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前縣孫口將軍渡位於台前縣孫口鄉政府東南2公里的黃河北岸,原名孫口渡口。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12萬人以此為中心強渡黃河,發起魯西南戰役,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解放戰爭戰略反攻的偉大序幕。台前縣以“晉冀魯豫野戰軍渡河處”為依託,沿臨黃堤規劃建設,位於豫魯交界黃河之濱的將軍渡黃河遊覽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台前縣孫口將軍渡
- 位置:台前縣孫口鄉
- 總體規劃面積:500餘畝
- 組成:5個景區
將軍渡黃河遊覽區
建設情況
遺址遺存
文物陳列
景區風光
夏天,這兒是一處天然的避暑勝地,站在亭台上,遠離了喧囂的都市,你可以怡然地享受從河岸邊吹來的習習涼風,看大河,看淺灘,看沃野,聽台下的河水奔騰咆哮。抬頭是白雲朵朵的天空,低頭是細碎的閒花野草,隨便走走,也就有了閒雲野鶴、超凡脫俗、自得其樂的舒適和愜意,白璧無瑕的天然真實也就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你的心中,閉目養神就好像是在如詩如畫的夢裡。
歷史背景
為保障劉鄧大軍勝利渡河,1947年2月,冀魯豫軍區成立了黃河河防指揮部(設在今台前境長劉村),擔負起建造船隻、運送大軍渡河的緊迫任務,王化雲和曾憲輝先後任司令員,郭英任政委。黃河河防指揮部下設7個大隊和1個獨立營,四大隊和獨立營駐防軍事要地孫口。台前人民積極配合黃河河防指揮部,將縣境各個渡口船隻集中修補、隱藏,並先後興建十里井、林樓、張堂、孫口、毛河(後移陳樓)5處大的造船廠,沿黃10里以內的民眾主動把自家的大樹砍伐,奉獻給造船廠。當時,在孫口附近興建一處最大規模的造船廠,開始設在毛河村後樹蔭下,剛剛施工,就被國民黨飛機發現目標,盤旋轟炸,造船工人冒著生命危險,將設備迅速轉移到面積大,樹木茂密的陳樓村西林帶里,繼續施工。由於局勢惡劣,造船工人們風餐露宿,生活極其艱苦,但情緒卻十分高漲,個個奮不顧身,團結奮戰,陳樓造船廠製造的長8丈5尺、寬4丈的平頭“大1號”船竣工了,船廠舉行慶賀典禮(7月4日夜,劉鄧首長渡河時乘坐的那隻“愛國號”平頭大木船即陳樓造船廠製造的平頭“大1號”船)。自此一隻只大船陸續製成,陳樓造船廠共造船28隻,均按長寬和面積的大小,依次由1號排到28號。與此同時,台前境內其他造船廠也在緊張的工作,先後製造出一隻只大船,全縣共造120餘只大船。這些大船一船可渡一排人、一連人,大的能載200多人、5輛汽車。造船不易,拉船更難。各造船廠船造好後,要運到各渡口中,由於途無滴水,旱地行船,極為困難,全體幹部民眾都參加拉“旱船”,在拉船的途中,還經常碰上國民黨飛機的轟炸,儘管如此困難,軍民還是協力把一隻只大船按時運到各個渡口。同時,為了確保大軍安全渡河,黃河河防指揮部組建了2300多名的水兵武裝,共編5個大隊,其中四大隊駐防孫口,水兵們晝夜苦練划船、隱蔽搶救、游泳等技術。此外,台前人民全體動員,大打支前準備工作的“總體戰”,他們積極為駐軍騰房,安排後方機關、做鞋、磨麵、運送糧柴物料,組織了擔架團、兒童團、姊妹團等,男女老少,不分彼此,全力投入到支前工作中。
1947年6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率領主力一、二、三、六4個縱隊12萬大軍由安陽西北蔣村出發,奔向魯西黃河北岸。6月30日進駐台前境,劉鄧首長沒顧得休息,當日親臨孫口視察黃河水情,部署大軍夜間渡河。冀魯豫軍區獨立旅為掩護劉鄧主力部隊渡河,以孫口為中心渡口,在東起東阿,西至濮縣,全長近150公里的地段上實施大規模渡河作戰。
6月30日夜12時,指揮部下達渡河命令,二縱先遣部隊首先在孫口強渡,嚴陣以待的水手們從船塢中將隱蔽的船隻推出,先遣連的勇士們乘上12隻木船,船頭上架起機槍,精神抖擻,競相行駛,12隻小船像離弦的箭,急速地向南岸駛去,敵人發覺後,猛烈阻擊,各快船上的先遣隊猛烈地予以還擊,此刻,北岸掩護部隊的大炮,也瞄準對岸國民黨軍隊的灘頭陣地進行轟擊,在掩護部隊炮火的掩護下,水兵們冒著飛機轟炸和對岸敵人炮火的阻擊,駕船強渡,有的負傷後不顧生命危險,包紮傷口後繼續快速划槳,水兵加快速度駕船往前沖,不到一刻鐘將先遣部隊某部四連送到對岸。快船將要靠岸時,先遣隊還沒等船靠岸,即下船蹚水,直衝國民黨軍隊的防禦陣地,國民黨士兵抱頭鼠竄,戰士們登岸後立即控制了國民黨防禦陣地的火力,繼而攻破嚴密布防的地堡群,為大軍南進打開了通路。與此同時,黃河各渡口舟楫競發,一縱隊在東線張堂一帶、六縱隊在西線李橋一帶實施大規模渡河作戰(三縱隊為預備隊,後在孫口、林樓、李橋渡河),一夜間國民黨部隊精心設防的自詡足抵40萬大軍的黃河防務,全線崩潰。
7月4日夜,劉鄧首長和野戰軍機關人員在孫口渡口乘“愛國號”大船渡過黃河。
劉鄧大軍渡河後,立即發起魯西南戰役,經28天浴血奮戰,殲滅國民黨正規軍9個半旅,計5.6萬人,繼而千里挺進大別山,揭開了全國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中國革命實現了歷史性大轉折。
1947年9月初,為鉗制國民黨新五軍,配合劉鄧、陳謝兵團逐鹿中原,根據黨中央毛主席的指示,華東人民野戰軍西線兵團在司令員陳毅和副司令員粟裕的率領下進駐台前,從境內孫口、林樓、十里井等處,由“黃司”和台前人民民眾用木船護送渡過黃河,轉入外線作戰。當時,沿黃集結大小船300餘只,晝夜擺渡,共護送華野過河部隊30餘萬人。1948年6月初,粟裕率領剛剛在濮陽結束新式整軍運動的華東人民野戰軍司令部機關又一次在孫口渡口南渡黃河作戰。
1949年3月,為保障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橫渡黃河,向江南進軍,台前人民積極籌備船隻,集結木板、繩索、鐵絲、秫秸等物料在孫口架設浮橋。當時時令雖然已是仲春,但黃河岸邊仍很寒冷,為了確保工期,確保浮橋的質量,水手和民工不畏嚴寒,跳入冷冰凍的水中打樁、繫繩。經過十幾個晝夜奮戰,終於架設了長200米、寬20米的浮橋。從4月26日起,歷經半月,50萬大軍踏過黃河浮橋,揮軍南下。台前人民又留下了“孫口搭浮橋,激流過大軍”的佳話。
紅色典故
1947年9月初,華東人民野戰軍西線兵團計30萬人在司令員陳毅和副司令員粟裕的率領下,從台前境孫口、林樓、十里井等渡口南渡黃河,挺進豫皖蘇。1948年6月初,粟裕率領華東人民野戰軍司令部機關又一次在孫口渡口南渡黃河作戰。
1949年4月26日起,東北人民解放軍50萬大軍在司令員林彪、政委羅榮桓率領下,歷經半月,踏過孫口黃河浮橋,揮師南下進軍江南。孫口渡口“將軍渡”的美名由此而來。
紅色精神
紅色詩歌
陳 毅
江淮河漢入掌握,南京群醜苦無計。
黨團統一競貪污,棘門霸上等兒戲。
老賊花甲飛來去,滿眼戰局皆喪氣。
徘徊古城系人心,豈知動搖更加劇。
絕望掙扎難苟延,婉轉哀憐求美帝。
杜馬困難何其多,侵略援助索高利。
扶助倭寇事第一,可憐位置次奴隸。
皇皇華夏豈無人,解放軍旗伸正義。
中原已告堤防決,長江何處能守御?
國賊受首看日近,狗黨狐群失依據。
人民法院早安排,海角天涯難逃避。
吁噫一歌兮歌黃河,黃河穩渡不吾棄。
吁噫再歌兮歌反攻,革命風雷動大地。
吁噫三歌兮歌民主,民眾翻身今可遂。
吁噫四歌兮歌勝利,華夏獨立新世紀。
濡筆淋漓我興豪,但恐才薄難抒意。
黃水仍是以往那樣急湍、奔流、衝激、吼叫。
但是在大進軍的今天,
以集體的智慧,
在世界著名的黃河天險上,
創造了歷史上新的奇蹟——一座由船作的大浮橋。
雖然大雨不停地在下,
道路泥濘難走,
但是阻不住熱情支前的民眾。
他們肩扛著車不能拉架橋用的木板,
冒雨向黃河上運送。
情緒極其高漲的水手,
飯也顧不上吃,
忙著架橋。
他們下錨、拉纜,
跳下水裡安木樁。
雖然都是光著身子下水,
卻還是滿身大汗。
船靠船,練扣練。
平船上面鋪木板,雖然船只有高、低、大、小,
卻非常的平坦、堅牢。
不光能走人和馬,
還能走汽車、坦克和大炮。
橋長:有二百米,
橋寬:足有五丈,
兩端:紅綠標語、彩門、松坊、船桅像電桿一樣。
猛一看,看不出是橋來,
好像城市裡的馬路一樣。
解放軍步伐整齊,精神雄壯,
六路縱隊走在橋上,
攝影記者拍照忙,
宣傳隊的音樂多響亮。
戰士們前進的歌聲,
水手們的歡呼口號聲,
奏出了偉大的交響樂——
“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
王朝陽
渡口客商多興,汽車輪船爭喧。
張滿飈
逐鹿中原看劉鄧,一劍出鞘把試君。
崔彩雲
月沉風起濤驚夢,疑是千帆競渡聲。
閆 震
依稀槍炮作,濁浪勢如雷。
白光升
運籌帷幄巧布陣,跨飛天塹殲敵兵。
橫刀立馬地天動,彈炸帆張神鬼驚。
挺進中原插利劍,千秋碑鐫留英名!
王天興
飛兵天降伏狂濤,潰敵破防何處阻。
金戈鐵馬英雄路,戰略進攻開序幕。
紅旗獵獵定中原,有口皆碑千載譽。
王繼德
似見雄兵鏖戰急,若聽濁水對天囂。
輕舟百里連長線,暗夜千軍卷巨飈。
英烈可知流血處,宏圖如畫正妖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