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古蓮花池,地處河北保定市蓮池區,是
保定八景之一,稱“漣漪夏艷”。古蓮花池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十大名園之一。古蓮池不僅以“林泉幽邃,雲物蒼然”聞名,更因與
蓮池書院同處一址而聲名遠播。總面積為2.4萬平方米,其中池水面積7900平方米。池水以中心島為界分為南北兩塘,蜿蜒曲折的東西二渠將兩塘溝通一體。南塘呈半月形,外圍峭壁環峙,松柏滴翠。北塘呈不規則矩形,四周玉石堆岸,楊柳垂絲。水心亭居其中。蓮池自古就環水置景,以水為勝,因荷得名。園中諸景建制小巧玲瓏,優雅別致,拙中見巧,朴中有奇,匯集了中國南北古建築園林風格的精華。蓮池實為中國北方古代園林明珠,前人曾用“幾疑城市有蓬萊”形容她,有"城市
蓬萊"、"
小西湖"的美譽。
古蓮池初名雪香園,為元代
汝南王張柔建造,建成於公元1234年。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毀,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明代以後的志書,就把它隨俗稱為“
蓮花池”。到了清代,興建了蓮池書院,一時間人才濟濟,揚名中外。蓮池又闢為皇帝的
行宮,皇帝多次出遊駐蹕。古蓮池幾經修建,達到了極盛。園內瓊樓玉閣,典籍文物,珠璣珍玩,以及奇花異卉,仙禽靈獸,畫舫樓船,芙蕖香荷,盡托于山山水水之間,交織成畫,交織成詩。山、
水、樓、台、
亭、堂、廡、榭參差錯落,組成了著名的蓮池十二景,博得了“城市蓬萊”的美稱。
歷史淵源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元代汝南王張柔由
滿城移駐順天軍(金代保州為順天軍
節度使駐地),重新修築城垣,引水入城,疏浚河道,修建蓮池。因池內荷花茂盛,故名“蓮花池”。
公元1284年被地震震毀,僅存深池清水,繁茂荷花。明朝後期,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修擴建。知府查志隆把蓮池作為一面“水鑒”,並令增建一門,上懸“水鑒公署”四字橫匾,以激人勵己:秉政應鑒之碧水蒼天。從此,蓮池成了達官貴人云集的場所,“水鑒公署”也成了蓮池的別稱。
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隸總督
李衛奉旨在蓮池開辦書院,一時間人才濟濟,揚名中外。蓮池又闢為皇帝的行宮,乾隆、嘉慶、慈禧等
帝後出巡,途經保定均在此駐蹕。乾隆帝曾多次來這裡並賦詩讚美蓮池。
1921年,
北洋政府總統
徐世昌親書了“古蓮花池”橫匾,該名沿用至今。蓮池園林以池為主體,臨漪亭為中心,主要建築有水東樓、藏書閣、
藻詠廳、
君子長生館、
響琴榭、
高芬軒、
寒綠軒及臨漪、濯錦、洒然、不如、六幢、觀瀾等亭,宛
虹橋、曲橋和元建白石橋等,構成"湖中有景,景中含詩"的優美畫卷,使人領略到
古典園林之美。
布局簡介
信步蓮池,隨處可遇佳境。園中最大的假山,由溝通南北兩塘的東渠環抱。山上怪石林立,遠看有的似
玲瓏寶塔,有的像仙鶴引頸,有的如猿猴搔耳,有的同駿馬賓士。山頂有
觀瀾亭,下觀北塘參差錯落的蓮葉,如碧濤波瀾。山中有篇留洞,由塊石精疊巧築而成,在燈燭照耀下,可見幻影迭生。洞中及洞內岸壁上,有乾隆皇帝手書的即景詩刻石。山下有一座漢白玉石橋,原名“綠野梯橋”,為元代所建,與
趙州橋有異曲同工之妙。沿橋向東,可通竹林深處的寒綠軒;向西,可去中心島上的藻詠亭。瀏覽一下濯錦亭、高芬軒、紅棗坡、不如亭、六幢亭,以及響琴澗、響琴榭、響琴橋等建築,也各有佳妙,傳有史話。“蓮葉托桃”,是園中亭頂的獨特造型。綠色翻卷的大蓮葉正中,托著一隻大紅桃。這一構制新奇而又自然。傳說
八國聯軍進北京時,慈禧太后扮成村婦,連夜出逃。有一位老工匠,便在蓮池設計了“蓮葉托桃”的亭頂樣式,諧“連夜脫逃”之音,意在揭露慈禧太后喪權辱國的醜行。慈禧太后回京路過保定,看到“蓮葉托桃”惱羞成怒,當即傳旨殺了這位老匠人。
君子長生館
君子長生館,緊鄰北塘西岸,半面建在水上。它典雅潔淨,
超凡脫俗,好似水中宮廳。正門高懸“君子長生館”匾額,寓意君子之德,如池中
出淤泥而不染、歷久繁茂的蓮花,與世長存。該館為歇山五脊廡殿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二間,四周廡廊環抱。隔扇門窗均為步步錦圖案,蘇式彩繪雕樑畫棟,十分精美。正間前面突出有羅鍋脊抱廈三間,抱廈之外有平台建於水上。館南北有配房,一稱小方壺,一稱小蓬萊,益增其古色古香、優雅清幽之氛圍。
碑刻長廊
蓮池園藏石刻可謂一大景觀。僅北塘北側的碑刻長廊,就長達33米,嵌有三段82方碑刻。這裡有一段藝林翰墨佳話。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直隸總督那彥成將珍藏的
褚遂良《千字文》、
顏真卿《千福碑》、
懷素《自敘帖》、
米芾《虹縣詩》、
趙孟頫《蜀山圖歌》、
董其昌《雲隱山房題記》、《書李白詩》等七種真跡和舊帖,鐫刻在38方石頭上,定名為《蓮池書院法帖》,贈送給蓮池書院,為蓮池碑刻的發端。迄今,遊人仍可欣賞這些格調高逸、技法超絕的書法瑰寶的永恆之美。
蓮池書院
蓮池不僅以“林泉幽邃,雲物蒼然”聞名,更因與蓮池書院同處一址而
名聲大震。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在蓮池北部建直隸省最高學府蓮池書院。書院院長多為學識淵博之士,如
章學誠、
祁韻士、
張裕釗、
吳汝綸等,開設西文(英語)、東文(日語)學堂,招收外籍留學生,聘請外籍教師等。使學院“聲播四方”,吸引著“四方賢雋擔簦負笈受業門下者,趾踵相接”,培養出一批經世致用的人才。1952年11月22日,毛澤東主席曾蒞臨蓮池故地重遊,他說:“蓮池之所以有名,關鍵是蓮池書院有名,蓮池書院在清末可稱為全國書院之冠”。
藝術風格
簡介
河北保定的古蓮花池是與
蘇州拙政園、
北京頤和園、
圓明園等齊名的十大歷史名園之一。蓮池的出名,不僅僅是由於它有著“搖紅滌翠、蟲兒帶霞衣”的婀娜風姿,更主要的是它有著濃郁的從古到今延續下來的文化氛圍。一踏進蓮池的大門,滿目的碑林仿佛在向你默默述說著歲月的滄桑和時代的變遷。
蓮池的碑林散落於園內
亭台樓閣的四周,與“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蓮花池相互輝映。古蓮花池共收藏碑石140餘方。
文學史料價值
田琬德政碑是園內年代最為久遠的碑刻,它的書丹者是唐代書法家
蘇靈芝。蘇靈芝擅長寫碑,此碑寫得筆墨婉暢、剛柔相濟,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水平。
蔡京是北宋時期臭名昭著的奸相,他雖然聲名狼藉,卻寫得一手好字,可當時人們誰也不願保存他的字,鑲嵌在蓮池北碑廊的《蔡京送行詩碑》是國內惟一保存完整的一幅。在它不遠處的則是宋代名將
岳飛書寫的《出師表》,與蔡京的字相比,岳飛的字顯得雄勁有力。
書法價值
蓮池碑刻除了它的文學價值和史料價值以外,最主要的還得數它的書法價值,其中書法藝術水平最高的是《蓮池書院法帖》。《蓮池書院法帖》是清道光十年(1830)年時,直隸總督那彥成命人將六位書法大家的墨跡摹刻在蓮池書院的牆壁上,供學子們觀摩研究的。它包括褚遂良的《千字文》、顏真卿的《千福碑》、“草聖”
懷素的《自敘貼》、米芾的《虹縣詩》、趙孟頫的《蜀山圖歌》、董其昌的《雲隱山房題記》、《李白詩二首》、《羅漢贊》等六家八種。
蓮池的東碑廊和西碑廊中保存了7通清代皇帝御製詩碑,包括乾隆、嘉慶、道光三位皇帝的御筆。在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為祝賀
保定蓮池行宮的建成,將其祖父康熙的“聖跡”——“龍飛”二字帶到蓮池供奉,當時的直隸總督那蘇圖命人將此二字摹刻於石。可以說,在蓮池眾多的碑石中,“龍飛”二字是最雅俗共賞的書法藝術作品。
民間故事
蓮葉托桃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占了
北京城,慈禧太后連夜逃出了北京,經
八達嶺、山西到了西安。第二年“議和”後回到北京。光緒二十九年,慈禧想起來要到西陵祭祖,還要繞過省城保定。直隸總督
袁世凱為贏得慈禧的歡喜,命保定知府在幾個月內建起一座富麗堂皇的行宮。知府也不敢怠慢,把方圓八百里的能工巧匠都找來,限期完工。有個老木匠手兒怪巧的,聽說為慈禧老妖婆建行宮,就來了個新花招。限期到了,行宮也建成了。慈禧來到保定,知府陪她去後花園看戲。慈禧一抬頭,見戲樓頂上雕著一個大壽桃,還用荷葉托著,真是巧奪天工。慈禧笑著問知府:“這是誰雕的?怪喜歡人的。”狗官見慈禧高興忙說:“是卑職派人給
老佛爺刻的壽桃。”
慈禧吩咐太監拿銀子賞工匠,工匠們都暗暗地笑開了。原來是罵慈禧在八國聯軍入北京時,連(蓮)夜(葉)脫(托)逃(桃)呢。不知是誰把這事告了上去,慈禧氣得把桌子一拍,喝道:“叫狗官來!”保定知府跪在地上,混身篩糠,磕頭如搗蒜,請求饒命。慈接罵道:“是誰刻的蓮葉大桃,找不出人來要你狗官的腦袋!滾!”
慈禧和保定知府想把工匠全部抓來,又怕官逼民反,拆掉戲樓吧,又怕後人恥笑,只得啞巴吃黃蓮一一有苦難言了。可這個故事卻在保定府流傳開了。
藻詠樓
清初,在蓮池三十畝水面的中區墊造了南北大小兩島。其
北島甚小,即是笠亭所在之處;而由宛虹橋與北島連線的
南島面積卻約有兩畝之大,俯視池塘,兩島中分水面。這一改造,使水由西渠過麗然橋注入池後,原來自西向東的自然流向分為南北兩大股。北流直接向東,穿過曲徑橋到水東樓前東渠出水口處;南流,自麗然橋向南,過課榮書舫,由西面環繞流過南島,經南島南側的水塘,過東南渠穿含滄亭與北流會合後,共出東渠。東、西出入水口處皆有小水閘,用以控制、調節池中水量。這樣,池水形成了蜿蜒縈洄的態勢,又保持了終年澄徹空明的效果。
藻詠樓坐落於南島之西南,“前矗峻岩,後臨芳渚,池水三面環之,嘉木扶疏以映階,靈石隈佹以延牖。”樓為馬鞍形雙重檐脊,底層紅柱明廊,欄檻迥繞。樓堂上下,棱窗錦幔。壁間字畫琳琅,几上香熏冉冉。當時這裡是分曹射覆、詩賦酬唱之處。
由畫廊復道可直接來到藻詠樓樓上,在此循欄四望,園中諸景依次浮現眼前。從當年著名學者章學誠登樓賞景,謂為“步移影轉,處處嘆絕!”的讚美,道出了此樓的修造,在於綜覽全園的妙旨。由此進而可以想見,樓名“藻詠”的佳妙之處。藻詠樓下層當年名為“澄鏡堂”,堂上懸有“理笏”二字匾額,此是出自“海岳拜石”的典故。史載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別號海岳外史)曾出守無為軍州,到任伊始,見衙署內有一巨大的
太湖石,形狀奇醜,大喜道:“此足以當吾拜!”遂肅然整衣正冠,持笏下拜,並呼石為兄,後世因而留傳下來這一典故。澄鏡堂外亦有巨石,可知這裡亦是贊石之意。
長生館
位於河北省保定市古蓮花池園內正西面。宋代為
道教宮觀,元代初年道觀一部分被蓮花池名園占用。道觀坐西向東,歇山頂,前有卷棚抱廈三間,四周廡廊環抱。門額“君子長生館”,兩邊配有楹聯。南北有配房兩座,南曰小方壺,北稱小蓬萊。建築典雅,環境幽靜,景色絕佳。現已成為保定市
人民公園主要勝景。
清同治“蓮池十二景”之一。面闊5間,進深2間,背西面東,歇山頂,前有卷棚抱夏3間,四周廡廊環抱,台基延伸入池,可憑欄賞荷、垂釣,故同治年間(1862—1874)名
釣魚台。門額有“君子長生館”五字匾,寓“君子之德,與世長存”之意。兩邊有楹聯曰:“花落庭閒,愛光景隨時,且作清游尋勝地;蓮香池靜,問弦歌何處,更教思古發幽情。”南北有配房2座,南曰小方壺,北曰小蓬萊。建築典雅清潔,纖巧空靈,景色尤佳。水色映簾,閣影浮波,儼然一幅天然風景畫。
園藏石刻
簡介
如今,蓮池收藏著相當可觀的經幢碑碣和石造像。它們大多被安置於東碑廊、壁刻長廊和水東樓南側的木欄中,亦有一些散置於園中假山之上和庭院內、樓堂前,是一份十分珍貴的文化遺產。
東碑廊
一進園門,便可見到春午坡東廂八間碑廊內排立著的十九通豎碑。其中有清代乾隆、嘉慶皇帝“巡幸”蓮池時賜給
直隸督撫疆臣的御製詩碑;有自明代萬曆十五年至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587一-1933年)歷代修葺蓮池或創辦書院、設定行宮的碑記。
碑廊中還有蓮池管理處蒐集來的清代康熙和道光年間立的《重建張光祿井亭碑銘》、《張羅彥贊碑》和《那彥成紫光閣畫像贊碑》等,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狀況。如為張羅彥立的兩碑碑文中反映出明末
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的巨大聲勢,可與正史相互參證。公元1644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分東、西兩路進擊北京,西路勢如破竹,於三月十九日攻占北京。同日,制將軍
劉芳亮的東路軍包圍了保定。以明光祿寺卿張羅彥為首的明朝官吏,在北京已被攻克的情況下,仍拒守孤城堅持抵抗。碑中所謂“煤山訊息(指崇禎帝的自盡)正疑猜,兩地孤城勢已摧”,正是描寫當時的這種情況。起義軍經過六天的激戰並利用敵人內部矛盾裡應外合,才在三月二十四日攻破了保定城池。城破後,張羅彥全家自殺,自己也吊死在張府花園(今保定市
雙井胡同)的井亭內。
康熙二十八(1689年),直隸總督
于成龍在張府花園舊址重建張羅彥殉難井亭,並親自寫了碑文。到了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清政府再次在於(
成龍)碑之旁立了《贊張羅彥詩碑》。
碑碣經幢
水東樓南的的木檻內共有六座碑碣經幢,皆是移入蓮池的文物珍品。其間的《田琬德政碑》和《王陽明草書詩碑》都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田碑刻於公元740年(唐·開元廿八年)10月,碑高丈余,額篆文行,碑文廿九行,每行六十餘字;是田琬由易州刺史改任安西都護時,易州士紳紀念其“德政”而立的,碑由
徐安貞撰文,蘇靈芝書丹。蘇靈芝是武功人,生活於唐代開元、
天寶年間,曾任過易州錄事。他的書法技藝對當世和後代都有很大影響。宋代文學家
歐陽修稱譽蘇為唐代寫碑手,他寫碑很多,但留傳到今天的已為數寥寥。此碑書體健美,筆法瀟灑流暢,剛柔相濟,是研究中國唐代行書法度的重要“唐碑”之一。
《
王陽明詩碑》鍥刻王陽明草書七絕二首,為王氏寓居廬山時所作。1682年保定浙紹會館修建王陽明祠堂時,其再傳弟子魏蓮陸將自己珍藏的二詩真跡獻出,請人勒石成碑,立於祠堂中。解放後移入蓮池加以保護。此碑亦高丈余,碑陽為《天池月下聞雷詩》:
昨夜月明峰頂宿,隱隱雷聲在山麓。
曉來卻問山下人,風雨三更卷茅屋。
碑陰為《夜宿天池詩》:
野夫權作青山主,風景朝昏頗裁取。
岩傍日晴半溪雲,山下雷聲一村雨。
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其書法藝術也頗具獨特風格。此碑字大徑尺,筆力雄健蒼勁,章法謹嚴,氣度非凡,和詩文交融一體,堪稱“藝林雙壁”。
田、
王二碑後面是明代所刻的《河圖碣》和《政訓碑》。《河圖碣》正面刻河圖,背面刻歷朝更迭簡表。
《政訓碑》是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
監察御史徐驤巡按保定時留下的訓政詩文,由保定知府和清苑
知縣會銜刻立於府衙庭院之中的。碑文分政訓和民隱兩部分。政訓告誡父母官:行政要知大體,馭吏要察隱微,使民要知甘苦,自奉要嘗辛味。民隱是四首民情詩。二者內容都是曉喻官吏隨時體察民間疾苦,從而做廉潔奉公、忠君勤民的稱職官員。
在田碑北側還立著兩幢珍貴的
西夏文陀羅尼經幢。這是1962年在保定市北郊
韓莊出土後移入蓮池的。兩經幢均由幢帽、幢身和基座三部分組成,保存情況完整。幢身為八棱狀,上面刻有
西夏文字的陀羅尼經。兩幢皆刻於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
西夏
党項族是中國古代的少數民族之一,宋朝初年在中國西北部曾建立了西夏國割據政權,歷時達二百年之久。十三世紀初,
成吉思汗西征時滅掉西夏。元統一中國後,党項族被列為色目人之一。明廷亦曾吸收一些色目人參加上層統治集團;另一方面,實行不準其本民族通婚,強迫與漢人同化的政策,因而該族逐漸遷徙內地。但是同化有一個過程,党項族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保留著本民族的習慣和使用本民族的文字。經幢的發現,證明了到明中葉党項族尚未消失。從幢文所涉及到的近百個人名中,既有漢族姓氏,又有党項族姓氏,而且一些党項人還擔任一定官職,從中反映了此階段該族與漢族最後融合的情況。經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鑑定,這兩幢經石是中國目前罕見的研究党項族晚期歷史及其文字的珍貴資料。
碑刻長廊
濯錦亭西有長達三十三間的半壁廊,廊壁上嵌有三段八十二方碑刻,其中主要部分即是著名的《蓮池書院法帖》。清末書院南樓被焚毀後,這些法帖石刻被移嵌在半壁廊廊壁上。民國、日偽時期碑帖商人破壞性的爛拓和人為的嚴重損毀,使字跡已大多剝蝕的模糊難辨。自1980年以來,蓮池管理處依據
河北省博物館館藏精拓本重新勒刻上壁,使之恢復了初刻時的原貌。此外還有管理處多方徵集來的王陽明行書《客座私祝》刻石、《重修浙紹會館碑記》,以及康熙、乾隆等人的墨跡石刻多方。蓮池園藏石刻中,大部分的法書名刻薈萃於此。
山間碑刻
除上述三處碑群之外,在春午坡、篇留洞、紅棗坡等山間亭內,間或還可見到乾隆皇帝的巡幸詩刻石和遼、金、元代的經幢。特別是蓮池管理處收集到北宋元祐四年(1089年)蔡京書駐保定軍政官員《賀李升遷詩碑》(原碑斷裂為三塊,現已據拓片翻刻)一通現存於水東樓後。蔡京是宋代的書法家,當時與
蘇軾、
黃庭堅、米芾等人齊名,由於政聲狼藉,列傳奸佞,傳世墨跡不多,刻石更為少見,此碑的發現對研究其書法藝術和北宋邊備都具有相當的價值。
其他
蓮池管理處還集藏有考古調查發掘中出土的明、清古墓葬中的一些墓志銘和蒐集到明清時代的一些石造像,成為研究地方史志的可貴資料。其中,一套(八尊)漢白玉仙女石造像是藝術價值頗高的珍品。這些石雕仙女通高1.20一1.30米,宮裝盛服,肌膚圓潤,神態生動,維妙維肖。她們有的手持琵琶、笙簫,有的提燈、拈花、捧著八寶果盒,其衣紋、佩飾的刻劃,線條細膩流暢,身披彩帶飄然欲動。結合藻詠廳門前湖石山間《
麻姑獻壽》的現代
曲陽石雕技法來看,顯然這組石造像是明清時代北方石雕的上乘佳作,這對於研究曲陽石雕藝術史和發掘曲雕絕技來說,是難得的實物標本。
名人名句
郝經
元代著名學者、文學家
郝經在一篇文章中,曾以優美的文筆寫下了千百年來讓人嚮往、追尋的一段文字:“茂樹蔥鬱,異卉芬茜,庚伏冠衣,清風戛然,迥不知暑。澄瀾蕩漾,簾戶疏越,魚泳而鳥翔,雖城市囂囂而得三湘七澤之樂,可謂勝地也。”(見《臨漪亭記略》)美哉至甚,這裡說的就是保定的古蓮花池。
時來敏
清代乾隆年間,曾任清苑知縣的時來敏有《蓮漪
夏灩》詩:
一泓瀲灩絕塵埃,夾岸亭台倒影來。
風動紅妝香細送,波搖錦纜鑒初開。
宜晴宜雨堪臨賞,輕暖輕寒足溯洄。
宴罷不知游上谷,幾疑城市有蓬萊。
詩前四句寫景。先寫蓮池碧水和夾岸亭台倒影,突出一個“靜”字。再寫荷送暗香,船動波搖,“鑒初開”,像鏡子一樣的水面微微盪開,突出一個“動”字。
後四句抒情。臨池堪賞,無論晴雨;划船足溯,無論春秋。這裡埋著一個“夏”字。再寫感受,游蓮池有城市蓬萊之感。這裡含著一個“灩”字。上谷,保定遠在秦代曾屬
上谷郡。也可以說前四句緊扣詩題“蓮漪”寫,後四句緊扣“夏灩”寫。詩寫得優美、引人。
交通信息
市內乘坐公交1路、4路、6路、8路、12路、26路、35路、39路、66路、D1(保定府遊覽專線)古蓮花池站下車即到;
市區內亦可乘坐7路、28路、61路鐘樓商廈站下車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