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過程
淮北平原晚更新世主要以河流、湖泊相沉積為主。我縣天井湖附近,是由河流攜帶的沉積物粉砂與亞粘土形成的土狀堆積物,屬於古代河流形成的階地,在晚更新世淮北平原地殼下沉而被埋藏於地下,這些土狀堆積物在天井湖附近有規律的呈點狀分布,面積一般在1—2平方公里,相對高度2—5米左右,海拔高度18米左右,西尤村遺址屬於這種階地前緣形成的遺址而被埋藏於土狀堆積物之下。西尤村遺址地層從地表向下共分8層,出土石製品及化石的第7層呈黃色,局部泛紅色,含粉6亞粘土,地層厚度為110厘米,局部地方有鐵錳透鏡體層,含鐵錳結核和鈣質結核,內含大量蚌、螺,在粉砂質亞粘土中,夾有大量灰綠色的斑點以及鐵錳薄膜,含古菱齒象,麋鹿、梅花鹿、水牛、鱉、龜、魚蚌、螺等化石及石製品。
從發掘揭露的遺蹟現象可以看到,古菱齒象死亡時,附近還存在一個小型水體,小水體深約50多厘米,水面面積約150平方米,在水體中生活有蚌、螺、龜、魚等,季節性河流的下降,最終使小水體形成斷絕了水源,導致了水體中水生物的死亡。小型水體形成的沉積物與河流相沉積物完全不同,是褐色含鈣質結核和鐵錳結核透鏡體層,,鐵錳結核透鏡體層以蚌、螺化石居多,蚌類化石大致分為背瘤麗蚌、環帶麗蚌、白河麗蚌、扭蚌、劍狀矛蚌和西蚌幾個品種;螺為田螺;魚類化石只發現了青魚喉齒和鯉魚喉齒化石;龜、鱉類化石數量較少,出土了完整龜化石兩件;鱉化石出土了一些碎石。大象死亡多數骨骼也在鐵錳結核透鏡體層位中買埋藏,骨骼上沉積一層較厚的鈣質層,對象化石起到了石化和保護作用。
西尤村遺址出土的8 件石器,所用的石料為白色石英岩,初步觀察其年代應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石器類型屬於小石器,遺址沒有發現人類狩獵用的大型工具,也沒有發現具有殺傷力的和石球類的工具,從西尤古菱齒象的牙齒磨蝕面看,古象的年齡相當大,因此我們推測大象的死亡是失去食草能力,老死在河漫灘上。而8件小石器則是在大象死後,古人類食用象肉所使用的切割工具。西尤遺址的年代下限則是3萬年,劇報導2001年3月,鄭州市侯寨鄉廟嘴村發現的古菱齒象化石及人類生活痕跡有被認為屬人類了實用象肉的首例,其年代下限為一萬年,而從時代上明顯早於該處
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