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浪地震
- 國家:中國
- 省份:甘肅省
- 震級:8級
地理特徵,地震歷史,1927年,1990年,1996年,地震傷亡,1927年,1990年,1996年,地震影響,1927年,1990年,1996年,地震原因,地震研究,
地理特徵
古浪的名字來自藏語,意為黃羊出沒的地方。古浪縣,隸屬甘肅省武威市,位於甘肅省中部,地處河西走廊東端,東接景泰縣,南依天祝藏族自治縣,西北與武威接攘,東北與內蒙古阿拉善左旗相鄰,為古絲綢之路要衝。全縣東西長約102公里,南北寬約88公里,總面積5103平方公里。
截至2011年,古浪縣轄9個鎮、10個鄉、1個街道,共250個村、193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為388943人,有漢族、回族、藏族、蒙古族、苗族、滿族、東鄉族、土族、毛南族、瑤族等十個民族。詳見主詞條:古浪縣
地震歷史
1927年
1990年
1996年
地震傷亡
1927年
5月23日古浪地震,導致全縣城鄉41471人死亡。
1990年
1996年
地震影響
1927年
災情
古浪地震發生後無論是地面形變,還是對建築物的破壞都是極其嚴重的。據調查,當時地面運動具有較強的方向性,以南北方向震動為主,東西方向次之。由地面運動造成的噴水冒沙,井、泉乾涸或增生新泉的現象極為普遍。
古浪地震的Ⅳ度破壞區長達600公里,據《甘肅地區地震資料年表》(蘭州地震研究所1979年)記載及調查資料,這次地震破壞嚴重的地區在古浪縣城及其以北的雙塔、泗水和黃羊河、雜木河一帶。建築物破壞嚴重,窯洞全部倒塌,房屋倒塌90%以上。震區西南部為高山區,人煙稀少,破壞情況不詳。現將破壞重的地區作一介紹。
Ⅺ度破壞區
(1)古浪縣城及其附近地區。 《古浪縣誌·災異》記載:"民國十六年丁卯之夏四月二十三,古浪發現(原文如此,應為"發生"--編者)空前之大地震。是日也天將曉,初震一次,其勢尚微,不過床榻之滉漾,釕扣之鳴響而已。人之由夢中警覺者,以為震搖已過,多數未曾防避。甫逾片刻,二次又來,霹靂一聲,谷應山鳴,數十丈之黃塵,繚繞空中,轉瞬天地異色,日月無光,城郭廬舍化為烏有,山河改觀,閭巷莫辨,號痛之聲,遠聞數里,號稱三百戶之縣城,壓斃男女七、八百口,全城房屋,頹倒無遺,其未曾搖倒者僅南街之燃燈佛樓(現已拆除),北街之楊家牌坊……統計城鄉死亡人口四千有餘,牛羊馬匹數達三萬。"縣城及其附近的古廟,如百子宮、石門山廟、三聖宮,聖母宮、三官樓、三師殿、北極宮、老君閣、新龍廟、土主廟、雷祖廟等,地震時完全傾廢;城池、衙署、司法署、公安局等政府用房完全傾圮;就是建築比較好的政府公署和天主教堂也大半搖平。縣城及其附近的地裂縫、土疙瘩群、井水漲落現象也極為普遍。由此可見古浪縣城的破壞是相當嚴重的。
古浪縣城周圍的破壞,據《古浪縣誌·災異》記載,"周圍五十里內變為丘墟,壓斃人民數千"。據考察古浪城東自東嶽廟,南至黑松驛之大坡頭,西至西川(沙河溝)之小乾溝,北至胡家邊,距城約50里外,慘狀一耳,古浪以東的黃羊川一帶地裂縫很發育,房屋破壞嚴重;小乾溝木架結構房屋全倒,墳墓搖平,樹梢拂地,山上平地裂縫很發育;黑松驛一帶地裂縫很多,以近南北向為主,房屋幾乎全倒,僅存娘娘廟和磨坊各一座,長城坍塌多處;胡家灣房屋全部震倒,山頂搖酥,裂口、裂縫很多,震時裂縫一張一合,震後地面凹凸不平,即使堅硬的地方也出現了寬0.5米的裂縫。
(3)水峽口。 民房幾乎全部倒塌,樓房與平房全部傾倒 。大佛寺傾圮,廟內石碑全向西北扭轉倒下。在河灘及山腳,震裂處甚多,同時還發生了大規模的山崩,巨大的石塊從山上落下,在其附近花崗岩體內產生了基岩裂縫,最寬者達0.5米。
(4)沈家窩鋪、四台、冬青頂一帶。 房屋全部倒塌。地裂縫、地震陡坎極為發育,形成以北西西向為主的地震形變帶,穿越溝谷、山脊,基岩裂開並有陷落現象。
(5)古城、塔兒溝、張義堡等地區。 房屋、廟宇幾乎全部倒塌。地裂縫發育,山石崩塌嚴重,並有井、泉漲落現象,尤其張義堡盆地內噴水冒沙較為普遍。
Ⅹ度破壞區
(1)武威縣城及其附近地區。 《盛京時報》第五版記載:"涼州(今武威)於本年五月二十三日晨刻,地忽大震,一時山谷崩裂,日暗無光,城市廬舍倒塌者十之六、七,茲經詳細調查,僅武威一縣,計壓斃人口三萬五千四百九十五人(原有人口八萬多),牛馬羊畜二十二萬二千零九十五頭,倒塌村莊一萬九千三百九十九座,房舍四十一萬八千四百四十二間,崩裂田地約十二萬三千六百六十九畝余,其餘雜物等件,傷損不可以數計。堅實的武威縣署房屋以及外國傳教士的教堂均被震倒。"新通志稿載:"羅什寺鎏銅塔頂高五尺余,……民國十六年四月地震塔圮,頂墜地,裂為數片。地震時大城四門磚樓(共廿四個)倒廿三個,只留北樓,土垛口落下。十三層高的羅藏磚塔只餘一人高,清真寺、大廣寺二塔傾圮。廟宇震廢殘缺不全,房屋倒約十分之三,縣署倒平,縣署倒房萬餘間(原文如此,疑為百餘間--編者),縣長斃命。傷之逾千,街道有裂縫不寬。"
在武威縣城附近破壞亦較嚴重。城北周家莊房子倒塌80%,海藏寺山門、三殿、後殿等均倒,塔亦倒,只有大殿、石碑未倒,還有地裂縫、冒水現象;城東北大雲寺姑洗塔、清應寺、清應塔、尼姑廟、馬神廟均有部分倒塌;城南民房倒塌百分之十至十五,南城外河岸潮濕地有裂縫;城西的關城廟雖未受影響,但觀音閣的觀音佛搖倒,觀音閣檐瓦墜下,文廟東廊房倒塌,牌樓倒塌一角。總之,在武威縣城附近及其東南、西南地區破壞較重,縣城之南,大河驛以北--柏樹莊一帶破壞輕,為低烈度異常區,武威附近地形變現象也很發育。據記載,南山口山崩,壅流成湖,並有寬大的裂縫和噴水冒沙現象。
(3)金塔。 民房倒塌70%-80%,塔原高20米,震後僅剩一人高的土墩子,牌樓震塌。有地裂縫和噴水冒沙現象。
Ⅸ度破壞區
包括永昌、土門等地區。永昌縣城:據調查震時城牆塌落,垛口倒約三分之一,四個城門樓倒。玉皇廟全毀,僅鐘樓無損。民房塌平過半,人壓死甚多。城北地裂湧水。土門一帶有的地方房屋倒塌約40%-50%,山上裂縫很多,崖坎震塌,泉水震涸。
1990年
10月20日下午4時7分,在古浪、天祝、景泰三縣交界處發生的6.2級地震,重災區位於古浪縣城東部90多公里的新堡、干城兩鄉,縣城和橫樑、井泉、土門、峴子、裴家營、西靖、大靖、民權等9個鄉鎮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強震以後,又發生餘震160多次,其中3級以上11次,5.1級1次。
這次地震使新堡、干城兩鄉33個村、139個村民小組4929戶、24289人全部受災,倒塌房屋7230間,造成危房11171間;倒塌棚圈7640間、土窯洞1519間;死亡大牲畜2頭(匹)、豬羊426頭(只);損壞家具5604件、灶具2211件、農具1403件;損失糧食68.5萬公斤;損壞機井7眼、人畜飲水井53眼;14處、57.5公里飲水管道遭受嚴重破壞;38眼水窖、12個水池受損嚴重,不能使用;58台麵粉加工機械被損壞。同時,學校、商店、衛生院、鄉鎮機關和糧站、郵電所等單位也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共倒塌房屋130多間,圍牆1540米,造成危房3770平方米。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總值達5206.93萬元。其中,新堡、干城兩鄉民眾個人財產損失3744.3萬元,鄉鎮機關和學校、衛生院(所)、供銷社、糧站、獸醫站、郵電所、信用社等單位以及民眾供應設施損失869.62萬元,地震波及到的縣城和橫樑、井泉、峴子等9鄉鎮損失593.01萬元。
地震發生後,新堡、干城兩鄉,特別是重災區高嶺墩村,房屋絕大部分倒塌,到處是殘垣斷壁和碎石爛瓦,人畜無處棲身,景象十分悽慘。大震剛過,又連續4天雨雪交加,氣溫降至零下7℃,進一步加重了災情,感冒、腹瀉等疾病隨之發生,學校也被迫停課。
震後救援
縣委、縣政府於地震發生的當日晚上接到新堡鄉政府地震災情報告後,一面向省地匯報情況,一面即刻召開搶險救災緊急會議,在作了簡要安排部署後,迅速組織糧食、民政、公安、衛生等9個部門的36名工作人員和醫療救護隊,帶著部分應急物品,頂風冒雪,星夜兼程,趕赴災區,於21日凌晨5時到達現場,針對房屋倒塌、風雪交加、民眾無處安身的現場情況,作出3條應急決定:立即疏散民眾,防止發生新的人員傷亡;全力搶救傷員,確保傷病人員生命安全;抓緊組織救災物資,幫助民眾解決吃飯、住宿、取暖問題。按照這一決定,縣鄉村三級幹部分頭組織民眾展開了搶險自救。首先挨家挨戶清查傷亡人員,將7名重傷和9名輕傷人員及時護送到鄉衛生院搶救治療。 22日深夜又派車冒著寒風大雪將15名老弱病殘、孕產婦和嬰兒送進了鄉衛生院,並對不幸死亡的一位女孩的後事進行了妥善處理,同時組織搶險隊,排除險情,搶挖被埋壓的財物,並在安全地帶搭建臨時防震棚,供民眾棲身取暖。22日晚,從縣上調運2噸塑膠、12頂帳篷、1萬斤麵粉及部分衣物、食品、灶具等物資,運輸人員克服雪大路滑等困難,連夜運往災區。經過兩天兩夜的艱苦努力,到23日,受災民眾全部有了安身之處,吃、穿、住等最基本的生活問題暫時得以解決,避免了凍、餓、病等惡性事故的發生。
由地、縣、鄉領導參加的第二次抗震救災緊急會議於在新堡鄉政府召開,會議全面研究部署了搶險救災工作,當場成立"古浪縣抗震救災指揮部",由9名縣級領導和縣委辦、縣政府辦、民政局、財政局、糧食局、宣傳部、教委、衛生局、公安局、新堡鄉的11名負責同志全面負責抗震救災工作。為統籌兼顧,保證第一線救災工作順利進行,指揮部成員又進行了明確分工,在縣城,有4名縣級領導親自掛帥,組織縣委辦、宣傳部、縣政府辦、民政局在家同志進行新聞宣傳,籌備調運物資,接待救災慰問團。在災區,5名縣級領導親臨現場,坐鎮指揮,指揮部下設抗震救災辦公室、物資接收分配組、災情調查組、治安組、醫療衛生組、宣傳組、接待組、危房鑑定組、防震越冬棚驗收組,分管搶險救災的各項具體工作。並陸續抽調65名縣直機關幹部,會同70名鄉鎮幹部,深入災區,穩定民眾情緒,加強宣傳報導,核實受災情況,發放救災物資,維護治安秩序,醫治傷病人員,組織災民搬遷。為在全縣上下形成統一號令、統一行動的指揮體系,在重災區臨時架通了通訊指揮電台、專用電話。
由於大震以後餘震不斷,氣溫驟降,為全力組織搶險,確保人民民眾生命財產的安全,在指揮部的統一部署下,首先從縣直各衛生單位抽調41名醫療水平高、工作責任性強的醫療、衛生、防疫人員,出動大小車輛4輛,組織巡迴、定點、住院治療、疫情監測、藥品供應等8個防病治病小組,進駐村組,分組作業。共開處方治療傷病員12000多人次(其中住院治療59人),未發生一起大小醫療事故。省、地、縣共投放各類治療藥品價值達4.1萬元。縣防疫站進一步加強了災區的疫情監測工作,共發放飲水消毒漂白精2000片。計畫外給新堡、干城2000人供應了四種疫苗,給新堡鄉高嶺、玉塘、磙子溝、石窩子、一座磨、劉楊等重災村0-5歲兒童分發了小兒麻痹糖丸。提高了災區兒童抵抗傳染病的免疫力,有效防止了各種疫病的流行。同時,在人民解放軍的大力支援下,充分發揮各村組搶險隊的作用,清理、拆除危房11700間,排除險情14起,搶修道路35公里,防止了意外事故的發生。
震後第二天,縣上召開緊急會議,向全縣通報了災情,號召全縣人民大力支援災區,幫助災區人民渡過難關。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領導帶頭捐款,機關幹部慷慨解囊,廠礦職工出錢捐物,全縣上下迅速掀起了支援災區、抗震救災的高潮。部隊和省內外、兄弟縣市的單位和個人也紛紛伸出援助之手,有的發來慰問電,有的派來慰問團,有的運來救災物資,出錢出物,譜寫了一曲軍民攜手抗震救災的新篇章。截止l0月31日,共收到240個機關單位、部隊、7349名個人的捐款13.3679萬元,收到11個單位捐獻的麵粉34150公斤、小麥1846公斤、大米500公斤、玉米12000公斤、糧票2081公斤,收到衣物、被褥、棉布等10多萬件,對災區人民給予了物質上的極大援助和精神上的莫大鼓舞。
搶險救災告一段落後,民眾生活有了基本保障,情緒趨於穩定,搭建防震越冬棚成了抗震救災的中心工作。指揮部按照"牆矮、頂薄、擋風、修舊、中間加頂柱"的要求,選定示範典型,經省地縣有關建築專家和地震專家鑑定之後,多次召開現場會召集民眾參觀學習,推廣建造。共搭建防震越冬棚1743間,基本達到了"四防一保"(防震、防火、防凍、防煤氣中毒、保全全)的要求,特重災、重災戶全部搬進了越冬防震棚。
為了緩解災區壓力,實施標本兼治,按照省地領導的指示和全縣黃灌區建設的計畫,將原計畫1991年實施搬遷的新堡、干城鄉部分民眾共120戶643人,從10月27至11月5日,由縣上統一調配車輛,遷往黃灌區雞爪子灘安家落戶。
震後重建
這次地震後,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地黨政領導機關對災區人民關懷備至,撥款992萬元,社會捐助80餘萬元,幫助災區人民重建家園。全縣各級黨政組織與災區幹部民眾齊心合力,艱苦奮戰,至1992年10月,在黃灌區建成民房及公用設施共23540平方米;對其它地震破壞的房屋和設施全部進行了加固維修。同時,鄉村企業、水利、電力建設得到了很大發展。重災區高嶺墩村的208戶1059人搬遷到黃灌區新修建的高嶺新村定居。高嶺新村建成磚木結構民房744間,完全國小、衛生所、文化室、村委會、園林場各1處,機井兩眼。
為表重建之功,永懷黨的恩情,啟迪子孫後代,中共古浪縣委、古浪縣人民政府在高嶺新村建起"古浪縣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紀念碑"一座。遷入新居的民眾在宅門上寫上了"四梁八柱根基固,千秋萬代黨恩存"的楹聯,以表對黨和政府的感謝。
1996年
1996年6月1日古浪縣5.4級地震,全縣各鄉鎮均有強烈震感,縣城和古豐、黑松驛、古浪、十八里堡、黃羊川、定寧、泗水等7個鄉鎮震感強烈,受災嚴重,造成山體滑坡,房屋坍塌,地基下陷,人員受傷,牲畜死傷。大震之後,又發生餘震60多次,最大餘震芮氏3.0級。
地震損失
經調查核實,該次地震使7個鄉鎮75個村,669個組,32427戶,146030人成災。其中,特重災21個村,167個組,2806戶,11843人;重災8460戶,35502人;輕災21161戶,98685人。黑松驛鄉的張家河、萱麻河、西莊、廟台子、水溝、西廟兒溝、石咀兒、黑松驛村,古豐鄉的西山堡、柳條河、冰溝墩、湖塘窪、韭菜沖、王府溝、古豐村,古浪鎮的峽峰、豐泉村,十八里堡鄉十八里堡村等18個村和縣城城區三個居委會受災尤為嚴重。古豐鄉、古浪鎮、黑松驛鄉等3個鄉政府、21個村委會辦公用房也嚴重受損。全縣56處山體滑坡,5處地面裂縫;倒塌房屋8418間,101016平方米,造成危房59900間,718810平方米;倒塌棚圈5670間,34020平方米,圍牆14030米;損失糧食6000公斤,毀壞家具268件,家用電器12台(件),機具3台(件),農具1810件,農電線路500米,道路9.2公里,橋樑8座受損,死傷大牲畜15頭(匹),豬羊560口(只);僅古豐鄉韭菜沖村韭菜沖組,原有的659間房屋,倒塌487間,裂縫162間,成為危房,只有10間受損較輕;93間棚圈倒塌87間,損壞院牆1125米,山體滑坡16處,地面裂縫5處,毀壞水窖112眼,村組道路5公里。直接經濟損失3947.6萬元。
縣城121個部門、單位和部分學校、衛生院(所)、工礦企業等也嚴重受災,32幢樓房裂縫,危房面積28800平方米,城市公益設施受損嚴重,直接經濟損失達3341萬元。
學校房屋損壞嚴重,教學活動受到影響。全縣63所學校成災,倒塌房屋24間,造成危房1119間,18904平方米,倒塌圍牆950米。其中24所學校造成嚴重危房366間5754平方米,部分教室牆體裂縫,屋脊下滑移位,梁折檁斷,屋頂塌陷,門窗鬆動,有8所學校被迫停課,學生露天上課。黃羊川鄉中130多名住校學生搬出宿舍,無處安身。直接經濟損失505萬元。
衛生院(所)受到損壞。縣醫院、婦幼站、衛校、古豐、黑松驛、古浪鎮衛生院等11所衛生院(所)和21個村級保健站(室)牆體裂縫,倒塌房屋27間,危房660間,面積12861平方米,倒塌圍牆20米,部分設備及藥品受損。直接經濟損失350萬元。
糧食系統9個糧管所(站)的31座倉庫程度不同地受損,嚴重影響倉儲。直接經濟損失106萬元。
8戶工礦企業、1戶商流企業被迫停產或半停產。黑松驛水泥廠的化驗辦公樓、配電室、烘乾機房、車間工作室、職工宿舍等裂縫2160平方米,因震報廢設備9台(件),被迫停產19小時。古浪水泥廠辦公樓、宿舍樓、車間多處裂縫,鍋爐有損,部分車間停產。化工廠2座石灰窯、3個車間等裂縫嚴重。製藥廠55間車間、3間庫房毀壞嚴重,停產12小時。印刷公司204平方米車間倒塌,726平方米車間和辦公樓裂縫受損。食品廠廠房嚴重裂縫,醬油冬粉車間被迫停產。古浪鎮磚瓦廠因窯體坍塌而停產。五金公司第一門市部人字梁、磚柱斷裂,被迫停業。直接經濟損失674萬元。
黨政機關辦公樓和職工家屬宿舍損壞嚴重。縣委、人大辦公樓、政府家屬樓、科委、科協辦公樓、農行營業樓、黨校教室、檢察院辦公用房等房屋因災不能正常辦公。直接經濟損失1060萬元。
縣城公益設施遭到破壞。毀壞水塔1座,水井2眼,供水管道斷裂2500米,停水19小時。供電設施受損停電,通信線路一度中斷。直接經濟損失108萬元。
作物受災面積36930畝。其中,受災嚴重的15244畝,絕苗4690畝,沖毀農田 2306畝、鄉村道路57公里、人畜飲水井26眼。死傷大小牲畜80頭(只)。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60萬元。
南部山區氣溫驟降8.3℃,致使古豐、黑松驛、橫樑、干城4個鄉的43個村遭受雪霜凍災害,農作物受災面積102175畝,受凍嚴重的37300畝,其中絕苗11702畝。直接經濟損失206.33萬元。
洪水、雪霜凍等自然災害接連發生,使災區民眾陷入更加艱難的困境,給抗震救災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震後救援
地震後5分鐘,縣上即向省、地匯報了有關情況。同時按照《古浪縣大震對策方案》,縣委書記柴爾俐、縣長徐文善立即召開抗震救災指揮部緊急會議,迅速部署安排,當即組織了災情調查組和搶險隊伍,由縣委、縣政府領導帶隊,在山路狹窄、道路不通的情況下,翻山步行,連夜趕到受災嚴重的黑松驛、古豐鄉,現場指揮搶險,組織民眾撤離危房,排除險情,救治受傷人員。凌晨,又抽調民政、公安、衛生、財政等18個部門的37名領導幹部,組成強有力的抗震救災工作組,分5路趕到重災地區,與鄉村幹部一起逐村逐組逐戶詳細查災核災,慰問受災民眾,穩定民眾情緒。副省長崔正華、省地震局、民政廳以及地委副書記行署專員楊興昌、地委副書記曾繼偉、副專員張銘、焦天成也及時趕赴現場,查看災情,指導工作。縣上6名聯繫災區鄉鎮的領導也親臨現場指揮救災。縣上還成立了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下設5個組,負責處理全縣抗震的日常事務,落實抗震救災的重大決策和部署,具體搞好災情核查、物資發放、宣傳報導、情況匯總、後勤服務等項事務。民政、水利、公安、教委、衛生、農電、郵電、地震、城建、宣傳、糧食等部門全力以赴抗震救災,重點鄉鎮的幫鄉包村部門除留一名領導處理正常事務外,其餘同志都投入抗震救災工作。同時,縣上又從部門抽調人員,使災區重點村都有一名縣直部門的同志駐村開展工作。各部門、各單位都把抗震救災工作作為頭等大事,全力支援抗震救災,要車出車,要人出人。災區各鄉鎮、村也成立了抗震救災小組,有167名鄉村幹部專抓救災工作。七烈度異常點的古豐鄉韭菜沖組成立了由12人組成的抗震救災領導小組,下設4個組分別負責勞力調配,搶修道路,排除險情,接受、管理、發放物資和聯絡工作。雖然全村房屋基本倒塌,但由於抗災救災工作組織嚴密,措施得力,因而有效地防止了次生災害的發生。
排除危房500多間,排除險情400多起,加固房屋100間,搭建防震棚1200多個,發棚膜1400公斤、木料1040根、回銷糧20萬公斤,修建簡易棚使學生恢復上課。 7個醫護人員對全村傷病員進行了治療,全面進行了防疫。修通了道路15公里,大大方便了救災工作的開展。
各方緊密配合,全力搶險救災:針對大震剛過,餘震不斷,氣溫驟降,突降暴雨,民眾缺吃少穿,風餐露宿,思想消沉,情緒低落的狀況,縣上採取了應急措施。一是從縣鄉抽調醫務人員,分8個醫療小組進駐村組,救治受傷人員,開展衛生宣傳,發放了消毒藥品,加強了疫病檢測和水質化驗,醫治傷病人員180人(次),有效地防止了流行疾病的發生。二是充分發揮縣鄉村組搶險隊的作用,晝夜奮戰,鋪沙填坑,加寬路面,搶修了縣鄉通往重災區的8條道路73公里,新開闢3公里,取挖土石16000方,投入工日11000個。民眾主動讓出青苗地拓寬道路,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了交通,保證了救災物資的運輸發放。同時清理拆除危房4670間,排除險情364起。加固房屋5890間,搭建臨時防震棚3870個,搭建簡易教學棚7個,臨時解決了5所學校露天上課的問題。三是從公安部門抽調人力加強城區和災區鄉鎮的治安防範,做好民眾的疏散安撫工作,一些重點災區的村組自發成立了夜間巡邏隊,輪流值班放哨,地震期間沒有發生大的混亂現象和治安案件。四是組織電力、郵電、城建、交通等部門查找原因,排除故障,以最快的速度恢復了正常的供水、供電、通訊、運輸。同時,加強了對水庫、供電、交通、通訊等重點設施和容易發生山崩、滑坡、洪水淹沒等重點地段區域的監護,防止了新的災害發生。
及時組織救災物資支援災區 震後第二天,縣上在財力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從專項經費和救濟糧款中擠出資金50萬元,糧食25萬公斤,麵粉200袋和油氈190卷,木料695根,棚膜3噸等急救物資運往特重災區。許多單位幹部、職工積極向災區送溫暖、獻愛心,捐錢捐物,支援災區人民渡過難關。省、地有關部門和外省、外地也來電慰問,地委、行署組織調運60方木料,2.5噸棚膜,250卷油氈運往災區,省幫扶工作隊的5位同志聽到受災情況後,迅速從蘭州趕來,協助抗震救災,並捐款500元,縣上四大班子領導和黨員領導幹部率先帶頭捐款,從物質上、精神上給災區人民以極大的關懷和支持,有21個單位,451人捐款10565元,衣物37件,油氈50卷。縣上把這些應急物資及時送往災區,許多災區民眾看到送來的木料、麵粉等救災物資時,熱淚盈眶,連聲道謝,發自肺腑地說:"還是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關鍵時刻還是政府靠得住"。他們自發列隊歡迎救災工作組,送水問好,幫推車輛,車拉人扛,拉運物資,場面十分感人。
震後重建
加強思想政治和宣傳工作 一是組織宣傳、廣播等宣傳部門深入救災第一線實地採訪,蒐集素材,組織稿件,迅速向電台、報刊等新聞媒介傳輸訊息,提供情況。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甘肅日報、甘肅經濟報、羊城晚報、新民晚報、蘭州晚報、武威報、中央電視台、省電視台和電台、地區電視台等新聞單位相繼報導了我縣災情和抗震救災情況。同時縣上還錄製了現場實況,拍攝了專題片,在城鄉主要道口和重災區各村莊張貼標語600多張,懸掛橫幅28條,全面客觀及時地進行了宣傳,得到了外省外地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深切關懷。二是結合查災核災救災工作,廣泛宣傳黨和政府對災區人民的關心和支持,宣傳抗震救災中的典型事跡,宣傳社會各界對古浪人民的無私援助,宣傳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社會主義新風尚,進一步穩定了乾群情緒,增強了乾群抗震救災的信心和勇氣,災區民眾精神振奮,信心百倍,充分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採取多種形式開展抗震自救,開始形成萬眾一心抗災自救,全力以赴恢復生產的局面。三是借這次地震之機,通過印發宣傳材料、播放電視片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教育民眾不麻痹大意,不驚慌失措,使民眾了解了基本的地震知識、抗震防震常識,進一步增強了全縣乾群抗震防震意識,提高了抗震防震素質。
進行災民安置和重建家園工作 一是進一步組織人力,在前段工作的基礎上,按細緻、實在、準確的要求,逐村逐戶深入細緻地進行了查災核災工作。為了便於準確掌握災情,縣上按照有關規定,統一制定印發了特重災、重災、輕災的標準,完成了大部分村組的災情查核和登記造冊工作,弄清和掌握了受災戶的基本情況、受災程度和自救能力,為重建家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提供了可靠依據。二是建立了物資管理、發放制度和資金管理辦法,專帳儲存,專項管理,保證了救災物資準確及時發放。三是在組織民眾加固維修住房的同時,按照抗震要求,組織人力制定了基礎設施的維修、加固和重建家園的詳細計畫及規劃設計方案,並積極籌備了物資、材料。四是縣委、縣政府制定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抗震救災工作的安排意見》,從組織領導、宣傳教育、物資管理、查災核災、重建家園等方面進行了細緻周密的安排。
截止1996年年底,先後爭取發放應急資金、建房資金195萬元,救濟糧240萬公斤,84個單位捐款6.7萬元,供應良種140萬公斤,發放化肥680袋,解決了重災戶困難,21所受損學校,震壞的水利設施,完成修補、重建,恢復使用,重建民房1113間,維修10247間,災民的生產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取得了抗震救災的勝利。
震後自救
震後很有可能餘震,而且餘震的位置未必是震源很近的位置。所以學習自救是地震後很重要的措施之一。
地震發生時,至關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頭腦,鎮靜自若的態度。只有鎮靜,才有可能運用平時學到的防震知識並判斷地震的大小和遠近。近震常以上下顛簸開始,之後才左右搖擺。遠震卻少上下顛簸感覺,而以左右搖擺為主,而且聲脆,震動小。一般小震和遠震不必外逃。由此可見,地震,雖然人類還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災害降到最低限度。
地震原因
1927年古浪8級地震是繼1920年海原地震之後發生在海原一祁連山斷裂帶上的另一次特大地震。對這次地震的破裂習性,前人的研究結果存在較大分歧。本文在多探槽揭露和地面追蹤調查基礎上,結合相關的歷史資料分析後,認為本次地震是由構成古浪推覆體的天橋溝一黃羊川斷裂、皇城雙塔斷裂冬青頂斷裂段以及武威一天祝隱伏斷裂等共同作用的結果。對古浪推覆體平面和剖面變形機制的有限元數值模擬結果顯示,其應力和應變的集中區主要分布在天橋溝一黃羊川斷裂西段、皇城一雙塔斷裂冬青頂一帶以及武威一天祝隱伏斷裂和古浪一雙塔斷裂所在的古浪峽一帶,這與地震地表破裂帶的展布是一致的,同時也進一步說明了1927年古浪8級地震是該推覆體整體活動的結果。
地震研究
古浪大地震發生後,當時未能組織專業性的調查和研究,地震現場的資料僅在一些報紙、刊物和當地的縣誌上略有報導和記述,震區及其鄰近地區的外國傳教士也寫了些對古浪地震感受的信件。這些材料粗略地記述了有關這次地震的破壞情況和震情。震後袁復禮教授曾到古浪震區進行過考察研究。
系統地進行大震考察是在解放以後。1954年鐵道部勘測設計院、甘肅省農林廳水利局黃羊水庫地震調查隊、省工業廳調查組等單位為修黃羊河水庫對古浪地震進行了考察和訪問,編有報告及照片集。同年,中國科學院周光、劉秉俊二位先生也赴古浪震區作了考察,重點對冬青頂--沈家窩鋪地震形變進行了考察和分析。
1958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郭增建等組成"地震預報考察隊"到古浪等大震現場進行地震前兆現象的實地調查。
1972年、1974年和1975年原蘭州地震大隊地震地質隊曾先後對天祝、古浪、武威一帶的地質構造情況、地震構造背景和冬青頂--沈家窩鋪地震形變帶做了大量工作,並在武威、古浪地區作了地球物理探測(主要是淺層電法),對北西向及東西向隱伏斷裂的延展情況進行了物探綜合分析研究。
1978-1979年,蘭州地震研究所滕瑞增、呂田保和賈雲鴻等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再次對古浪大地震進行了考察研究,重點收集了有關地震形變帶的資料。通過考察訪問初步確定了大震主要形變帶的展布、特點及其力學性質,同時對基岩斷裂、地貌、第四紀地質等情況也作了調查研究。
1983年蘭州地震研究所柴樹驊等及武威地震辦康有理也對地震形變現象進行了考察、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