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尤遺址

西尤遺址

西尤村遺址位於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城北11公里,天井湖西岸,一九九八年二月發現。距離舊石器時代,至今已有3萬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尤遺址
  • 地點: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
  • 距今:3萬年
  • 發現時間:一九九八年二月
概況,形成原因,種類,預測,意義,

概況

西尤村遺址位於安徽省蚌埠市五河縣城北11公里,天井湖西岸,一九九八年二月發現。3 月18日由省考古所、五河縣文物管理所組成了挖掘小組,由韓立剛、裴錦茹負責進行了為期40 天的搶救性挖掘。 這次挖掘揭露面積378平方米,出土了同一個體的古菱齒象化石,包括頭骨、門齒、環椎、胸椎、腰椎、腿骨、肋骨、上下臼齒等,共86件,其它動物化石247件,主要有麋鹿、梅花鹿、水牛、龜鱉、魚蚌等食草動物和水生動物化石,此外,還出土了8件舊石器,有石片、石核和刮削器。據出土層位、古菱齒象化石等特徵判斷,其年代為距今約6、7萬年前的晚更新世。

形成原因

淮北平原晚更新世主要以河流、湖泊相沉積為主。我縣天井湖附近,是由河流攜帶的沉積物粉砂與亞粘土形成的土狀堆積物,屬於古代河流形成的階地,在晚更新世淮北平原地殼下沉而被埋藏於地下,這些土狀堆積物在天井湖附近有規律的呈點狀分布,面積一般在1—2平方公里,相對高度2—5米左右,海拔高度18米左右,西尤村遺址屬於這種階地前緣形成的遺址而被埋藏於土狀堆積物之下。西尤村遺址地層從地表向下共分8層,出土石製品及化石的第7層呈黃色,局部泛紅色,含粉6亞粘土,地層厚度為110厘米,局部地方有鐵錳透鏡體層,含鐵錳結核和鈣質結核,內含大量蚌、螺,在粉砂質亞粘土中,夾有大量灰綠色的斑點以及鐵錳薄膜,含古菱齒象,麋鹿、梅花鹿、水牛、鱉、龜、魚蚌、螺等化石及石製品。

種類

從發掘揭露的遺蹟現象可以看到,古菱齒象死亡時,附近還存在一個小型水體,小水體深約50多厘米,水面面積約150平方米,在水體中生活有蚌、螺、龜、魚等,季節性河流的下降,最終使小水體形成斷絕了水源,導致了水體中水生物的死亡。小型水體形成的沉積物與河流相沉積物完全不同,是褐色含鈣質結核和鐵錳結核透鏡體層,,鐵錳結核透鏡體層以蚌、螺化石居多,蚌類化石大致分為背瘤麗蚌、環帶麗蚌、白河麗蚌、扭蚌、劍狀矛蚌和西蚌幾個品種;螺為田螺;魚類化石只發現了青魚喉齒和鯉魚喉齒化石;龜、鱉類化石數量較少,出土了完整龜化石兩件;鱉化石出土了一些碎石。大象死亡多數骨骼也在鐵錳結核透鏡體層位中買埋藏,骨骼上沉積一層較厚的鈣質層,對象化石起到了石化和保護作用。

預測

西尤村遺址出土的8件石器,所用的石料為白色石英岩,初步觀察其年代應為舊石器時代晚期,石器類型屬於小石器,遺址沒有發現人類狩獵用的大型工具,也沒有發現具有殺傷力的和石球類的工具,從西尤古菱齒象的牙齒磨蝕面看,古象的年齡相當大,因此我們推測大象的死亡是失去食草能力,老死在河漫灘上。而8件小石器則是在大象死後,古人類食用象肉所使用的切割工具。西尤遺址的年代下限則是3萬年,劇報導2001年3月,鄭州市侯寨鄉廟嘴村發現的古菱齒象化石及人類生活痕跡有被認為屬人類了實用象肉的首例,其年代下限為一萬年,而從時代上明顯早於該處發現。

意義

西尤古菱齒象化石是全國迄今發現的最為完整的古菱齒象化石單個個體,保存骨骼86件,占象整體骨骼的80%。這為研究古菱齒象骨骼結構、生理特徵可,提供珍貴的實物資料。西尤古菱齒象化石的發掘,層位清楚,地層年代準可靠,解決了多年來未能解決的古菱齒象化石地層年代問題。與西尤古菱齒象化石共存的豐富的伴生動物化石的發現,為研究淮河流域晚更新世及其前後的古氣候環境、古生古生物演化與滅絕提供了重要條件。
四、 西尤遺址舊石器的發現填補了淮北地區舊石器考古的空白,為今後在淮北平原尋找舊石器提供了重要線索。西尤遺址舊石器的發現,把五河有人類生活的歷史提前提前到了最遲在3萬年以前。
西尤遺址的重大發現,豐富實物資料為研究淮河流域晚更新世前後的古氣候、古生態、古生物演化與絕滅提供了不可多的寶貴資得料。西尤遺址及出土資料,受到了賈蘭坡等業內專家的充分肯定,並在業內外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國外學者也慕名而來。2002年,日本國琵琶湖博物館高橋啟一博士、台灣國立自然博物館張均翔博士一行到我縣進行了實地考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