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博雅文庫》為青少年朋友們介紹了一系列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讓你像哲學家一樣思考,史學家一樣睿智,像文學家一樣才華橫溢。《少年博雅文庫》,助你叩開智者之門! “柏拉圖”——“寬肩膀或寬額頭”(吉希臘語意)。名如其人,他不但有著摔跤冠軍的強壯體魄,更有著哲學家的天生智慧。他師從蘇格拉底八年,繼承老師用生命換得的思想衣缽,並用對話錄的形式,讓它們在哲學的歷史星空中熠熠生輝。 但是,儘管智者們在對話錄中打起了思想的擂台,但柏拉圖卻始終隱身幕後。到底為什麼? 謎底在哪裡? 我們等著未來你的答案——
基本介紹
- 書名:叩開智者之門•柏拉圖•公元前399年
- 出版社:少年兒童出版社
- 頁數:165頁
- ISBN:9787532470860, 7532470865
- 品牌:少年兒童出版社
- 作者:周順
- 出版日期:2006年9月1日
- 開本:32開
- 定價:10.0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少年博雅文庫》為青少年朋友們介紹了一系列古今中外的哲學家、史學家、文學家。讓你像哲學家一樣思考,史學家一樣睿智,像文學家一樣才華橫溢。《少年博雅文庫》,助你叩開智者之門!
圖書目錄
引言 僅僅作為開始
第一章
第二章 蘇格拉底之死
1城邦·神話
2生活
3烽火年代
4生平與創作
第三章 美德·知識
1高爾吉亞
2普羅泰戈拉
3美諾
4泰阿泰德
第四章 理想國
1隱身戒指
2別了,豬的城邦
3城邦的美德
4哲學家
5城邦的靈魂
6影像與真實
第五章 愛
1愛的講辭
2第俄提瑪
第六章 中庸之道
1政治家
2好好惡惡
第七章 落草
1西西里的夢
2後人
3尾聲
第一章
第二章 蘇格拉底之死
1城邦·神話
2生活
3烽火年代
4生平與創作
第三章 美德·知識
1高爾吉亞
2普羅泰戈拉
3美諾
4泰阿泰德
第四章 理想國
1隱身戒指
2別了,豬的城邦
3城邦的美德
4哲學家
5城邦的靈魂
6影像與真實
第五章 愛
1愛的講辭
2第俄提瑪
第六章 中庸之道
1政治家
2好好惡惡
第七章 落草
1西西里的夢
2後人
3尾聲
文摘
書摘
終於,蘇格拉底決定去試探神諭的真意。他拜訪了一個又一個自認為最聰明,或公認為聰明的人,但在與他們的交談中,他強烈感受到什麼叫愚蠢無知、盲目自大、自吹自擂。有的人以為自己知道一切,但事實上什麼都不知道,沒有任何智慧。蘇格拉底試著把真相告訴他們,卻引來極度的忿恨。當他離開時,終於明白了神諭的意旨:所有人都一樣,大家都是無知之人,但是,他們以無知為有知,蘇格拉底卻以無知為無知。在這點上,他的確要比他們聰明。
當時在辯護席上,蘇格拉底言辭激烈,真誠的秉性讓他忘記了在面對公眾講演時,是需要偽裝和虛飾的。那些在公開辯論中獨占鰲頭的修辭學家、智者們則深諳此道,無論內容多么空洞,思想多么貧乏,只要是眾人喜歡的,就大肆吹捧,以表明自己與萬眾同心的立場。蘇格拉底做不到這一點,不是他不能夠,而是他根本不會。辯解的過程中,他不但不向民眾示好,搖尾乞憐地爭取幾張同情票,反而自嘲是一隻黏附在馬身上的馬虻,良種馬肥碩而遲鈍,急需馬虻的刺激,雅典城邦正是這樣的一匹駿馬,神將蘇格拉底派到此地,就是命他來喚醒、勸導每一個高貴的雅典人——放棄收斂錢財、沽名釣譽的惡習,專注於追求智慧、真理和美德。為了神,他無暇參與政治、管理家事,甚至弄得一貧如洗。
但是,一般人又怎能相信虔誠的蘇格拉底真的是為了神的榮譽才如此行事?對於揭露自己無知的規勸。即使是善意的,又怎能泰然處之?於是,他們把蘇格拉底的“罪狀”遞進王宮,交付法庭,最終以二百八十一票對二百二十票宣告他有罪,並以“蠱惑青年,敬奉新神”的罪名判處其死刑。怎能相信,以“希臘的學校”著稱的雅典公民,竟把自己的拯救者推上了祭壇!
當審判官宣布最後結果時,蘇格拉底寒心徹骨。然而,他最後的一席話依然鏗鏘有力:死亡本身不足為懼,因為死亡之境是好是壞,沒有誰知道。一般人瞑怕死亡,認為它罪大惡極,恰恰是犯了“以不知為有知,以無智為有智”的錯誤。相形之下,擺脫死亡易,逃避罪惡難。“死亡”和“罪惡”猶如兩大追捕者,且後者動作更為迅猛。蘇格拉底自認為年邁遲鈍,所以被慢跑者“死亡”追上,而指控者年輕健壯,所以被快跑者“罪惡”追上。
蘇格拉底至死都相信,在人的面前,他有“罪”——“虔誠之罪”;但在神的面前,他是何等榮光——不辭艱險、不計安危、恪守神諭、忠於職守。“我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哪怕去死一百次!”
P12-13
終於,蘇格拉底決定去試探神諭的真意。他拜訪了一個又一個自認為最聰明,或公認為聰明的人,但在與他們的交談中,他強烈感受到什麼叫愚蠢無知、盲目自大、自吹自擂。有的人以為自己知道一切,但事實上什麼都不知道,沒有任何智慧。蘇格拉底試著把真相告訴他們,卻引來極度的忿恨。當他離開時,終於明白了神諭的意旨:所有人都一樣,大家都是無知之人,但是,他們以無知為有知,蘇格拉底卻以無知為無知。在這點上,他的確要比他們聰明。
當時在辯護席上,蘇格拉底言辭激烈,真誠的秉性讓他忘記了在面對公眾講演時,是需要偽裝和虛飾的。那些在公開辯論中獨占鰲頭的修辭學家、智者們則深諳此道,無論內容多么空洞,思想多么貧乏,只要是眾人喜歡的,就大肆吹捧,以表明自己與萬眾同心的立場。蘇格拉底做不到這一點,不是他不能夠,而是他根本不會。辯解的過程中,他不但不向民眾示好,搖尾乞憐地爭取幾張同情票,反而自嘲是一隻黏附在馬身上的馬虻,良種馬肥碩而遲鈍,急需馬虻的刺激,雅典城邦正是這樣的一匹駿馬,神將蘇格拉底派到此地,就是命他來喚醒、勸導每一個高貴的雅典人——放棄收斂錢財、沽名釣譽的惡習,專注於追求智慧、真理和美德。為了神,他無暇參與政治、管理家事,甚至弄得一貧如洗。
但是,一般人又怎能相信虔誠的蘇格拉底真的是為了神的榮譽才如此行事?對於揭露自己無知的規勸。即使是善意的,又怎能泰然處之?於是,他們把蘇格拉底的“罪狀”遞進王宮,交付法庭,最終以二百八十一票對二百二十票宣告他有罪,並以“蠱惑青年,敬奉新神”的罪名判處其死刑。怎能相信,以“希臘的學校”著稱的雅典公民,竟把自己的拯救者推上了祭壇!
當審判官宣布最後結果時,蘇格拉底寒心徹骨。然而,他最後的一席話依然鏗鏘有力:死亡本身不足為懼,因為死亡之境是好是壞,沒有誰知道。一般人瞑怕死亡,認為它罪大惡極,恰恰是犯了“以不知為有知,以無智為有智”的錯誤。相形之下,擺脫死亡易,逃避罪惡難。“死亡”和“罪惡”猶如兩大追捕者,且後者動作更為迅猛。蘇格拉底自認為年邁遲鈍,所以被慢跑者“死亡”追上,而指控者年輕健壯,所以被快跑者“罪惡”追上。
蘇格拉底至死都相信,在人的面前,他有“罪”——“虔誠之罪”;但在神的面前,他是何等榮光——不辭艱險、不計安危、恪守神諭、忠於職守。“我不會改變自己的行為,哪怕去死一百次!”
P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