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喬木狀竹類。竿高10-20米,直徑3-8厘米,表面具細微的小凹穴而呈豬皮狀,或有白色微點(在10倍放大鏡下可見),幼時被薄層白粉;節間最長可達40厘米,壁厚達10毫米;竿環及籜環均明顯隆起,兩者同高或竿環稍高。
籜鞘背面呈乳黃色,有時帶綠或褐色,微被白粉或無白粉,無毛,具較密的大小不等的斑點;籜耳及鞘口繸毛均不發達;籜舌深紫色,截形或微拱形,具紫紅色長纖毛;籜片帶狀,外翻,平直或微皺曲,中間綠色,兩邊桔黃或綠黃色。
末級小枝有2或3葉,葉耳有時存在,鞘口繸毛常發達;葉舌頂端拱形,常有缺刻,邊緣生紫紅色纖毛;葉片長8-14厘米,寬1.5-2毫米,幼時下表面有毛。筍期6月上旬。
生長環境
適應生長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土層較深厚,水分較充足、質地疏鬆、肥沃的酸性或微酸性土壤中。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台灣、福建。模式標本采自台灣。
繁殖方法
母竹準備:選擇生長好、健康的、直徑3-4厘米的1年生母竹。來鞭20厘米去鞭40厘米,挖時一刀切斷,切口要平;桿留3-4盤枝切斷。
時間選擇:2-3月,陰天或小雨天造林。
栽培技術
整地與挖穴:可採取全面整地,第一、二年間種豆科作物。造林密度:55株/畝,長寬3×4米,穴規格80×50×40厘米挖穴時表土與心土分開放,造林前1個月挖好,並施基肥,應以農家肥(25公斤/穴)。
幼林撫育管理
- 保護母竹及幼林。
- 第1、2年間種豆科作物,以耕代撫,6月、9月在母竹周圍鬆土,並施肥,每次每畝施尿素4-5公斤。
- 第3年新竹漸多,不間種,撫育3次,分別在4、6、9月,每次鋤草鬆土,並施肥,每次每畝施尿素5公斤。
竹林結構
- 組成:以純林為好,台灣桂竹比毛竹更喜光,密度過大,出筍會大減。立竹量:330株/畝。
- 齡級結構:1、2、3年生各占1/3,4年生竹即砍伐。
- 整齊度:平均直徑6-8厘米,80%在平均直徑范內,並分布均勻。葉面積指數:4-5竹鞭結構:90%為1-4齡竹鞭,網路要疏鬆。
培育及管理技術
- 留筍育竹:每年均勻留筍育竹,每年每畝留110株符合規格的筍養竹。
- 挖筍:除留養對象其它的均可挖去,尤其是前期筍及末期筍。挖時應注意不傷竹鞭,且覆土。
- 撫育:每年淺翻1次,時間為8-10月,深度10厘米;鋤草鬆土2次,時間4、6月,鬆土深3-5厘米;每年結合撫育施3次肥,施肥量每次碳氨15-20公斤,另外3-5公斤過磷酸鈣或鈣鎂磷,施肥後一定要覆土。
- 採伐:採伐年齡定為4年生,要齊地採伐,伐後竹蔸劈破以促進竹蔸早腐爛。
- 立體種養:林地可種牧草(寬葉雀俾、黑麥草筍)養山羊,但出筍及幼竹生長季節不得放牧。林地也可間種藥材或培養竹蓀。
主要價值
台灣桂竹其筍味鮮美,可鮮食或加工成筍乾及各種調味筍;竹材堅韌,桿壁較薄,蔑性好,是竹編工藝優質原料,制香心點燃為白色,為優質的香心材料,也可為撐桿、曬衣桿、趴架等內部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