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古陶文明博物館由北京市文物局1996年10月30日批准成立,北京市
機構編制委員會核准註冊為公益性民營事業單位,1997年6月15日隆重開館。以保護和弘揚中華古代文明遺產為宗旨;以確保原路東之夢齋收藏所有權、名譽權、完整性獲得永久性保障,最大限度地發現並實現其價值,將陶類文物的收藏保護、鑑賞研究、宣教展覽、信息傳播、
藝術創作、產業開發、
資本運營於一體,從而建立古陶文明的權威收藏、鑑定、研究與傳播體系為基本任務;以變個人秘藏之寶為社會共有之物、開創中國博物館事業新的途徑和體例,並最大意義上發現與實現中華古
陶文明的價值和尊嚴為理想而創辦。
古陶文明博物館是第一座陶的專題博物館,藏品以新石器時代彩陶及周秦漢唐陶器、戰國秦漢磚瓦、戰國秦漢封泥三大系列兼及其它相關領域約3000件出土文物,構成以古陶文明為主脈、以藝術考古為特色的收藏體系,構成一部近乎完整而形象生動的古陶文明史。
館藏文物
“封泥絕響”系列
“封泥絕響”系列展出秦漢封泥175件,這是迄今最重要的封泥專題展覽。尤其秦封泥部分被稱為“秦文化史上又一次重大發現”,含概了秦始皇
三公九卿政治體制的各類屬官,揭示了數十個失載的秦朝的
郡縣、
宮苑名稱,揭示了許多與秦始皇及其秦代文明相關的鮮為人知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內容,從而被考古界、秦漢史學界的專家稱為“秦始皇批閱文書的遺物”,“是可以彌補《
史記》《
漢書》缺憾的珍貴文獻,是統一的中國封建王朝第一部百官表和地理志,是中國百代政治體制的源頭檔案”。
“古陶序列”
“古陶序列”展出周秦漢唐2000年間不同器型與品類的陶製文物126件,從中可以看出古陶文明的演進與發展脈絡,較為全面的反映了華夏先民有關陶的創製、使用和審美。“拆散的結構及其它”展出路東之館長多種藝術語言的系列作品近百件。新千年伊始,古陶博物館展廳除了原有四個專題系列文物藏品展覽之外,又增添了一個新的內涵獨特而形式怪異的特殊展覽:《拆散的結構及其它——路東之美術作品展》。這是個不斷改變和正在完成過程中的展覽,內容與形式都別具一格,沒有開幕式也沒有結束日期,展品由“拆散的結構ABC系列、夢齋文獻系列、夢齋考古系列、夢齋原拓本系列、世紀末寄懷曲系列、新世紀寄懷曲系列、兼照自己的燈類系列、鳥和太陽與天地和人彩墨系列”等多組內容構成,展品隨機變化,似是而非,充滿先鋒精神與另類色彩,並包涵行為藝術的成分在其中。
“文字的美奧”
“文字的美奧”展出多載體與文字相關內容的文物約兩百件。2000年6月15日,古陶文明博物館開館三周年之際,又增加了新的展覽內容:《文字的美奧——古陶文明博物館開館三周年特展》。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精神財富,也是先民留給我們最重要的文化遺產。 漢語文字是地球人類最為神奇美奧而博大精深的文字型系。以表現文字為主題的收藏內容一度曾是中國收藏家的正宗、主項和熱門兒,也是傳統金石學的主要範疇。本展以多載體與文字相關內容的文物為展品,以 “文字的美奧”為主題,分為“甲骨拾遺、陶文演義、微刻奇觀、璽印薈萃、磚文敷美、文獻存真”六組內容。旨在從美學角度,將文字的魅力展現給世人。
規模
古陶文明博物館建築面積600平方米,展廳面積約400平方米,常規展覽由“彩陶淵藪、瓦當大觀、封泥絕響、古陶序列、拆散的結構及其它、文字的美奧”六個專題系列近千件展品構成,力求使普及教育、藝術欣賞和專業研究相結合,將古陶文明恆久而獨特的魅力展現給世人。其中,“彩陶淵藪”系列展出甘肅、青海、寧夏出土新石器時代晚期以
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為主的彩陶近百件,其中有許多保存至今仍驚絕完美的珍稀之品。“瓦當大觀”系列是第一個按年代、地域和功用劃分的專題瓦當展覽,展出從戰國至東漢數百年間不同地域、不同功能、不同品類的瓦當153件,其中多有珍稀孤品。古陶文明博物館藏瓦已是現存最完備的瓦當收藏體系。
重置
2004年6月15日古陶文明博物館開館七周年之際成立了古陶文明博物館理事會,重新裝修了展廳並設定了新的展覽。除“彩陶淵藪”系列全部換展、“瓦當大觀”“古陶序列”大部分更新外,最重要的是推出了一組
紅山文化人、神、動物雕塑為主的專題展覽,其中的“巨大神人首”是紅山文化重器,堪稱古陶文明博物館鎮館之寶。 2005年6月15日本館開館八周年之際,再次更新了部分展品並推出新的展覽《神或巫者——路東之丙烯岩彩作品展》,同時召開了本館首屆理事會第二次會議。
成就
作為自籌資金的特殊文博事業單位,古陶文明博物館設有可能工作室和藝術品服務部,將努力開發古陶文明的潛在魅力和館藏文物的使用價值,長年生產多種形式與品類具有獨特文化品位和特色的系列工藝禮品。作為注重學術研究的專題博物館,該館創辦之初即接受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西北大學歷史博物館的指導和培訓,並聘請
任繼愈、李學勤、
王蒙等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為顧問,還與西北大學歷史博物館結成兄弟友好學術合作博物館。1998年10月,經路東之館長及其同仁兩年多的努力工作,被稱為奇書的《路東之夢齋秦封泥留真》完成。
“二十世紀最後一部甲骨著錄”—《路東之夢齋秦封泥留真》 該書由100品珍貴文物秦封泥宣紙原拓構成主體,並配有對每品封泥的精闢考證、舊體詩詠及正背圖片,採用傳統線裝形式,一函四卷、限數80部。不僅內容獨特、品位高雅,而且製作匠心,堪稱古今同類拓本之最。1999年,作為路東之館長
金石文字原拓本系列作品之三的《路東之夢齋藏甲骨文》原拓本60部歷時一年完成。該書以100品甲骨原器拓本為主體,輔以每品甲骨的釋文、摹本、圖片等,版式設計新穎別致而古樸,採用傳統線裝並配以楠木夾板,將傳統和現代、古典與前衛、藝術和考古巧妙揉合,可謂極盡精緻、典雅、考究。據悉,《路東之夢齋藏甲骨文》收錄甲骨均為從未發表之新內容,集收藏者多年辛苦收集之功,並由李學勤先生等多位專家、學者逐片鑑定與考釋。可以說這是當代學者和收藏家對紀念甲骨文發現100周年做出的最重要的勞動之一,是對甲骨學的最新奉獻,也是“二十世紀最後一部甲骨著錄”。
藏磚拓本
2002年10月,作為路東之館長金石文字原拓本系列作品之四的《古陶文明博物館藏磚》原拓本80部經過近兩年多的努力終於完成。該書收錄古磚原器拓本100幅,亦多為未曾發表之新內容,“起戰國而止宋金,無論模印畫像、鐫刻銘文,亦或堆塑法身、浮雕造型,均有嘉珍之品可堪點數,美倫美煥,美不勝收。”極具收藏觀賞與研究價值。其序文有路東之館長200餘行的長詩《古磚吟》。該詩跌宕起伏,汪洋恣肆而妙句連篇,堪稱雄渾大雅之作。
中國古代建築成就非凡,在世界建築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古人在磚這種隨時需要使用的造物上花費了最大限度的勞動、智慧和感情,並由此創造了絢麗多彩而內涵豐富的磚的文化,並成為自成一體的收藏與研究門類。古陶文明博物館收藏中國古代畫像、銘文磚約兩百件,已夠成這一門類最精彩最豐富的收藏體系之一。2003年8月,路東之館長又完成了金石文字原拓本系列作品之五的《古陶文明博物館藏戰國封泥》原拓本60部。戰國封泥是古陶文明博物館繼秦封泥重大發現後的又一次具有發現意義的重要收藏與學術項目,路東之館長和
周曉陸教授共同撰文於2003年3月在《
中國國家地理》《收藏家》兩雜誌同時發表《發現原始封泥》《泥上的歷史和古城》兩篇文章,並將推出繼《秦封泥集》後的又一部專題著作《先秦封泥集》。
交流
許多境外專家、學者、名流如比利時王國前首相荷塞·德瑪赫夫婦、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Henry de Lumley夫婦等都曾來訪,並就不同學術、藝術內容進行交流。尤其日本方面,許多著名
藝術家、學者和前輩,如金子聽松、
今井凌雪、渡邊寒鷗、谷村熹齋、東山健吾、松丸道雄、相川鐵崖、大井錦亭、大野泰男、西林昭一、田中凍雲、鹽川老丹、菅原石廬、仙場右羊、中島蘭川、今成晴巳、表立雲、金子卓義、伊滕滋等分別帶團來館參觀訪問。1998年10月,路東之館長應邀訪日,除在篆刻美術館作了題為“封泥收藏與研究的過去和現在”的專題演講外,還在東京及
大阪等地進行了多場次學術、藝術交流活動。訪日期間應日本古河市
小倉利三郎市長的美意,古陶文明博物館與篆刻美術館結為兄弟友好博物館。2002年9月10日,日本前首相
細川護熙一行在中國人民外交學會、中國社科院日本所等相關部門人員陪同下來到古陶文明博物館參觀。據悉,細川前首相對古代陶器頗有研究,並雅好陶藝,還親手製作陶器。在中日邦交30周年紀念之際,作為江澤民總書記的客人,細川前首相政務之餘,自己特意要求來古陶文明博物館參觀。在近三個小時的參觀過程中,細川前首相詳細聽完了古陶文明博物館六個專題展覽的講解,又興致勃勃地欣賞了路東之館長特意為其準備的未在展館藏珍品及正在製作之中的《古陶文明博物館藏磚》原拓本的未裝訂散頁部分,並在紀念冊上籤名留念。
存在意義
作為國內首批由國家文物部門正式批准成立的私立博物館,古陶文明博物館的創辦標誌著國家文物政策的進一步開放和對民間收藏的進一步肯定與支持,也為迅速發展的
中國博物館事業開創了新的途徑與體例。同時,作為全國乃至全世界唯一陶的專題博物館,不僅具有填補博物館門類與品種空缺意義,更以其獨特的科學內涵、文化品位和學術、藝術價值為中國當代文化廣場增添了新的內容,並由此吸引著來自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們的目光。通過本館的專題展覽、學術研究與文化傳播,人們可以充分感知中華古陶文明的恆久魅力,感知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價值和尊嚴。自1997年開館以來已接待國內外領導、專家、學者、
藝術家、新聞工作者及各界觀眾數十萬人,接待國內外新聞單位不同形式的採訪逾百次,協助製作
電視專題節目50餘次,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人們欣慰地看到古陶文明博物館的影響在一天天擴大,許許多多來自不同國度不同社會階層和文化背景的人們為有這樣一個博物館而驚詫、而自豪、而感動!陸續有多個其他省市的相關機構為解決好當地私立博物館事宜前來本館調研考察。更有文博專家已將古陶文明博物館的創辦及其生存發展過程視為一株有所特殊意義的文化標本研究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