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主要價值,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35米,胸徑達2.5米;樹皮粗糙,暗灰褐色或深灰色,不規則縱裂;樹冠廣圓錐形;冬芽紡錘狀卵圓形、卵圓形或橢圓形;一年生枝有密生乳頭狀突起,乾後呈淡紅褐色或淡褐色,二、三年生時淡黃褐色。葉條形,在側枝上排列成兩列,長1.5-4厘米,寬2-4毫米,先端尖或鈍,稀平截或微凹,基部楔形,上面光綠色,中脈兩側有連續或不連續的氣孔線2-4條,或無氣孔線,下面淡綠色,中脈兩側各有氣孔線10-13條;橫切面上面至下面兩側和下面中部有一層連續排列的皮下層細胞,上面中部常有少數散生的皮下層細胞形成第二層,有時兩端角部有第二層;幼樹小枝或萌生枝有毛,葉之先端有漸尖的刺狀尖頭。
球果短圓柱形,長5-15厘米,徑4-4.5厘米;中部的種鱗斜方形或斜方狀圓形,長約2.3厘米,寬約2.1厘米,上部邊緣向外反曲,鱗背露出部分無毛;鱗苞上部微圓,裂成不明顯的三裂,中裂窄長,先端尖,側裂微圓有細齒,鱗苞中部較窄,與下部等寬或近等寬;種翅中下部較寬,上部漸窄。
近種區別
台灣油杉的種鱗斜方形或斜方狀圓形,與江南油杉(Keteleeriacyclolepis Flous)相似,其區別主要在於台灣油杉的一年生枝有密生乳頭狀突起點,種鱗上部邊緣向外反曲。而江南油杉的一年生枝則常有或多或少的毛,稀無毛,種鱗的上部邊緣不反曲。
產地生境
為中國特有種,產於台灣。生長在海拔300-1900米的低山區與闊葉樹種混交成林。
主要價值
台灣油杉可作為鄉土造林樹種,是具有較高價值的用材樹種,木材帶黃褐色,材質脆弱,可作建築、橋樑等用材。
保護級別
保護級別:該種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第一批)》:Ⅱ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極危 (CR)。
物種現狀:台灣油杉為中國特有的孑遺裸子植物種質資源,集中分布在台灣地區,具有小種群散布的特點。細胞學、同工酶及植物地理研究在該植物的分類及系統發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但仍需從分子系統學角度予以論證和補充。
瀕危原因:台灣油杉植物生長緩慢,一般每隔4-5年才結實1次,種子的大小年現象突出,球果中不育種子較多,缺乏幼苗、幼樹,天然種群的自然更新不良,導致其繁殖能力減弱。台灣油杉自身在繁育上的某些缺陷、對生境條件的需求選擇較嚴格,加之人為過度砍伐利用是導致其瀕危的因素,其中人為因素是其致瀕的關鍵因素。雖然台灣油杉發達的種翅可以使種子進行遠距離傳播,利於種群的擴展,但其雄球花花粉成熟期較集中、壽命短,花粉的傳播及胚珠的受精易受不利天氣狀況的影響,導致其結實率低下,種子萌發的特殊條件也最終影響種群的自然更新,再加上其棲息地環境不同程度的破壞,更是加劇了該植物的瀕危程度。
保護措施:應加強對台灣油杉種質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不能僅僅運用單一的手段和簡單方法,而應採取綜合措施,在抑制其種群衰敗趨勢的基礎上,通過人工繁育栽培,擴大其資源面積,在保護的基礎上,實現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如通過人工撫育,進行適度定向的干擾,改變其生長格局以及打破某些種間競爭關係,使種群較長時間地停留在某種階段上,從而為種質資源的保護和景觀資源的目標管理等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