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漢代前期,思州為蠻夷之地。康熙年間進士、大學者檀萃因非常喜歡思州石硯,專程考察石硯的產地,並把它寫進了《楚庭稗珠錄》中。據《水經注》和民國《岑鞏縣誌》記載:漢、晉、南北朝時期,封建統治者把思州劃為“五溪蠻“地區,俗稱“蠻溪”,居住在這一帶的土人稱為“蠻民”。在思州這片地域上,唐代還設定過“蠻州“。思州石硯或稱金星石硯,舊時亦稱為“蠻溪硯”。
相關歷史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譽之為“珙璧”,清康熙皇帝作為御硯,是當地歷代官府進奉朝廷的珍貴貢品。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當年訪問我國時,曾向周總理索取思硯。
思硯的製作工序
一方石硯從打胚到製成硯台須歷30道工序,費時20餘天。其敲、琢、雕、刻全靠手上工夫,工序一道比一道艱難,稍有不慎便毀於一旦。思硯圖案設計精巧,結構複雜嚴謹,工藝考究,題材廣泛,無論是龍、鳳、麟、魚,或是人、物、山、水,飛禽走獸,都能濃縮其間。其圖案造型有:雙龍搶寶、單龍戲珠、雙鳳朝陽、龍鳳呈祥、九龍硯、金魚硯、荷葉硯、八卦硯、福壽硯、墀牛望月、喜鵲含梅、鯉魚躍龍門、獅子滾繡球等上百種。
思硯不僅石色美觀,且質地優良。它通體墨黑髮亮,光可鑑人,又堅實如玉,細膩如膚;硯上點點金星,圓如古錢、形如彎月,螢光閃爍,皎美絕侖。它具有工於發墨,貯水不乾,耐磨不嶙,研汁如油,明亮生輝,惜筆惜墨等優點。在無水時,若哈氣於硯中,便自出露液,即可磨墨寫字,故深受歷代文人墨客的喜歡。
唐、宋時期,思州石硯在文人書齋中,受到蘇軾、黃庭堅、歐陽修等書畫名人的鐘愛。後經過元、明兩代藝人的努力,制硯技藝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被明朝廷列為貢品。清朝康熙皇帝對思州石硯尤為讚賞,把它選作“御硯”收藏。
思硯的殊榮和各界人士喜愛
晉朝“書聖”王羲之台前擺的就是思州石硯,清朝康熙帝台前也有思州石硯,清朝末期,思州石硯流傳國外,在日本頗受歡迎。民國十九年(1930年),岑鞏縣制硯藝人聶寶善的作品榮獲 “貴州省工業實業展覽會甲級銀質獎章”。從而,思州石硯作坊也相繼興旺起來。特別是星石潭一帶,幾乎家家都有制硯能手,在全國名硯林中占有一席重要之地。
1960年1月,周恩來總理視察貴州,他根據辦公桌上存放的思州石硯,在他親自過問和關懷下,思州石硯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1973年成立了“岑鞏縣工藝美術廠”,周樹南等老人積極擇徒授藝,組織生產,思州石硯得以再次走出國門,先後出口東南亞各國。
1979年1月1日,國家輕工業部將“思州石硯”列為全國傳統工藝美術品“刻硯”的八大名硯(端硯、歙硯、洮硯、賀蘭硯、思州石硯、羅紋硯、金星硯、魯硯)中的第五位。1995年,思硯在國內貿易部、國家專利局主辦的中國國際技術產品展覽會上榮獲金獎。2003年,張小平同志所刻的《思州春曉》、《榮華富貴》二方思硯,在第三屆中國文房四寶當代名人名作精品硯大賽中獲銅獎;同年9月。在第十屆全國文房四寶藝博會上思硯獲得2次“國之寶”——中國十大名硯的殊榮。2006年3月,張小平同志製作的《龍珠》硯,作為禮品贈送給泰國公主詩琳通殿下。2006年4月,蘭乾武同志在《書法報》上以“誰感動了上帝”對“思州石硯”作過詳細報導。
“思州石硯”石材產地----岑鞏星石潭,方圓2華里範圍,石體厚度均達20米以上。山體藏石豐富,石材量大,極具開採價值,尚待有識之士前來考察、投資、開發。
思硯願景
岑鞏人民相信:思硯作為一種文化品牌,一定會像茅台酒那樣令婦孺皆知。到那時,感動上帝的不是哪一個人,而是思硯----國之寶,是思硯經久不息的歷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