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海峽與呂宋海峽水體交換及相互作用研究》是依託廈門大學,由胡建宇擔任項目負責人的聯合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灣海峽與呂宋海峽水體交換及相互作用研究
- 項目類別:聯合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胡建宇
- 依託單位:廈門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本項目研究區(台灣海峽與呂宋海峽)為閩台共鄰、分管海域,兩海峽水體交換及相互作用研究對該海域海洋水團、環流、物質輸運及氣候都具有重要影響,通過兩岸海洋學者攜手合作開展本項目研究,對區域海洋生態環境、海洋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本項目聯合閩台海洋學者,通過現場觀測、衛星遙感、數值模擬和理論分析,從季節變化的時間尺度,從台灣海峽、呂宋海峽主要通道及上層、中層、深層的空間尺度,研究台灣海峽或呂宋海峽水體交換的時空分布與變化特徵及其控制機制;探討太平洋與南海之間通過呂宋海峽進行水體交換的規律;分析黑潮、Rossby波、季風、地形等對台灣海峽或呂宋海峽水體交換的影響與貢獻;揭示台灣海峽或呂宋海峽附近海域局地環流的相互作用。本項目預期在台灣海峽或呂宋海峽水動力過程的相互關聯與互動、黑潮和西太平洋對其的調控作用等研究取得創新性的研究成果。通過合作研究與交流,推動海峽兩岸海洋科技的發展。
結題摘要
本項目研究區(台灣海峽與呂宋海峽)為閩台共鄰、分管海域,台灣海峽與呂宋海峽水體交換及相互作用研究對該海域海洋水團、環流、物質輸運及氣候都具有重要影響,通過兩岸海洋學者攜手合作開展本項目研究,對區域海洋生態環境、海洋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本項目聯合閩台海洋學者,通過組織或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以及搭載其他研究項目的航次,取得了南海北部海域、台灣海峽、呂宋海峽十來個航次或航段的補充觀測資料,並利用本項目成功布放並回收的3個長達8個月時間序列錨系潛標的ADCP數據與溫鹽數據,輔以多種衛星遙感資料(衛星高度計資料等)、Argo浮標資料和部分沿岸台站的潮位資料,結合數值模擬和理論分析,著重研究呂宋海峽水體交換的變化特徵及其影響因素,探討太平洋與南海之間通過呂宋海峽進行水體交換的規律,分析黑潮、Rossby波、季風、地形等對台灣海峽、呂宋海峽水體交換的影響與貢獻,揭示台灣海峽、呂宋海峽附近海域主要水動力過程之間的相互作用。本項目已在呂宋海峽水動力過程的相互關聯與互動、黑潮和西太平洋對其的調控作用等研究取得創新性的研究成果,已發表研究論文34篇,其中31篇為SCI刊物論文(12篇發表在JCR 1、2區學術刊物上),3篇為中文核心刊物論文;台灣合作者發表7篇研究論文,兩岸學者共同合作發表3篇研究論文,美國學者與海峽兩岸學者共同合作發表14篇研究論文。此外,主要根據本項目的研究成果,本項目主要完成人胡建宇、何宗儒、謝玲玲、鄭全安聯合編寫了“南海區域海洋學(Regional Oceanography of the South China Sea)”英文專著,將由國際知名的World Scientific出版社在2019年上半年正式出版。通過本項目閩台學者實質性的合作研究與交流,也推動了海峽兩岸海洋科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