春鴻(1986-1989)
施純寬(1989-1992)
白寶實(1992-1993)
林 強(1993-1996)
王天戈(1996-1998)
周懷朴(1998-2001)
潘 欽(2001-2004)
開執中(2004-2007)
李 敏(2007-2010)
曾繁根(2010-2013)
葉宗洸(現任)
系所評鑑
2000年系所自我評鑑報告
2007年系所自我評鑑簡報
2007年系所自我評鑑報告
2007年系所評鑑-評鑑委員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