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鄭客西入關

古風·鄭客西入關》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創作的《古風五十九首》中是一首詩。此詩當作於安史之亂爆發前夕,詩人對戰爭有所預感,借古喻今,闡示了自己對世事的見解,表達了要遁世避亂的歸隱思想。全詩從頭至尾全用古事,但結合社會現實,又無一句不是針對唐朝時事,具有濃烈的政治色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古風·鄭客西入關
  • 作品別名:古風(其三十一)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李白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古風
鄭客西入關⑴,行行未能已,
白馬華山君,相逢平原里,
璧遺鎬池君⑵,明年祖龍死⑶。
秦人相謂曰:吾屬可去矣⑷!
一往桃花源⑸,千春隔流水。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鄭客:一作“鄭容”。《搜神記》卷四:秦始皇三十六年,使者鄭容從關東來,將入函關,西至華陰,望見素車白馬,從華山上下,疑其非人。道住,止而觀之。遂至,問鄭容曰:“安之?”鄭容曰“之鹹陽。”車上人曰:“吾華山使也,願托一牘書,致鎬池君所。子之鹹陽,道過鎬池,見一大梓,有文石,取款(敲擊)梓,當有應者,即以書與之。”容如其言,以石款梓,果有人來取書,雲“明年祖龍死”。
⑵鎬池君:雲水之神。
⑶祖龍:謂秦始皇。祖,始也。龍,人君也。
⑷吾屬:我等,我們。
⑸桃花源:晉人陶淵明作《桃花源記》:有一武陵漁夫,偶進一山洞,過山洞口之後,便見一處地方。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此地人過著和平的耕織生活,自雲是先世避秦難,率韋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遂與外人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白話譯文

鄭客西入函谷關,一路上馬不停蹄。在平川路上遇到一個駕著素車白馬自稱是華山君的人。讓他捎一塊玉璧給搞池君。來取書的人告訴他說,明年祖龍死。聽此訊息,秦人便互相轉告說,我們避難去吧。他們自從去了桃花源之後,便與外人千載相隔。不通訊息。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寫於安史之亂前不久。詩人看到政治腐敗,社會黑暗,各種矛盾嚴重激化,敏銳地預感到社會將要發生大的動亂,於是寫下此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借古喻今,闡示了詩人對世事的見解,表達了要遁世避亂的歸隱之思。其最為獨到突出的特點,是從頭至尾全用古事。《史記》載:秦始皇三十六年,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攔)使者曰:“為吾遺(送)鎬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置其璧去。使者奉璧俱以聞。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退言曰:“祖龍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視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史記》與《搜神記》兩段記載大同小異。按,文中“祖龍”,即指秦始皇。秦為水德王。江神請山神將璧送給鎬池之神,是說始皇將要完蛋了,秦王朝已到了窮途末路。詩人以高度精煉、概括的語言,將此濃縮為三十個字入詩,這便是首六句。
“鄭客西入關”即從《漢書》“鄭容從關東來”演化而得。不過內涵更為豐富明確。它不僅包含了“關東來”的出發地,而且“點明了將入函谷”的道途和“之鹹陽”的目的地。“行行未能已”不僅表明道路阻且長,旅途生括的艱辛勞頓,而且從“未能已”三字中,可以看出秦法森嚴,使者畏懼延誤行期驚恐地匆匆趕路的身影。“白馬華山君,相逢平原里”寫鄭客與素車白馬的神人相遇。將地點狀語置後,突出了神人的形象。“璧遺鎬池君,明年祖龍死”,剪去文章記載中的枝節,只剩下預言“始皇明年將死”的實質,簡潔明了,乾淨利落。
從以上六句不難看出,詩人李白歷盡坎坷磨難,對社會已有了相當深刻而透闢的認識。長安三年,政治漩渦中心的生活,使他清醒地了解到了統治集團的腐敗透頂,不可救藥;封建帝王的昏憒暴虐、荒淫奢靡。他不再如以前那樣天真,渴望得到君王的賞識,渴望有機會大展宏圖,達到安黎元、濟蒼生的目的。在黑暗的現實中,他的所有希望都已破滅,走向了徹底的絕望。他看到了中央集團的統治已完全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王朝命運危在旦夕。一旦昏君崩逝,天下必定大亂。這“明年祖龍死”既是對最高統治者及其黑暗統治的憤怒詛咒,同時,又表達了對社會大動亂前景的深切擔憂,對無辜人民命運的焦慮。
出路何在?於是引出了詩的最後四句:“秦人相謂曰:吾屬可去矣!一往桃花源,千年隔流水。”東晉詩人陶淵明曾作《桃花源》詩並記,為人民描繪了一個沒有賦稅剝削、沒有戰爭侵擾,處處和平,人人安樂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幾乎成為封建社會人人嚮往的樂土。李白想像豐富、超人,把桃花源的故事與上面六句中的故事融為一體。似乎當年桃花源中的人們之所以能及時逃避戰亂,是因為他們得知了鄭客從華山君那兒得來了祖龍將死、秦將大亂的訊息。所以,他們相互轉告:我們快快離開這裡罷!“吾屬可去矣”一句,極易使人聯想到《詩經》:“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魏風·碩鼠》)的詩句,既表現了人民對於統治集團盤剝百姓、不顧人民死活的深切痛恨,和對戰亂頻仍、社會動盪的刻骨憎惡;又表達了人民對安居樂業、人人平等社會生活的強烈渴望。寫的是秦末時事,表達的卻是唐代廣大人民的心聲。最後詩人以“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作結,抒發了要永遠遠避醜惡塵世的願望。
這首詩寫得很巧妙。表面看,全詩無一句不是講神話傳說故事,但結合社會現實,又無一句不是針對唐朝時事,具有濃烈的政治色彩。李白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在他的作品中,往往為讀者描繪迷離恍惚、驚心動魄、充滿神奇色彩的意境。華山的險峰,蜀地的棧道,天上的明月,地上的黃河,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要極力闡述出那神迷離奇的傳說,噴發出濃郁的超凡脫俗之氣。然而,此詩中的故事,本來已是那樣古怪離奇,詩人不僅沒有如往常一樣,濃墨重彩,肆意點染,反而有意將其神迷色彩淡化。使人們讀來,覺得那仿佛既非神話,亦非傳說,而是實實在在確實發生過的事。這種強烈的真實感,大大增強了詩歌的戰鬥力和藝術感召力。

名家點評

《載酒園詩話又編》:
“秦人相謂曰”,乃史中敘事法,誰敢人之乾詩?吾不難其奇,而難其妥。嘗嘆李長吉費盡心力,不能不借險句見奇,孰若太白用尋常語自奇!
唐宋詩醇》:
賞其風調致佳。
昭昧詹言》:
衍古高妙。
《李太白詩醇》:
嚴云:尋常新逸,力搜不得,偶撮亦不得;當是才興所至,無復典格存於胸中,乃有此耳(“秦人”四句下)。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葉(唐時屬安西都護府,在今吉爾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馬克附近)。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並好行俠。從25歲起離川,長期在各地漫遊,對社會生活多所體驗。天寶元年(742年)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唐玄宗所賞識,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視,又遭權貴讒毀,僅一年余即離開長安。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杜甫結交。安史之亂爆發後,他懷著平亂的志願,於天寶十五載(756年)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爭奪帝位失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中途遇赦東還。晚年漂泊東南一帶,卒於當塗(今屬安徽)。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像李白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