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果(產於熱帶美洲的植物)

可可果(產於熱帶美洲的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可可果是原產於熱帶美洲的梧桐科喬木的植物,其果實發酵及烘焙後可製成可可粉及朱古力。早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前,熱帶中美洲居民,尤其是馬雅人及阿茲特克人,已經知道可可豆的用途。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可可果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 雙子葉植物綱 Magnoliopsida
  • :錦葵目
  • :梧桐科
  • :可可屬
  • 分布區域:熱帶美洲
植物價值,形態特徵,植物文化,防治可可果鑽蛀蟲,

植物價值

可可是原產於熱帶美洲的梧桐科喬木,其果實發酵及烘焙後可製成可可粉及朱古力。早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前,熱帶中美洲居民,尤其是馬雅人及阿茲特克人,已經知道可可豆的用途。他們不但將可可豆做成飲料,更用它作交易媒介。16世紀可可豆傳入歐洲。精製成可可粉和朱古力;還提煉出可可脂。採收後,將可可豆取出,發酵若干天,再經過乾燥、除塵、烘焙等一系列加工,研磨後成為漿狀,稱為朱古力漿。將朱古力漿再壓榨後,可製成可可脂可可粉,或另加可可脂及其他配料,製成各種朱古力。

形態特徵

可可樹遍布熱帶潮濕的低地,常見於高樹的樹蔭處。樹幹堅實,高可達12米,葉橢圓形,革質,長至30厘米,枝葉伸展如傘蓋。花粉紅色,小而有臭味,直接生在枝幹上。果實叫可可果,長可達35厘米,直徑12厘米,呈卵形,表面有10條脊,黃棕色到紫色。可可果內含種子(即可可豆)20至40粒。豆長約2.5厘米,包於粉紅色有粘性的果肉中。可可樹栽培4年後,每年每株產果60至70枚。
可可果
可可果是在南美洲山區發現的別一種熱帶水果。它是一種灌木植物,神奇的是,從種下種子到長出果實只需不到9個月的時間,果實成熟需要2個月。果實屬漿果類,味道有些像番茄和檸檬混合的味道。

植物文化

朱古力來自可可樹上的可可果豆,可可果是古代墨西哥“蛇神”的禮物,代表“喜悅的源泉”,
可可果並具有神奇的功力。
公元前約500年,阿茲台克人、託兒鐵克人、瑪亞人和印加人(古代墨西哥的原始人和印地安人)只吃可可果的新鮮果肉,因為可可豆苦澀難咽。偶然有一人將可可豆扔入火中,可可豆被烤乾時發出的誘人香味引發此人將可可豆在石頭間碾成糊狀並品嘗了它。
這便是朱古力幾千年世界史的開始。
可可豆——樹上長出的黃金。瑪亞人是世界上第一個種植可可樹的民族。一直以來,可可豆不單只可被調製成部落貴族的飲料,還是經久不衰的相當有價值的流通貨幣。大約100粒可可豆便可換一個健壯的奴隸。

防治可可果鑽蛀蟲

可可果鑽蛀蟲, 也稱可可蛾是東南亞最嚴重的可可害蟲。早在本世紀初, 印尼和菲律賓首次對這種害蟲作了記錄。它曾使這些地區的可可生產陷於停頓狀態。可可蛾成蟲長約10 毫米, 雌蟲在可可果表面產卵, 兩天后即孵化成幼蟲並鑽入果莢蛀食, 導致豆粒結塊, 從而使加工成本提高, 大大地降低了產品價值。
馬來西亞沙巴州的可可商業性生產始於50年代。在頭20年間, 未受到可可蛾的侵害, 但自70年代中期起, 隨著種植面積的迅速擴大, 可能從鄰近的島嶼傳入了可可蛾。1980年首次發現此害蟲侵襲, Mumfodr 博士發現, 雌蛾能產生一種引誘雄蛾的氣味一flJ雌性信息素, 以後, 皇家學院請求熱帶開發研究所( TDIR) 分離、鑑別和合成這種雌性信息素, 並研究利用它來作為防治可可蛾的一種方法。TDIR昆蟲產品研究組的工作人員著手研究鑑定此信息素。他們用帶有觸角電描記器的氣相色譜儀對處女雌蛾產卵器的洗液進行分析。但有一個重要問題是每條雌蛾所產生的信息素不到0.1 毫克。
共鑑定出7 種信急素成分, 其中用信息素技術來誘捕害蟲可減少害蟲蟲口,從而達到防治目的。大田試驗結果表明,將合成信息素置入一種夾層誘捕器中誘捕可可雄蛾,效果良好。據預測和對害蟲實際捕捉量的估計,可誘捕70—80%的雄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