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復技藝

古籍修復技藝

傳統的古籍修復技術在《 全國文物保護科技成果展覽》中接連向社會展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籍修復項目傳承人杜偉生、張平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古籍保護要求、古籍破損情況、古籍修復原則與常用修複方法、傳統手工紙與耐久紙國際標準、古籍裝幀形式等內容,並與參考者一起切磋修復技藝。 古籍修復的傳承要與現代教育相結合,只有吸收和採用現代科學技術,這門古老的技藝才能保持與時俱進的生命力。古籍修復是個新興職業,如果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對接的矛盾能夠解決,古籍修復將迎來一個美好前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籍修復技藝
  • 入選時間:2008年6月
  • 申報:國家圖書館
  • 公布:919  Ⅷ-136
技藝簡介,技藝淵源,技藝傳承,

技藝簡介

2008年6月入選 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申報:國家圖書館
(2圖片)張平先生工作中(2圖片)張平先生工作中
公布:919 Ⅷ-136
我國古籍總數超過三千萬冊,其中善本超過二百五十萬冊,由於各種原因,約有一千萬冊古籍急待修復。因此保護和修復古籍並使之傳承下去,不僅是圖書館的職責,也是全社會的職責。此次展覽旨在喚起人們的古籍保護意識。
修復不同古籍所用的紙張黏著劑都各有不同。“紙張的厚度、紋路都要和古籍本身既對應,又不同,有時還需要給紙張染色,以配合和襯托原書的色彩。”不說不知,修復古籍不僅要“整舊如舊”,保留文獻的裝幀風格,還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歷史信息,如果將來發現有更科學、更適宜的保護修復技術,後人可以循跡回到修復前的狀態。
(3圖片)線裝書籍修復技術(3圖片)線裝書籍修復技術
古籍保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國家出台了關於古籍保護的一系列意見。 古籍修復工作留不住人,堅持了幾十年。文化的春天到了,古籍的修復和保護一定會引起更多的關注,讓更多人在文化瑰寶中受益。

技藝淵源

古籍修復技術在中國擁有上千年的流傳史,至少在唐代便已出現和運用。許多文人墨客都曾參與和推動了這一技藝的發展,唐代的褚遂良、宋代的蘇東坡就曾親手從事裝裱。在其後的發展中又形成了流派紛呈的盛況,比如蜀派有絕技“借屍還魂”、京派有絕技“珠聯璧合”、津派有絕技“千波刀”等,使之承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如今不但這些修複流派大多難覓蹤影,古籍修復技藝竟成為非遺的一種,這讓中華兒女不得不為之惋惜。
(4圖片)古籍修復技藝(4圖片)古籍修復技藝
最好的保護便是傳承,希望古籍修復這種古老又極具現實意義的技藝能早日得到社會的認可,也希望更多的青年人能夠加入到古籍保護的行列中,做修復時光的文化使者,也做中華文明的傳遞者!
古籍修復工作要的就是“心靈手巧”。修復過程不僅需要高超的修復技術,還集版本知識、圖書保護知識、歷史知識、藝術審美能力等為一體,也是愛心和耐心的融合。
平攤著幾頁正在進行後期工序—— 晾曬的古籍書頁。它們已經被修補得平平整整,看起來字跡清晰、古色飄香。邢雅梅介紹道:“這是一冊經拆裝的。抽屜里有一冊待修復後卻是另外一副模樣,枯黃的紙張被折成一團,還散發著一股霉味,這套書因為在乾燥的地方存放太久和紙質老化,變得又乾又脆,稍一觸碰,就會裂開。它如何變得平整? 先使用霧氣或用清水輕輕浸潤,讓之變軟,再用同色紙將破損處補齊,然後用排筆在書頁背後刷上很稀的糨糊,再裱上一層纖維紙托底,拂拭平整,逐頁進行,全部裱好後再截齊裝訂成冊。薄薄一冊書,用了一個月的時間。

技藝傳承

古籍修復工藝亦稱古籍裝訂修補技術,它的歷史與書籍發展史息息相關。修補破損古舊圖書是一項特殊技藝,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脆弱的書籍經過聚散轉手、天災兵焚,許多遭受損毀,有的甚至千瘡百孔、破爛不堪。修舊如舊,化腐朽為神奇,是保護歷代古籍完整流傳的至關重要的一環。因而,各界人士將這項技藝譽為古舊圖書的“續命湯”。
從事裝訂修補工作不但要熟悉各個朝代書籍的形式和版本,還要了解各朝紙張、書皮及裝訂風格,更要有嫻熟的技藝。修補一本古書往往要經過十幾道工序,一招一式極為考究,對從事裝訂修補人員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
古籍修復工作看起來好像是個單純的技術問題,其實關係到祖國文化遺產的保存和利用。尤其是那些有歷史價值的善本書,它們本身就是一種珍貴文物。具有較強的藝術價值、審美價值、科學價值、社會價值、歷史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書店傾入大量人力、物力,經過數代人的不懈努力,使古籍修復技術得以保護。幾十年來,在身懷絕技老師傅的細心傳幫帶下,中國 一批年富力強的技術骨幹已經全面掌握了這項傳統技術,使這個古老而傳統的事業得以流傳,不至湮滅。
文化部擬啟動“中國古籍特藏保護計畫”,由中央和地方政府配套資金,分期開展全國古籍修復,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分層次培養古籍修復人才,並決定在北京、上海、江蘇三省市開展培養古籍修復人才試點工作。但至今為止,只有江蘇南京莫愁職業中學自2001年起開展了古籍修復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迄今已有數十名學生畢業,先後進入南京圖書館以及幾所地方大學圖書館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