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軹國

古軹國

軹國故城始築於春秋時期,屬東周畿內地。戰國時期一度為韓國國都,公元前358年屬魏。據《鹽鐵論·通有篇》記載,其時軹城富冠海內,為天下名都之一。

基本介紹

簡介,歷史,

簡介

古軹國位於今天的河南省濟源市軹城鎮,歷史上人傑地靈,先後出軹國故城始築於春秋時期,屬東周畿內地。戰國時期一度為韓國國都,公元前358年屬魏。據《鹽鐵論·通有篇》記載,其時軹城富冠海內,為天下名都之一。公元前291年,秦國攻占軹地,統一後設軹縣,屬三川郡。西漢初,改屬河內郡,並設鹽鐵官。呂后元年,封惠帝之子劉朝為軹侯。文帝元年,封薄昭為軹侯。北朝亦曾封國,故有“古軹國”之稱,石額猶存。公元627年,軹縣併入濟源縣。從公元前633年延至公元627年廢棄,故城經歷了一千二百六十年的滄桑歷史。軹國故城總面積約32.5萬平方米,平面呈方形,東西稍寬,唯南城牆微向外折。東、南兩城牆地上保留較好,發現城門遺蹟各兩處。西城牆角段地上尚存70米,發現城門與水門各一,北城牆僅東段地上尚留高1米許殘段;東城牆長1766米,寬約6—30米,高約1—8米;南城牆長1865米,寬約8—32米,高約2—9米。城垣系夯築而成,夯層厚8—11厘米,圓形夯窩,直徑6厘米,深0.5厘米許。南城牆發現有平夯,城垣自下而上包括有春秋、戰國、西漢諸夯土層,城內地勢由南向北漸低。泥溝河(古塗溝水)自西南水門入城,北折經水門穿城而過,城內西北角圪塔坡(古稱金鑾殿)為宮殿區。城中心有古軹國祖廟,北宋時為大明寺。在寺前50米處,泥溝河西岸曾發現陶窯十餘座,當為制陶作坊遺址。東城牆門內有一座邊長100米的方形高台,就是故城高台建築遺址。城垣內歷年陸續出土有大量陶器、石器、骨器、鐵器、銅器等物,其中漢文帝五株錢石范、石磨盤和銅薰爐很有價值,富有時代特色。經勘查城垣內里坊布局較規整。故城近郊,古代遺蹟甚多。城南2公里處泗澗村有著名的戰國四大刺客之一聶政冢祠;泗澗古墓群為古軹國貴族官吏墓葬區;城北的屯軍村為守衛古軹國的屯軍營防;城西的留養村是故城給養輜重倉儲所在地。東漢建武三年,吳漢率軍擊青犢軍於軹西,城東中王村(古名鐘公壘)為三國時期魏國大將鐘繇駐軍處,村東北尚有大冢四座,相傳為鐘繇父子墓葬。軹國故城對研究其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當時生產力水平都有重要實物價值。
古軹國

歷史

軹城歷史悠久,名勝眾多。據史書各《濟源縣誌》記載:軹城春秋時為軹國,戰國為韓都,後為魏之重鎮,乃“天下名都”之一。秦置軹縣,西漢至南北朝曾四度封為侯國.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縣為鎮入濟源縣。境內現有兩年餘年歷史的古軹國城牆遺址,有雄偉壯觀的宋代建築大明寺,寺內有兩人才能合抱的菩提樹,是省內罕見的參天奇珍。經歷代修葺的關帝廟古樸威嚴。綿延十里的泗澗古墓群,系古軹國諸侯墓地,澗溪纏繞,風景秀麗,出土文物多而珍奇。《史記》中的聶政,漢代“四皓”的綺里季均出自軹城。旅遊資源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
軹城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焦枝鐵路、207國道、濟坡公路、濟孟公路、橫貫全境,成為南通洛陽、北抵晉城、西達侯馬、東至孟縣的交通樞紐。焦枝鐵路在軹城境內有兩個車站,擁有大小貨位102個,年吞吐量達10萬噸以上。軹城電力充足,濟源電廠2×1.2萬千瓦火力發電機組1988年在軹城建成發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