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榭

台榭

台榭,中國古代將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稱為台,台上的木構房屋稱為榭,兩者合稱為台榭。春秋至漢代的六七百年間,台榭是宮室、宗廟中常用的一種建築形式,具有防潮和防禦的功能。最初的台榭是在夯土台上建造的有柱無壁、規模不大的敞廳,供眺望、宴飲、行射之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榭
  • 來源:禮記·月令
  • 遺址春秋晉都新田遺址
  • 採用:以階梯形夯土台為核心
  • 領域:古代建築
春秋時期,各國的宮室、宗廟競相追求雄偉的建築形象,但當時的木結構建築水平尚低,不能解決大體量建築物的高度和整體穩定性等問題,因而憑藉夯土作為構造手段,採用以階梯形夯土台為核心、倚台逐層建房的方法,以取得比較宏大的外觀。台榭還同時具有防潮和防禦的功能。
台榭的遺址頗多,著名的有春秋晉都新田遺址、戰國燕下都遺址邯鄲趙國故城遺址、鹹陽宮遺址等,都保留了巨大的階梯狀夯土台,其高度有的達到十餘米,長度有的超過百米。西漢明堂辟雍遺址留有兩層方形夯土台。另外,戰國台榭的形象還可在戰國刻紋銅器上看到(見周代建築圖象)。
以後基本上不再建造台榭式的建築,但仍在城台、墩台上建屋。北京團城安平聖姑廟等,都可視為台榭的變體。榭還指四面敞開的較大的房屋。唐以後又將臨水的或建在水中的建築物稱為水榭,但已是完全不同於台榭的另一類型建築。《老子》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台榭台榭
《禮記·月令》五月可以居高明,可以處台榭。
《釋名》台,持也。築土堅高,能自勝持也。
春秋戰國時期台榭式宮殿春秋戰國時期台榭式宮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