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復

古籍修復

古籍修復,歷史悠久,學術界對於古籍修復萌芽說法很多,大體有4種:其一,在漢唐時代表作就是龍鱗裝也叫做魚鱗裝旋風裝,此裝裱技藝基本失傳,現在天津的竹影法師還會此項龍鱗裝的裝裱技藝。

古籍修複流派在歷史的長河中很多。到民國時期還存在的有如下幾派。滬派、蘇派、揚派、京派、蜀派、徽派、嶺南派、魯派、津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籍修復
  • 種類:4種
  • 套用:學術界
  • 開設院校:北京市首都聯合職工大學等
開設院校,修復歷史,古籍修複流派,古籍修復過程,基本原則,紙張種類,修復展望,成就,

開設院校

0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檔案學院)。但是修復的本科在國內都很薄弱,只有研究生階段才有系統的修復專業。
1北京市首都聯合職工大學。(與國家圖書館合作,由國家圖書館員工親自任課,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和重大維修成果如四庫全書,敦煌遺書永樂大典等。培訓一批技術性的人才,)
2.金陵科技學院是全國第一所開設古籍修複本科專業的高校。
3.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文物鑑定與修復專業,《古籍裝幀與修復技術》為主幹課程,現為上海市市級精品課程。
4.天津市藝術職業學院文物鑑定與修復專業.與天津市古籍保護中心簽署合作辦學協定書,聯手培養古籍修復專業人才
5.南京市莫愁中等專業學校是第一所職校內開辦古籍修復專業的學校
6.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於2015年正式招收、聯合培養“古籍修復與保護”與“圖書館管理與服務”方向研究生

修復歷史

在宋代出現,這是因為之前書籍和古畫修復不分家,但是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古籍修復也蓬勃發展,逐漸獨自發展。成為單獨的技藝。第三種:認為春秋戰國時期,考古發掘發現有很多絹帛上有修改、挖補的痕跡。部分學者認為此時為古籍修復的萌芽。第四種:認為夏商周時期,這個是因為考古發掘,有很多龜甲獸骨上有1、2、3等刻畫符號。在冊頁研究的學術界,龜甲上的刻畫符號在當時應該是用繩子、皮革串連在一起,作為頁數標註所以刻畫。串聯便形成早起冊頁。冊頁出現之時,就是古籍修復成立之時。
古籍修復

古籍修複流派

所存在的派別和書畫裝裱的派別大體一致。解放後隨著古籍修復藝人的歲數逐漸增長,後續無人或者技藝人相繼另尋它路。滬派、蜀派、徽派、嶺南、魯派、津派,大部分在1970年左右消失,津派是消失最晚的,津派古籍修復的老藝人陸玉樞所傳最後一名弟子與2004年左右停止修復,為津派最後一個名古籍修復藝人現為竹影法師。

古籍修復過程

古籍修復因為時代和流派不同修復過程也不同。大體可以分為如下幾種。
古籍修復
1、收到修復的書籍:這個過程是修復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一般這個環節修復師傅要檢查送來的古書的破損程度、珍惜程度。和書籍的持有者商討價格、修復要求、修復時間。因為修復古籍需要把珍藏的書相當長時間放在修復師傅手裡,所以一般修復師傅只為熟人或者熟人介紹的朋友修復。從古至今修復師傅和古書持有者之間主要是口頭約定為準,無憑證票據的存在,所以收到古書和客戶商議領悟客戶修復的要求、心情、心境、品味等成為最重要的環節。
2、對書籍資料記錄:1970年之前的修復都是把每頁文字都要抄錄下來以便修復時方便檢查和配頁。津派在2000年時把照相技術引入修復,將古籍做影像資料儲存。比過去更加科學,但是因為涉及古籍著作權問題,自竹影法師停止修復後,影像資料的儲存在修復中被取消。只有博物館工作的部分修復師傅繼續沿用古籍修復中的,影像保存環節。
3、擬定修複方法:古書的各種破損、污漬等被修復藝人叫做書病。古書藝人視書為孩子,所以修復如看病。古書修復也有望聞問切。望:指的是檢查破損、污漬、紙張、絹帛等材質的的現有情況。聞:指的是通過氣味判定,紙張的礬化程度、有無霉爛。問:指的是要詢問書籍來歷,如果書籍現在的持有者是長期居住南方則選用白芨作為漿糊,如果長期居住北方則選用麵糊作為漿糊。客戶不同的居住地域也決定了修複方法和修復材料。而且要向書籍的持有者詢問書籍的年代、版本、曾經印刷地域,這點很重要,因為修復師傅對於古籍斷代能力不高,所以詢問下書籍持有者詳細內容很必要。對於修復甚至是決定成敗的。切:指的是修復師傅撫摸和檢查書籍材質的保存狀況。紙張的薄厚、是不是曾經有修復。
4、因為冊頁形制不同從第四部開始不一樣。線裝冊頁的第四步是拆線
5、拆紙釘
6、拆包角
7、清洗書頁,師傅們根據各自流派配置專門的洗書水。
8、處理蟲眼或者根據書病的情況托表或者點鑲。
9、裝訂
10、製作書函
11、送交藏書者完成修復任務

基本原則

最少干預原則。就是在古籍的修復中,擯棄傳統的整卷整葉托裱的方法,對文獻各部分的殘破現狀做具體分析,對不同情況予以不同處理。儘量少地在藏品上添加修復材料,避免因過度修復而造成的保護性破壞,儘量保留古籍文獻的各種研究信息。
整舊如舊原則。就是在修復中儘可能保持古籍文獻的原貌,保留文獻的裝幀風格。這裡所謂的“整舊如舊”,並不是企圖回復該文獻沒有損壞以前的原貌,“如”古代的“舊”。古代的那個“舊”,不可能再恢復,而是儘可能保持該文獻修復前的原貌,就是在修復工作中僅使該文獻的殘破部分得到養護,決不使其它部分的現有狀況產生任何形態上的改變。
可逆性原則。即修復措施是可逆的,可重複的。如果將來 發現有更科學更適宜的保護修復技術,隨時可以更換修復材料,回到修復前的原來狀態。同時可逆性原則對於我們改正工作中的失誤而儘量不損害古籍非常必要。
最大限度保留歷史信息的原則。即修復中所用的修復材料(紙張、線、顏料、墨等)必須與原始檔案的材料有一定的色差,避免與藏品本身固有的歷史信息混淆。

紙張種類

選取修補古籍的紙張,首先要注意紙張的酸鹼度,不能用酸性紙張去修補古籍,以免引起或加速古籍紙張的酸化;其次,如果選用舊紙修復古籍,要注意舊紙的紙張強度不能太低;同時,還要注意所選紙張的纖維組成應該與古籍的紙張相近,厚薄相近,顏色相似但不能相同。補紙的吸水性要強,才易於粘合。紙張簾紋的寬窄也要相近。具體修復工作中還要注意補紙與古籍紙張的簾紋方向要一致。總之這些都適宜了,才能使修復處紙張粘結的牢固服帖,與原來的書葉協調自然。
1.竹紙
竹紙,是使用最普通的古籍紙張,竹紙本是常見的幾種明清用紙中除土紙外最差的一種。竹紙產生於唐末,但沒有普及,到宋代才大量使用。竹紙就是用竹的整個莖桿,經過幾十道工序而加工成紙的。中國造紙最初是用麻料破布,而後發展到用樹皮纖維造紙,這是造紙術的一大進步,而從樹皮纖維發展到用整個莖桿造紙又是一大進步,使得紙得以降低成本而大量普及。但今天流傳下來的宋版書用紙大多數是麻紙,其主要原因是竹紙發脆易碎,而在當時好書都是用麻紙來刷。現今市場流通的明清古籍絕大多數是用竹紙,就紙張的性質而言,
2.藏經紙:唐人寫經所用的一種紙張,顏色黃褐,猶如茶色,略有棉性,質地厚硬,不透明。
3.毛邊紙:色呈米黃,故亦稱黃紙。正面光,背面稍澀,質地略脆,韌性稍差,牢固度次於太史連紙。《常昭合志稿》云:“隱湖毛氏所用紙,歲從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邊,薄者曰毛太,至今猶存其名不絕。”然據《中國雕版源流考》稱,明司禮監造紙名色中,既有“毛邊”名稱,則非始於明末以毛晉得名可知。清乾隆以後印書用紙,除太史連紙、棉紙外,有一大部分是用毛邊紙印的。
4、棉連紙:實際是宣紙的一種。汪六吉製造的稱六吉棉連,色白如玉,勻淨細膩,綿軟有韌性,摹拓碑帖彝器多用之。清末比較考究的印本,也多用棉連紙。
5、官堆紙:色黃比毛邊紙略厚,金陵書局印書多採用之。
6、毛太紙:與毛邊紙顏色相似,質地略差,紙幅也較小,厚薄不等,有明顯的直紋。清同治光緒間,用此紙印書較多。
7、白綿紙:白綿紙印本書籍是明刻本的一大特色,尤其在正德至萬曆年間大為使用。“明白綿紙本”近乎明版好書的代稱,故藏家自當珍視之。歷來認為白綿紙就是由綿繭所造的紙,但經過現代科學方法的檢測,得知白綿紙實際是楮皮紙的一種。
8、皮紙:皮紙是用楮樹皮和桑樹皮所造的紙。產生於唐代,由於皮紙生產成本較高,故一般講究的書才用皮紙印,其主要原因是因為皮紙堅韌、抗蛀,比麻紙更加潔白平滑,而有的皮紙在生產過程中也加入一些麻料,所以用肉眼看,有時候皮紙看上去像麻紙,如南宋廖瑩中世采堂本《昌黎先生集》習慣說法是白麻紙,而其實是白色桑皮紙。
明代官方刻書主要是用皮紙和白棉紙,故而從收藏角度上看,凡皮紙本書大部分都是好書。對於初入門者這是一個簡單的辦法。
9、太史連紙:比開化紙色略黃,質地細膩勻淨,綿軟有韌性。清雍正年間用銅活字排印的殿版《古今圖書集成》所採用的兩種紙,一為開化紙,一即太史連紙。
10、開化紙:開化紙也叫“桃花紙”,主要是因為在白色的紙上常有一星半點微黃的暈點,如桃紅。開化紙產生於明中晚期,到清三代大為盛行,殿版書幾乎均用此紙來印刷,到嘉慶之 後逐漸失傳了。由於開化紙潔白細膩,薄而有韌性,再加上雕版精良,所以印出的書真正稱得上紙白墨黑。到民國初年,陶湘的其中一項專藏就是開化紙本,因此而贏得了“陶開化”的雅稱。因開化紙產量不大,除殿版書使用外,民間使用極少。開化紙是清代最名貴的紙張,因為它質地細膩,極其潔白,簾紋不明顯,紙雖薄而韌性強,柔軟可愛,摸起來柔潤而有韌性。清代順治、康熙、雍正、乾隆時宮裡刊書以及揚州詩局所刻的書多用這種紙。

修復展望

1998, 國家圖書館已經成功研究出,紙漿補書機。可以大大提高修書效率,代替各流派修書藝人的消失。隨著技術的發展,機器修書可以逐步代替人工修復。成為古籍修復的新的趨勢。

成就

古籍修復各派絕技
1:蜀派有絕技“借屍還魂”,可以把整箇舊書紙更換,讓原來的墨跡附著在新的紙張上。可以大大延長書的壽命,但是因為不符合現代修復要求修舊如舊,所以這項絕技已經隨蜀派的消失而消失。
2:京派絕技“珠聯璧合”,把紙放在鍋里和天然鹼性溶劑混合,加入顏色後熬成粥狀,修補蟲蛀的書籍沒有任何痕跡,被行業裡面成為珠聯璧合,此項技藝隨著紙漿修補書機的發明。已經繼承和代替了古代技藝。是現在最流行的修複方法。
3:津派的絕技是“千波刀”,名如其藝,可以將紙隨意劈成需要數量,而且保證原來的墨色、紙質。劈開後還能保證原來紙張厚度,即便是被劈開一千次依然可以如原來,不損傷紙張元氣,猶如複製古書。在歷史長河中因為此項技藝曾經多次險些外流,所以竹影法師棄藝後,因擔心被書畫作假人利用,將劈畫工具、藥物配方等都焚燒。因此津派隨"千波刀"的消失而徹底消亡。現在有些書畫修復師傅也會使用劈畫,但是最多只能劈開2到5次,劈開後紙會薄,可以利用第2次托表彌補厚度,因為劈開後損傷書畫嚴重,現在用的人也很少。與當年津派1千次都可以保證原來厚度和品質不可同日而語。根據現在書畫界的研究,津派可能因為靈活掌握了“借屍還魂”和“珠聯璧合”其中的奧妙所以創立了“千波刀”達到津派輝煌的頂峰。
用鵝毛等工具將報紙劈成兩半用鵝毛等工具將報紙劈成兩半
津派用報紙表演千波刀前展示報紙反正面津派用報紙表演千波刀前展示報紙反正面
4:楊派、蘇派,兩者相似度很高,但是在修復過程有明顯的不同還是被分成不同的派別。其技藝的代表手法就是“浴火重生”,其手法與修復古畫反鉛,用白酒燒畫方法相似。不同的是古籍修復是為了讓紙章修舊如新。徹底消除黴菌而危害書籍的各種生物因素。
圖上展示的是劈開後紙張厚度不變圖上展示的是劈開後紙張厚度不變
古籍修復漿糊
古籍修復裡面漿糊被認為是首要機密。各門派不同配方比例不同。修復師傅很忌諱被問到漿糊如何調配。津派的竹影法師在06年時曾專門為北京年輕的古籍修復員,講解過漿糊的使用。根據當時的場記配方如下。1:明礬,明礬的作用是防止墨跡暈染古代有些書籍印刷時油墨裡面添加了麵粉,而且明礬本身可以防止霉病。缺點是明礬可以讓紙酸化脆弱。
2:蜂蜜:蜂蜜作用是為了降低紙張的膨脹係數,對於點鑲、和補蟲眼很有作用。也有防止油墨暈染的作用。缺點是延長漿糊風乾時間、而且容易招蟲子。
3:花椒、桂皮:作用是可以驅蟲缺點是容易改變紙張顏色
4:白芨:這個增加粘性,缺點是以後再有人修復時不容易揭裱、北方天氣乾燥。加多後容易皺縮。天津藝術博物館基本90%的畫都是楊派修復,就有大量皺縮、崩裂等情況因為是按照南方漿糊配方加入過多白芨。所以在北方存放畫面無法平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