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養生閣

古法養生閣成立於2010年,是江西首家注重效果的實力派養生閣,更是唯一一家集道醫和中醫為一體的養生閣。道醫和現代中醫的明顯區別就是主動和被動的不同,現代中醫是遇病治病的醫學,缺失原始中醫治未病的功能,而治未病道醫是中醫的鼻祖,古法養生閣整合道家延年益壽的精髓,開展現代中醫的療法和功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法養生閣
  • 成立日期:2010年
  • 所屬地:江西
  • 工作:開展現代中醫的療法和功效
簡介,調和陰陽,流通氣血,培補精氣,節慾保精,要求,基本原則,適自然規律,注意形體鍛鍊,謹和五味,防止病邪侵害,調神養生,吐納養生,導引養生,食餌養生,保精養生,熏治養生,辟穀養生,四季養生,箴言,生活細節,食療養生,

簡介

古法養生閣是以保養、調養、頤養生命的一家專業性很強的養生閣。即以調陰陽、和氣血、保精神為原則,運用調神、導引吐納、四時調攝、食養、藥養、節慾、辟穀等多種方法,以達到健康、長壽為目的。古法養生閣主要借用道家傳統養生思路,結合現代中醫調理思路,以抗禦現代嚴酷的自然環境,調整體力,抗禦疾病,防治疾病為主體的養生方法,養生過程可謂速度快,效果明顯。
古法養生閣的理論是從維持人的正常狀態出發,把減少消耗、加強再生、保持順暢、維持穩定作為重要的環節,主要強調如下幾點。

調和陰陽

《內經》說“生之本,本於陰陽”,又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所以,調和陰陽則精神充旺,邪不能侵,得保健康。調和之道,須順時以養陽,調味以養陰,使陽氣固密、陰氣靜守,達到內實外密、健康有壽。

流通氣血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二者相伴,貫通周身,熏濡百節,流通則生機正常,滯塞則淤結病生。流通之道有二:一是以形體動作促進氣血流行,即華佗授弟子五禽戲時所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勞動則氣血周流,此即流水不腐的道理。二是以意念來導引氣的運行,氣行則血行,身體雖或動或止,但氣血之流通、經絡之舒暢始終得以保證,此即氣功吐納之術。二者均是通過氣血流通而養生。

培補精氣

人始生,先成精,先天之精源於父母,藏於腎,為生命之本、繁衍之源。後天之精由生化而來,亦藏於腎。故精乃陰氣之本源,精盛則本壯,氣化之源旺,故生氣勃勃。而人之一切活動無不消耗陰精,故而用藥食培補精氣,補精以滋源,補氣以助化精。延年之藥食雖多,而不外乎培補先後天精氣之大要。

節慾保精

七情六慾人所不免,多欲則傷精,故須節慾以安精神;房室有節以保腎精,使精常滿盛,而體健壽延。

要求

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症狀對健康的危害性也很大,比如大家常說的三高、中風、肩周炎、水中毒、腸道傳染病、皮膚病、肝病、癌症、痔瘡、心臟病等很多,都對養生健康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針對這些常見病造成對人身體的巨大危害,古法養生閣針對這些症狀也是用盡心思,整合各方資源,以最有效,最快速的方法幫患者減輕痛苦。

基本原則

適自然規律

“人與天地相應。”(《靈樞邪客》)人的生命活動是遵循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而進行的,人體自身具有與自然變化規律基本上相適應的能力,如果人能掌握其規律,主動地採取各種養生措施適應其變化,就能避邪防病,保健延衰。例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即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這種“順時攝養”的原則,就是順應四時陰陽消長節律進行養生,從而使人體生理活動與自然界變化的周期同步,保持機體內外環境的協調統一。

注意形體鍛鍊

形體的鍛鍊,不僅可以促進氣血的流暢,使人體筋骨勁強,肌肉發達結實,臟腑功能健旺,增強體質,還能以“動”濟“靜”,調節人的精神情志活動,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因而,運動養生是養生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對於形體的鍛鍊,一般要求運動量要適度,做到“形勞而不倦”。並且要求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方能收到動形以養生的功效。

謹和五味

“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情爽志以資氣血”。(《備急千金要方》)因而,前人十分重視飲食養生。食養,亦需遵循一定的原則:
1.辯飲食之宜忌
《金匱要略》曾經指出:“凡飲食滋味以養於生,食之有妨,反能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以此致危。”說明已認識到了飲食與人體健康之間存在著宜與忌、利與害的辯證關係。因而,辯飲食之宜忌是食養的原則之一。一般說來,體質偏熱者,進食宜涼而忌溫;體質偏寒者,進食宜溫而忌涼;平體之人,宜進平衡飲食而忌偏。
2.平衡膳食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而機體對於營養物質的需求則是多方面的。含有多種豐富營養的飲食物可以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可以推遲衰老的發生,可以減少因衰老而招致的多種疾病,因而,要求食養中膳食的調配要儘可能地全面、合理、互補,即平衡膳食的原則。例如:《素問藏氣法時論篇》記述的“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已經包涵著在食養中飲食調配要求營養全面、合理的認識。

防止病邪侵害

慎避外邪,是寓於養生學中的一條重要原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虛邪賊風,避之有時。”(《素問上古天真論篇》)其二是要注意“避其毒氣”,以防止其致病和“染易”。其三是實施藥物預防等。如:早在《素問遺篇刺法論篇》中就已有“小金丹……服十粒,無疫乾也”的記載。至於近代採用藥物預防傳染病及某些疾病的發生與流行,其內容更為豐富,構成防病養生活動中重要的一環。(轉下篇:養生的主要方法)

調神養生

精神樂觀,則氣舒神旺;精神抑鬱,則氣結神頹;喜怒不節,則氣耗神消。故清心寡欲可使心氣平和、血脈流暢、精神安定,雖有大驚猝恐而不能為害。調神之法,參禪入定,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娛,或山林探幽,以氣度從容,心思安定,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則神調。

吐納養生

即今之氣功。氣功之要,一是靜心,靜而不思,若能無外無我,可以養神而致長壽。二是以意引氣,以氣行周身,通達經絡,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種方法,達到養氣養神、經脈流暢,保健強身。
氣功,作為醫療保健,其歷史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唐堯時期,奠基於春秋戰國,以後歷代有所發展。遠在兩千多年前先秦時期的醫學著作和其他著作中,就有關於氣功的論述。

導引養生

又稱為練形養生。導引吐納,自古即用於描述氣功及形體強身,未有細緻確定的區分。這裡則專指以形體動作為主導方法的養生,所謂“主導”,是因為這種方法本身也要求有呼吸動作的配合。這類養生術有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太極拳以及被動的推拿等。

食餌養生

通過調節食物的品質、數量、進食規律,以及迴避有害的食物以養生,也包括餌藥養生(古稱神仙服餌),其內容包括食性、食養、食療、食節、飲食禁忌及藥養等。

保精養生

精氣神為人之三寶,精化氣,氣生神,故精又為人之動力源泉。保精之法,開源節流。節流有二:一是養神,神安不亂,精不妄耗,清靜無為,恬愉自保。二是節房室,古人將男女好合、房事傷精看得很重,認為精生有限,而性慾無節則過耗,將致疾短壽。開源即促精生長、吸引採補。前者有食餌、藥物、修煉等法可以試行,後者則主要與房中術有關。

熏治養生

以傳統中醫芳香熏治,達到養生目的。古人熏治消毒常採用的藥物有艾草、蒼朮、貫眾等。臨床上運用蒼朮的方劑很多,端午節前後,古人有用蒼朮“辟疫邪”的習俗,或用蒼朮熏屋,或以蒼朮和辛夷、薄荷、蒼耳子等多種中藥做成香袋、香囊掛於室內、佩於身上。達到辟疫邪、身芳香之功效。

辟穀養生

現代辟穀養生創始人盛紫玟先生說:“辟穀又稱“卻谷”、“斷谷”、“絕谷”、“休糧”、“絕粒”等即不吃五穀,而是食氣,吸收自然能量。過去道家當做修煉成仙的一種方法,而今是辟穀養生指導師運用能量來修養身心。人食五穀雜糧,在腸中積結成糞產生穢氣;同時,道家認為清除腸中穢氣積除掉三屍蟲”。

四季養生

順應陰陽氣化是四季養生的奧秘。
四季養生的關鍵在於順應陰陽氣化。人為什麼要順應陰陽氣化養生呢?因為天、地、人是一個整體,人與天、地是相應的。什麼相應?陰陽氣化相應。講到陰陽,那就必須提到《易經》,《易經》是中國經典中的經典,一部 《易經》就是講陰陽運動、討論陰陽哲理的書。太極圖濃縮了陰陽哲理,是陰陽運動的象徵。太極圖的含義其實就是一句話:陰陽平分天下。說具體一點,天下萬事萬物都是陰陽的運動,陽中有陰人的養生也要隨著自然界的陰陽消長而變化,那么,陰陽消長的規律是什麼?一天之中的子時 (夜晚23至1點)、一年之中的冬至是陰極;而一天之中的午時 (11至13點)、一年之中的夏至是陽極。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長。就是說:陰極則陽,陽極則陰,陰到了極點就會開始向陽轉化,陽到了極點就會開始向陰轉化。陰極之後,進入陽長陰消階段;陽極之後,則又進入陰長陽消時期。卯時是一天中的5至7時,是一年之中的春分;酉時是一天中的17至19時,是一年之中的秋分。簡要言之,從子到午為陽時,從午到子為陰時。所以中醫學的經典巨著《黃帝內經》早已指出四季養生的方法,而這些方法也是遵循四季陰陽消長的規律進行的。
春天如何養生?
春天是陽長陰消的開始,養神志以欣欣向榮。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意思是傷了肝氣,就會降低適應夏天的能力。
所以 《黃帝內經》提出:春三月要夜臥早起,披髮緩行,廣步於庭(到庭院中散步),以使志生 (使志氣生髮)。
夏天如何養生?
夏天是陽長陰消的極期,夏天主長,萬物茂盛,心氣內應,養生應以養心為主。要使氣得泄 (當汗出就汗出),因為夏天屬陽,陽主外,所以汗多。逆之則傷心,秋天就會得痰症(呼吸方面的病),那么就會降低了適應秋天的能力,所謂奉收者少。
正如 《黃帝內經》所說:夏三月要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不要怕陽光),使志無怒 (心情要愉快),使氣得泄 (不要閉汗),若所愛在外(多到戶外活動) 。
秋天如何養生?
秋季我們首先是以養肺為主,要多吃一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如銀耳、甘蔗、燕窩、梨、芝麻、藕、菠菜、鱉肉、烏骨雞、豬肺、豆漿、飴糖、鴨蛋、蜂蜜、龜肉、橄欖。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等,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
所以《黃帝內經》說:秋三月,要早臥早起,與雞俱興 (與雞一起作息),使志安寧,收斂神氣。
冬天如何養生?
冬天,大地收藏,萬物皆伏,腎氣內應而主藏,養生應以養腎為主,逆之則傷腎,春天會生痿病。奉生者少(降低了適應春天的能力)。
所以 《黃帝內經》說:冬三月,萬物閉藏,水冰地凍,無擾乎陽 (不要耗散陽氣),要讓神氣內守,要避寒就溫,少出汗。必待日光(多曬太陽)。

箴言

1、以默養氣,以瞑養血,以睡養精,以靜養神。
2.名過傷肺,色過傷腎,財過傷肝,食過傷脾,睡過傷心。
3.肺病者宜逃名,腎病者宜戒色,肝病者宜散財,脾病者宜節食,心病者宜減睡。
4.減食以助藥,增睡以節耗。舒以養體,緩以卻勞。
5.無病時以勞動養陽,有病時以安靜養陽。動能生陽,亦能散陽。靜能傷陽,亦能斂陽。
6.病有百藥不痊者,當靜室問心,知因達果,可以無惑。治法宜在懺悔中求之,體力不足,輔以心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經云:致心一處,無事不辦。治病亦如是。
7.子曰:血氣未定,戒之在色。言少年人也。少男在卦為艮,陽氣在外,陰體未成,最忌陰氣感召。是以遇少女則為損,遇長女則為蠱,遇老女則為剝,皆陽損陰傷之象也。當以師友之道導之,使進於學,則遇中男為(開)蒙,遇長男為頤(養),遇老男為大畜(存),皆陽生陰長之象也。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此之謂歟?
8.肺病者宜逃名,名人每多言,言多則損肺氣;腎病者宜戒色,色鬼每虧精,精虧則損腎氣;肝病者宜散財,財主每使氣,氣盛則損肝氣。脾病者宜節食,食客每多納,納多則損脾氣。心病者宜減睡,睡蟲每多眠,眠多則損心氣。
9.雨,天氣之降也,過降無疏泄之途,則發為澇,在人為水腫,治當溫升地氣,宜真武湯之屬;雲,地氣之升也,過升無斂降之路,則發為旱,在人為氣脹,治宜涼降天氣,宜生脈散之類。腫脹關乎陰陽升降,天地交通,宜於根本處求之,不可見腫但言利水,見脹惟知破氣也。萬病皆當作如是觀。

生活細節

以坐養神 適當地靜坐休息,能使人心平氣和、精神愉快、煩悶消除等。坐姿可端坐、靠坐、盤坐等,但每次坐的時間不宜過長。入座時,動作要輕、平穩,入座後姿勢要端正、自然,上身正直,自然放鬆,下肢自然屈曲,不要含胸弓背。 以立養骨適當地站立,可使骨骼肌產生縮張運動,激發身體的新陳代謝,疏通經絡,還能使氣血下行,血壓降低,有利於大腦的休息。站立時,身體應自然、平穩、端正,兩上肢自然下垂,挺胸收腹,上身不要傾斜,兩下肢受力均勻,不宜固定某一側。 以臥養氣 臥姿一般以向右側臥,雙腿微彎最合理。這種雙腿微屈,脊椎向前彎的姿勢,可使全身自然放鬆,心臟不受壓,有利心臟排血,對食物的消化、體內營養物質的代謝和吸收大有益處。 以行養筋不拘形式的步行,可使全身關節筋骨得到適度的鍛鍊,對身體的新陳代謝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並能提高機體的抗病作用。

食療養生

食療將成為未來幾十年乃至將來人們尋求健康保障的主要途徑。通常認為,食物是為人體提供生長發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可食性物質。也就是說,食物最主要的是營養作用。其實不然,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能營養,而且還能療疾祛病。如近代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並可充飢;不但充飢,更可適口,用之對症,病自漸愈,即不對症,亦無他患”。古法養生閣抓住這一商機,建立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市場獨特運營,商業教育化,讓更多人能深入體驗傳統文化里的一角之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