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浙派古琴藝術流傳於浙江地區,這一流派的發展分古代和現代兩個時期。
古代浙派古琴藝術起於南宋,創始人為郭楚望。郭氏傳藝於劉志方,劉志方又傳毛仲敏、徐天民,由此形成在南宋琴界占有重要地位的浙派。其後徐天民門下在元明時期傳承四代,將浙派古琴藝術推向頂峰,一時有“浙操徐門”“徐門正傳”之稱。入清以後,浙派古琴藝術漸趨衰微。
現代浙派古琴藝術的興起與琴家徐元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徐元白的琴藝得清末琴家大休上人真傳,理論思想則主要源於清代浙派琴學專著《春草堂琴譜》。
1939年,徐元白在南京與徐芝蓀等組建“清溪琴社”,1945年與楊潔武等人在重慶組建“天風琴社”,1946年又返回杭州與張味真等人組建“西湖月會”,與此同時還編撰了《天風琴譜》及琴論多篇,由此推動浙派古琴藝術的復甦和繁榮。
基本特徵
演奏指法
唐代以前,浙派古琴的琴曲較為注重右手的指法,即所謂的“聲多韻少”。以聲韻論,散音、泛音、按彈音所出均為聲,而走音、滑音、顫音所出為韻。浙派諸譜(包括後期的《文會堂琴譜》)所收之琴曲,散音(即空弦音)、按彈音的運用明顯多於走音、滑音、顫音,由此,出現了從“聲多韻少”到“聲少韻多”的轉變。講求古琴的發音要“微、妙、圓、通”,即所謂的“大音希聲”。肖鸞在《杏莊太音補遺》序中講:“譜,載音之具,徽是則無所法,在善學者以跡會神,以聲致趣,求之於法內,得之於法外。”
宋人成玉間曾在《琴論》中說,“京師,兩浙,江西,能琴者極多,然指法各有不同。京師過於剛勁,江西失於輕浮,惟兩浙質而不野,文而不史。其中所說的兩浙,即指浙派古琴藝術。
明代琴譜中浙派的右手指法也比唐以前的曲譜指法來得簡潔。在現存較早的曲譜《碣石調幽蘭》及《神奇秘譜》上卷“太古神品”中所常見的可奏出多音的組合指法,如雙牽、全牽、牽、蠲、半扶、全扶、卻轉、轉指、間勾、歷擘等,在明浙譜中已實為罕見或已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單一指法的運用,如抹、挑、勾、剔、打等”。浙派指法以古法為典範,以指力順暢為原則,形成了細膩蒼勁,乾淨中正的特點。右手指法隨樂曲起伏,無拘無束,而且圓潤而注重音色;左手指法吟揉分明,按音用指強弱分明,不拖泥帶水,強音之後常順勢而下,虛實結合,變化跌宕,字正音圓,平和,中庸,質樸。
風格特點
浙派古琴聽來瀟灑自如,音韻流暢。明代琴人朱權在他《神奇秘譜》序中,將浙派彈奏樂曲的琴風歸納為能察出樂句和不能察出樂句兩類。浙派琴家主張琴曲只有樂句而無板眼的說法,但對曲調的節奏卻很重視,並認為琴曲應不受語言、文辭和板眼的約束,曲調要奔放。
明琴人劉珠在《絲桐篇》對浙派評價道:“其江操聲多煩瑣,浙操多舒暢,比江操更覺清越也。”浙派文人崇尚“微”“妙”“圓”“通”,講求古樸典雅、平和、穩健怡淡、內涵豐富,生動而不流俗。明浙江錢塘人琴家高濂在論琴篇中講到琴風:“知琴者,以雅音為正,按弦須用指分明,求音當取捨無跡。運動閒和,氣度濕潤,故能操高山流水之音於曲中。”高濂又指出:“有等務尚花巧急驟,夸奇呈高,不求法度準繩之中,有數暢悠揚之妙。操多散少,以類箜篌,巧取按生,以等箏阮,大失雅音,重可笑耳。孰知散按間出,清以泛聲,謂得中道。今之俗彈,更易不常,變撲為繞,求異於人,不知法古,是為抱琵琶耳同伶人,豈古聖賢所謂修身養性,理其天真哉?”
琴曲特徵
從現存的琴學資料看,浙派琴曲大多是大中型的作品,如在《神奇秘譜》所收的21首浙派琴曲中,大中型作品也超過了三分之二。又如,《梧岡琴譜》所收的29曲中只有3首是三段的小曲(其中有2首為“某某吟”),3首是六七段的中小型作品,1首是三十六段的特大型作品,其餘22曲均為八至十三段的大中型作品。與此同時,自《杏莊太音補遺》問世之後,肖鸞提倡“某某吟”這類的小型作品,使得小曲開始受到重視,浙派琴曲的規模和內容進一步發展擴大。
從曲式結構來看,浙派大中型作品(包括特大型作品)中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曲終前有漸慢的提示。所用的譜字有如下幾種(此處以漢字代替譜中的減字):“入慢”(如《廣寒游》等)、“漸慢——入慢”(如《神遊六合》等)、“入慢——大慢”(如《雉朝飛》等)、“漸慢——正慢”(如《莊周夢蝶》等)。
浙派古琴不是一味地按照原譜彈奏,而是進行改編、翻新,讓樂譜重新散發時代的魅力,徐天民改編的《紫霞洞琴譜》就是較好說明。郭沔在新譜創作方面非常重視和實際相聯繫,他不拘泥於傳統,在樂曲中隨性的抒發所思所感,遊刃有餘。大量的新曲創作,豐富了古琴曲庫,讓本來曲高和寡的古琴藝術得到社會各階層的認可。郭沔所創立的浙派古琴帶有很強的經世致用思想,除了講求技藝外,更重視琴曲中個人情感的表達。後世學者有認為這與奉行經世致用思想的永嘉學派的影響有關。
代表作品
浙派古琴傳承琴譜如下:《神奇秘譜》共六十三曲;《梧岡琴譜》共四十二曲;《杏莊太音補遺》琴曲共七十二曲;《文會堂琴譜》共六十八曲,其中《調弦入弄》《泛音人弄》《五徽調弄》《顏回》《鳳求凰》《湘妃怨》《客窗夜話》《歸去來辭》《前赤壁賦》《瀛洲》《昭君怨》等為琴歌;《藏春塢琴譜》共六十六曲,《客窗夜話》《思賢操》兩首為琴歌。
浙派古琴經典曲目數十首,包括郭楚望的《瀟湘水雲》,毛仲敏的《漁歌》《樵歌》,徐天民的《澤畔吟》,以及《平沙落雁》《普庵咒》《漁樵問答》《稚朝飛》《烏夜啼》《關雎》《陋室銘》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明代的主要琴派——浙派、江派、虞山派、紹興派,都集中在南方地區,其中浙派在明代古琴界有著較大的影響力。從南宋時期創派開始至明代,浙派古琴經歷 了一百多年的演變和發展,其派別體系已較為成熟和穩固。浙派“質而不野,文而不史”的古琴音樂風格適應時人的審美品味,具有其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
傳承狀況
現代浙派古琴藝術主要以西湖琴社和霞影琴館為平台,活動多處於自髮狀態。如不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而任其自生自滅,很可能重蹈古代浙派由盛而衰的覆轍。
傳承人物
徐曉英,女,1937年10月生,2016年8月19日逝世,享年79歲。2012年12月被評定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浙江省杭州市申報。
鄭雲飛,男,1939年3月生。2012年12月被評定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浙江省杭州市申報。
章怡青,女,2018年被評定為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古琴藝術(浙派)”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2年9月,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履職盡責情況評估建議公示,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保護的古琴藝術(浙派)”項目合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古琴藝術(浙派)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杭州市文化館(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7年10月8日,第八屆浙派古琴藝術節在杭州開幕,來自廣陵派、梅庵派、泛川派、浙派的古琴藝術家通過論壇、雅集、音樂會、講座等,與古琴愛好者交流琴學藝術、發揚傳統文化。
2019年11月29日,浙派古琴傳承人徐君躍在溫州大劇院演奏徐君躍打譜、作曲的古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