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演化
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所出
石硯,呈不規則的圓形,所附石研子相當大,幾占硯面面積的 1/4。漢代石硯的造型趨於規整,主要有圓形和長方形兩種,研子的體積較前縮小。圓硯多附三足且有隆起之蓋,蓋底當中留出凹窩,以備蓋硯時容納研子。精緻的圓硯在蓋面上常鏤出旋繞的蟠螭紋,如河北望都所藥村、河南南樂宋耿洛等地的漢墓所出者。
另外,湖北當陽劉子漢墓中還出過一件此式
陶硯。長方形硯原來只是一塊石板,如洛陽燒溝 632號漢墓所出者。這種硯或被稱為
黛硯,但在居延金關,此式硯與屯戍遺物同出,根據該地點的軍事性質,可知長方形硯並非均供畫眉之用。山東臨沂金雀山11號漢墓所出長方形石硯,附漆硯盒,蓋、底均繪有雲氣禽獸紋。
漢代還有一種附銅硯盒的石硯,
銅硯盒常作獸形,安徽肥東與江蘇徐州各出一例。徐州的獸形銅硯盒通體鎏金,滿布鎏銀的雲氣紋,雜嵌紅珊瑚、綠松石和青金石,造型瑰奇,色彩絢爛,是珍貴的古文物。
晉代流行
瓷硯,起初為圓形三足,形制大體沿襲漢代的圓硯。南北朝時的瓷圓硯下裝一圈柱足,又被稱作辟雍硯。這時也出現了箕形的
風字硯,現存最早的一面系1955年出土於西安郭家灘,有東魏武定七年 (549)銘文。
唐代開始講究制硯之石材。這時由於制墨技術的進步,墨錠作得很堅緻,從而要求硯石具有較大的硬度。以硬石制硯,如表面粗糙則易傷筆毫,如表面太滑又不利於發墨,故硯石須兼備堅硬、細膩易發墨等特點。根據這些標準,唐代選擇了廣東
肇慶所產端溪石制硯。
端硯石質優美,磨墨無聲,貯水不耗,膩而不滑,發墨不損毫,所以在唐代廣泛流行。《唐國史補》稱: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1965年廣州動物公園出土一方唐代風字形端硯。現藏廣州市博物館,是唐代端硯的實物例證,此硯樸素無文,不事雕琢,應是唐代前期的作品。到唐代後期,硯形的製作日趨精美。皮日休詠端硯詩句稱:“樣如金蹙小能輕,徽潤將融紫石英。石墨一研為鳳尾,寒泉半勺是龍睛”。可見這時端硯上已雕刻出各種圖形。除端溪石外,安徽婺源的歙溪石,也於開元年間開始開採。此外,唐代還製成了澄泥硯,以山西絳州的產品最著名,澄泥硯常製成風字形,也有製成龜形的,硯蓋呈龜背甲狀,別具情趣。
到了宋代,端、歙、魯、洮等石材所制之硯已為書家普遍採用。形式除長方形的抄手硯外,還有各種象形硯以及特製的蘭亭硯、石渠硯、雜形硯等。此時已注重石材的紋理美,端硯則貴其
石眼,如鴝鵒眼、鸚哥眼、鳳眼等。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北宋百一硯,有 101顆圓形石眼,為硯中瑰寶。宋硯今有不少佳品存世,文獻資料也有宋
米芾撰寫的中國最早的一部《
硯史》。
明、清石硯除以石質取勝外,還特別注重雕刻造型,式樣繁多,蔚為大觀。這時的硯式如鼎形、琴形、竹節、花樽、馬蹄、新月、蓮葉、古錢、靈芝、蟾蜍等,逞奇鬥勝,各臻其妙還有保存天然石質樸美不假釜鑿的“天然硯”。文人學士也常在硯上題刻銘文,甚至鐫刻肖像,使之不僅成為文房用器,也是價值很高的工藝品。
聞名古硯
硯是
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
硯台不僅是文房用具,由於其性質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硯台的材料豐富多樣,除端石、
歙石、洮河石、澄泥石、
紅絲石、砣磯石、菊花石外,還有玉硯、玉雜石硯、瓦硯、漆沙硯、鐵硯、瓷硯等,共幾十種。
從唐代起,廣東端溪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南部的洮硯和河南洛陽的澄泥硯被並稱為“四大名硯”。
而在博大精深的傳統中國書法界也公認十大名硯:
1.
端硯其料取於廣東肇慶高要市東南端溪之爛河山,因其“體重而輕,質剛而柔,摸之寂寞無纖響”,自唐代問世以來,便頗受文人學士青睞。加上紋理綺麗,各具名目,加工技藝亦愈紛繁,地位越來越高,故而升到我國石硯之首。
2.
歙硯其料取於江西婺源縣龍尾山一帶溪澗中,故又稱之為
龍尾硯。其石堅潤,撫之如肌,磨之有鋒,澀水留筆,滑不拒墨,墨小易乾,滌之立淨。自唐以來,一直保持其名硯地位。
3.山西
澄泥硯為陶硯,唐宋時已是貢品。其精於雕琢,澤若美玉,儲墨不耗,積墨不腐,冬不凍,夏不枯,寫字作畫蟲不蛀。
4.
洮硯亦稱
洮河硯。其料取於甘肅卓尼一帶洮河深水處。因而石質細膩,膚理縝密,發墨而不損毫,磨麵不光,呵氣即濕。北方最為貴重。
5.山東紅絲石硯為
魯硯代表,歷史上以其質地嫩潤,護毫髮墨,色澤華縟,瑰麗多姿而被稱為
中國四大名硯之一。
6.四川
苴卻硯,石質溫潤如玉、嫩而不滑。叩之有錚錚金石聲,撫之如嬰孩肌膚般細膩溫潤者為上品石,顏色以紫黑澄凝為最佳。
7.寧夏
賀蘭硯採用賀蘭石,它天然形成深紫、綠兩色,相互輝映,色彩鮮明,紫底綠彩,雕刻藝人因石制宜,精心用料,雕出千姿百態的賀蘭硯。
8.貴州
思州石硯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9.長期以來,吉林省松花御硯一直為宮廷專用,隨著清朝覆滅,這一名貴硯石失傳。直到1979年生產才得以恢復。
10.
易水古硯石質細膩,易於發墨,雕刻古樸,為各代書法家和收藏家所珍愛。現在易水古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收藏熱潮。
我國的許多地方都產石硯,山東的紫金石硯和龜石硯,大汶口一帶的燕子石硯,即墨的田橫石硯和溫石硯,蓬萊的砣磯石硯,臨沂的薛南山石硯和徐公石硯,曲阜的尼山石硯,河南濟源的天壇(盤古)硯,安徽宿縣的樂石硯,江西修水的赭硯,吉林松花江下游的松花石硯,四川合川的嘉嶺峽石硯,甘肅嘉峪關的嘉峪石硯,寧夏,青海的賀蘭石硯,浙江江山的西硯,湖南湘西的水沖硯等等。但自唐代起,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和紅絲硯便特具聲名。澄泥硯屬陶,其餘四硯皆為石硯。
種類
現在它幾千年的發展長河中,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類別,下面控制硯原料不同分成大類,各大類下再按產地分成小類:
1、澄泥硯 宋代以後為四大名硯之一,藉助於古代製作磚瓦陶器的工藝,把泥土經過澄濾,除掉粗渣沉澱後,加一些堅固劑,再制坯燃燒製成。其質地堅硬耐磨,呵氣即濕,容易發墨,不損筆毫,不耗墨。有人工硯與天然硯之別。虢州澄泥硯,唐人推為第一。宋代有相州、澤州澄泥硯,明代頗負盛名的是絳縣澄泥硯。
2、瓦頭硯 又名秦磚漢瓦硯,這是用秦磚漢瓦製成的硯台。
3、漆硯 在現形外表,裹上麻布及絲織品,在麻布、絲織品上塗上一層漆灰,經晾乾打磨後,再塗上一層朱漆。這種硯台輕便、堅固、耐用。
4、石硯 用石製作的硯,是歷史最悠久、使用範圍最廣泛的一種硯台,歷代名品疊出,按產地可將其分為:
青州紫金石硯:石色純紫,色潤細膩,發墨如端歙,有人將其列為宋代名硯之首。
青州金星石硯:產於臨沂,又稱羲之硯。石墨如漆,溫潤如玉,金星遍布,質地滴水不涸,叩之有聲,澀不留筆,是制硯上品。
博山淄石硯:產于山東博山。石硯色澤繽紛,絢麗多彩,肌理潤滑,易於發墨,被視為上品,素有“損石”美稱。
靈壁硯:產於安徽靈壁縣。硯石出自古泅水中,因為受到千萬年來的水擊浪沖,形成了自然的峰巒紋理,透空玲瓏,形狀各異。石質硬度大,石理縝密,色澤清潤,發墨快,不損筆毫,與端歙齊名,宋代曾作為貢品進貢。
另外,還有菊花石硯、易州石硯、角石硯、烏金硯、靈岩石硯、開化石硯、黎溪石硯、沉州石硯等。
古代的硯除了上述幾種外,還有瓷硯、金屬硯、玉硯等。
構造
硯的整體俗稱硯台,它的結構比較簡單,概括起來,不外乎以下幾個部分:
硯堂:又叫硯心、墨堂、墨道。指硯的中心研墨處,即硯的核心部位。石質好壞,使用價值高低都由它決定。有些名貴石品,
如端硯獨有的“魚腦凍”、“蕉葉白”等,在設計和刻制時都保留在這一部位。
硯池:也叫硯湖、硯沼、硯海、墨海、墨池、硯泓,指硯的貯存已經研出的墨汁的低洼處,一般都在硯堂前端或周圍。
硯唇:也叫硯緣,指硯堂周圍略高的邊緣帶,形成硯的輪廓,好像硯堂的堤壩。
硯面:指硯的表面、上面或正面。
硯背:又叫硯底、硯下、硯陰、硯後,指硯的背面,即與硯面相反的那一面,經常在上面鐫刻銘記詩詞。
硯額:也叫硯頭,指硯的上部較其他三邊硯唇更寬,一般硯的主要工藝雕刻、紋飾都在這一部位。另外,端硯的石硯、雕琢設計也力求安排在這一部位,以提高硯的觀賞價值。
硯崗:指硯堂中間稍高的部分,向四周漸漸低下去,使研墨時所得墨汁隨時可向四周低洼處流下而貯存起來。
硯側:又稱硯旁,指硯的周圍側面,也常在上面鐫刻銘記。
偽制與鑑別
硯石以端石、歙石為最佳。偽制古硯,無非是用他處出產的硯石來仿製端硯、歙硯,有的如不細心,最能以假亂真,這就需要認真加以鑑別。鑑定硯的優劣,有不同的標準。喜好愛惡不同,標準也隨之而異。但從一種客觀的角度來說,鑑定古硯的優劣離不開外觀形狀(即石品)、雕刻藝術水平和收藏的文物價值三種。
佳硯應該發墨宜筆,這就要求石品是上等。所謂石品,是指石質是否瑩潤細密,是否有美紋象徵。
端硯的花色斑紋有:鴝鵒眼、青花、胭脂火捺、玫瑰紫、梅花點、魚腦凍、馬尾紋、金銀線、蕉葉白、冰紋等。
青花是指自然生長在硯石中的青藍色的微小斑點,一般要用水弄濕才能顯露出來。上等青花應該是細緻而不粗糙,溫潤而不乾枯,欲隱欲現而不全部暴露出來,成有層次的團狀而不是死板一塊,渾然一體而不是支離破碎的。可分為:
1、微塵青花:花點細如塵土,必須用水弄濕硯石才能看出來,是青花中的佳品,常常是濃淡、疏密相間,聚集在硯石的某一部分上面,也有疏落散布在其他上面的,最珍貴的是出現在魚腦凍和蕉葉白中,而在凍內和白內的青花更是稀世之珍。
2、鵝毛青花:這種青花極細而且短小,呈條紋狀,從上下垂,好像雛鵝脫殼而出時的胎毛。它只能在陽光下,弄濕硯石後才能看出來,在水中,花點像一叢叢茸茸的細毛在水中浮動。
3、蟻腳青花:指像螞蟻腳一樣細小的青花,一般分布得稀稀落落,呈青黑色,也有作白色的,在硯石中一般橫向。
4、萍藻青花:這種青花看上去好像萍藻在水面上浮動,時隱時現地連成一串,色青藍而帶淡紫,色澤仿佛重疊似的。
5、魚仔隊青花:看上去像一群魚仔結隊遊玩。
6、子母青花:像母子相隨的大小青黑斑點相伴在一起,也稱蠅青花。
7、玫瑰紫青花:它是一種紫藍色的圓形點,不像石眼那樣碧綠有暈,而是形體較大些(一般綠豆般大小或更小些)的圓點青花,大小疏落分散,往往和其他青花混在一起,最佳的是圓形,內側好像玫瑰,外側有胭脂暈火捺圍住。
鴝鵒眼:有眼是端硯鮮明的特徵,有眼硯石也最為珍貴。眼以鴝鵒眼為最佳。色翠綠,石眼中夾雜有黃、碧、綠各色,暈作八九層,石眼瞳子圓正,或外形呈橢圓形,形如鴝鵒鳥的眼睛,所以得名。其中以青翠綠色,線條清楚,輪廓明顯,瞳子清晰,暈作八層以上,直徑大於一厘米為上品。
蕉葉白:簡稱蕉白,它的形狀像蕉葉初展一片嬌嫩,含露欲滴,渾成一片,常常白中略帶青黃,常同火捺、青花混雜在一起。冰紋是水岩特有的一種石品花紋,好像懸崖上的瀑布,一瀉千尺。它白中有暈,向西邊融化開去,似線非線,似水非水,是端硯中的珍品。
胭脂暈火捺:火捺是指硯石中有一種石色好像火烙或灼傷的肌肉色澤,其周圍往往形成暈,由深至淺向四周擴散,中間處紫中帶墨,外層紫中略微帶紅。胭脂暈是火捺中的上品。色澤淺紫略帶紅,中心顏色較深,從中心向外則逐漸淡化,猶如塗脂,濃淡相間,因而得名。在魚腦凍、蕉葉白四周常有這種胭脂火捺。
魚腦凍:指端硯中一種白色像凝結了的魚腦似的石品,是硯品中的佼佼者。顏色是白中有黃而略帶青,或是白中微帶灰黃色的,呈圓形、半圓形或橢圓形。最佳的魚腦凍應是像晴空飄浮的薄薄的潔白的雲,白中帶淡青色或白中帶淡紫色,色澤清晰、透徹。
歙硯中的花色斑紋有羅紋、眉子、金星。羅紋指歙石的紋理作層次狀排列。層次極薄的,在硯石斷面,顯示細羅紋;層次整齊,比例規則,紋如毛刷擦過,這是刷絲羅紋;層次作不規則的曲折的,是水浪紋;紋絲直而細密的是犀角浪紋。這些都是歙硯中瑩潤發墨、呵之水出的精品。
眉子是羅紋的變異表現。它可分為:大眉子,一抹白雲,形如新月;對眉子,形體較小,多數橫而不曲;兩端略細,成雙成對。眉子硯是歙硯中的珍品。
金星指分散分布在硯面上的亮點,大如豆,小如黍,可分為兩點金星、金錢金星、魚子金星等幾類;金星融聚在一起成片雲狀、流雲狀,這就是金暈。就鑑賞來說,以金星滿面為貴,就實用來說,金星應在硯背或硯面四周,遠離墨堂。
每一塊佳硯,都是一件藝術珍品。首先它應該是因材施藝,造型高雅別致,布局得體,刀法熟練細膩,變有瑕疵為無暇疵,突出特點,能利用星眼,巧作安排,線條流暢,柔和可愛,所刻花草人物,都能栩栩如生。一般來說,歙硯以浮雕線刻為主,不作立體的鏤空雕,所刻人物樓堂,手法較細膩,多能層次分明;而端硯一般崇尚深刀雕刻,常作鏤空雕。
自唐以後歷史上的各朝文人墨客、官僚富商都喜好藏硯,對自己使用過的古硯,往往都留下銘文題識。這自然給人假制古硯以可乘之機,這就需要廣聞博見,積累豐富文史知識和考古知識,從款式、樣式等諸方面,仔細揣摩,考證其時代風格,剔除偽品。另外,古硯的硯池常常有斑斑墨跡,無論放在水裡浸泡多長時間,也沒有墨浮出來,這是墨銹,它也是判定是否是古墨的方法之一。
古硯投資和拍賣
古硯的收藏目前還處於初級階段,一些收藏者開始以投資性為主要目的,抄底尚未熱捧的各類硯台,古硯在拍賣市場上不斷升溫,開始進入了啟動階段。其表現有幾個方面:
一、以硯台為專場的拍賣會逐年增多,許多專場都是百分之百的成交率;
二、許多拍賣會把瓷雜中的硯台挑選出來,升級為成批的連號專拍,形成了“轟動效應”;
三、民間藏硯逐漸被吸引到拍賣會上交易,許多藏家紛紛把舊藏多年的硯台拿到拍賣市場上出售,而且數量也在逐漸增加;
四、流散到日本、韓國等國家的一些中國古硯逐漸回流;
五、原本收藏其他門類藝術品的藏家或機構,紛紛把目光轉向性價比更高的古硯。
隨著人們對中華文明深層次文化現象的挖掘,硯文化日益得到世人的重視。古硯在收藏領域也逐漸由“雜項”升位為專題收藏的主流。隨著硯台市場的日漸繁榮,硯文化、硯學也在興起。一批繼承、弘揚硯文化的先行者已推出硯學專著,一批有識之士也紛紛建立組織宣傳推廣硯文化。
另一個變化是,當代的新硯在收藏和饋贈中也在不斷被市場發掘和認可。硯台藝術品的市場除了古硯的逐步崛起,還要有當代硯台藝術品的跟進,如同當代工藝瓷、紫砂壺等藝術品已成功進入拍賣會主流市場一樣,這樣的市場才會健康、穩健、長期地發展。
使用與收藏
古硯的使用和收藏都是很有講究的,否則一方古硯毀於己手,那時後悔不已也無濟於事。
硯的使用:
1、磨墨要用清水,切忌用污水。
2、墨一定要用佳墨,膠質重的墨容易傷硯。
3、研墨應該用拇指、食指、中指握住墨錠,墨錠垂直於墨堂,運用腕力緩緩旋磨。重磨容易傷硯。
4、硯堂中常沾滿墨跡,或者留著用剩的宿墨,都會使硯的石質受到影響,因而硯使用之後應立即洗滌,洗時要輕,宜用柔質物品洗搓。
硯的收藏:
①硯放在窗前案頭,應注意迴避陽光,否則硯匣日曬過久,匣蓋容易乾裂。
②硯不宜於放在乾燥的地方,免得硯失去滋潤,研磨出來的墨汁也會失去原有的優點。
②賞玩古硯的時候,桌上宜鋪毛氈,不可使硯體接觸玻璃、金屬器物,也不要兩硯重疊。
④木質硯匣,蓋內應塗漆數層,防止墨汁蒸發,久而久之使硯匣脹開。硯匣應該定期塗蠟,保持光澤,防止濕氣侵入。
⑤古硯不宜多用,用後立即洗淨,洗古硯應注意不要損傷硯的四側以及硯背的包漿(古物經過長久摩挲撫玩,產生的一種光澤),以免古硯失去古雅的特徵,平時可塗點桃油,效果很好。
附:文房用具
文房用具除了四寶筆、墨、紙、硯以外,還有很多附屬用品,如筆筒、水盂之類,都是必不可少之物。這些文具名目繁多,常見的有以下這些:
筆筒:裝筆用的圓筒,多數以竹製成,一般製作精良,設計優美,將筆放在筒中,可以避免筆頭散亂,又便於隨時取用。
鎮紙:也叫書鎮、壓紙,壓書的文具,多用銅、鐵或玉石製成,也有用瑪瑙、水晶、陶瓷製成,一般以銅質為多,形似銅尺,上刻有人物、山水、花鳥以及名人書法,也可作為欣賞。
古代銅質鎮紙,有青綠蛤蟆形,有遍身青綠蹲虎形,有臥馬形,這都是早期的形式。玉質為後起,有狗形,臥螭形,兔、牛、馬、鹿、羊、蟾蜍等形,動物背上斑點如灑墨,色同玳瑁,古雅可愛。在書寫或閱讀時,它可以避免書或紙被風掀動。
筆架:也叫筆山、筆格,架筆的文具,有玉質、銅質、瓷質各種,每種式樣花色繁多。它使寫字、作畫者臨時停寫時,不至於讓筆弄髒了桌面。
臂擱:指書寫時用來支肘的文具,它可避免手腕與字跡相接觸,污損紙面。
印泥盒:鈐印時要用印泥,裝印泥的盒子叫印泥盒,也是文房常備的工具。
硯滴:又稱水注。磨墨時用來裝水、滴水的文具,它可以滴水進硯,以供磨墨汁。
仿圈:臨摹書法時使面紙與底本接觸緊密,壓平上面的紙。印規:鈐印時固定位置的文具,一般用厚約o.5厘米堅硬的小木片,鋸成曲尺形,磨光髹漆而成。使用時用印規定位,印章緊貼曲尺形內側的邊鈐下,可使鈐出的印端正而不歪斜。
文具的名目繁多,難以一一列出。總的說來,文具的質地有玉石、水晶、象牙、竹、木、陶瓷及各種金屬;文具的製作,爭妍鬥巧,各出心裁,如硯滴作蟾蜍形、鳥形,筆架如山形,大都極盡豪華玲瓏之美,或古樸淳雅之趣。古人在讀書寫作之餘,摩娑把玩,可以增加雅興,啟發才思,怡人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