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贈今人》是南朝宋的詩人鮑令輝的一首作品。鮑令暉,生卒年不詳,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人,南朝宋女詩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古意贈今人
- 創作年代:南朝宋
- 文學體裁:五言詩
- 作者:鮑令暉
作品原文,注釋,白話譯文,原文解說,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寒鄉無異服,氈褐代文練。
日月望君歸,年年不解綖。
荊揚春早和,幽冀猶霜霰。
北寒妾已知,南心君不見。
誰為道辛苦?寄情雙飛燕。
形迫杼煎絲,顏落風催電。
容華一朝盡,惟餘心不變。
注釋
1、氈 : 氈 (氊) zhān 用獸毛或化學纖維製成的片狀物,可做防寒用品和工業上的墊襯材料:氈子。氈帽。褐 : 褐 hè 粗布或粗布衣服:短褐。
2、文練:有花紋的熟絲織品。
3、綖 yán:古代覆蓋在帽子上的一種裝飾物。古通“延”,延緩;鬆懈。
4、霰 xiàn: 在高空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空氣凝結成的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時出現。
5、荊州,揚州,在南方,代指思婦所在之地;幽州、冀州,在北方,代指對方所在之地。
6、杼:織布機的梭子。
白話譯文
你身處荒寒之地,卻無精緻輕暖的衣著,只能以粗毛短衣禦寒。
天天望君歸,可是年復一年,這繃著的心弦總無緩解之時。
我這裡早已春回大地,而你那兒大概還是冰霜猶在。
北地的寒冷我已知道,但是南方我望夫的心情你不知道。
心中的辛苦給誰說道?只能托燕傳情。
自你離家之後,里里外外只我一人操持,緊迫得像織機上的梭子,奔個不停;長期的愁苦勞累,昔日的容顏姿色,早如風雨中的閃電,轉眼即逝。
就算容顏芳華一下子就到了盡頭,還有我對你的情意始終不會變。
原文解說
全詩可分為三層。
前四句為一層,“寒鄉無異服,氈褐代文練。"是指想著對方身處荒寒之地,卻無精緻輕暖的衣著,只能以粗毛短衣禦寒。
“日月”二句寫自己,意思還是承上而來,因為寒在他身,憂在己心,所以天天望君歸,可是年復一年,這繃著的心弦總無緩解之時。第一層意指惦念不安、久盼不歸。
上一層先從對方落筆,由彼而己;這一層先從自己所處地寫起,由己而彼。
她說:我這裡早已春回大地,而你那兒大概還是冰霜猶在。雖說如此,“北寒妾已知”,然而“南心”你卻“不見”。這裡的“北”、“南”二字,系承接“幽冀”、“荊揚”而來,既指地,也代指人;“寒”字意亦雙關,地之“寒”,是明寫;君去不歸,音信渺然,“南心”不見,則情之“寒”(冷)亦令人可感,這是暗含;“南心”,一說“指自己在南方望夫的心”,這是對的,因為本來就是“日月望君歸,年年不解綖”。不過這裡要結合“春早和”的背景來理解。
冬去春來,時不我待,青春易逝,你可知道?暖雨晴風,楊柳如絲,春色撩人春心動,你可知道?芳草萋萋人不歸,春日偏能惹恨長,你可知道?說不盡的春愁、春怨、失望、孤寂,你全然“不見”,何等傷心,自在言外。
詩的最後四句為第三層,抒發她所要寄之情。“形迫杼煎絲,顏落風催電”。“形”指人之體,“顏”指人之貌;“杼煎絲,喻不休;風催電,喻甚速”(張玉谷《古詩賞析》)。
這兩句的意思是說:自你離家之後,里里外外只我一人操持,緊迫得像織機上的梭子,奔個不停;“富貴貌難變,貧賤顏易衰”(吳邁遠《長別離》)。長期的愁苦勞累,昔日的容顏姿色,早如風雨中的閃電,轉眼即逝。“形迫”、“顏落”,用字靈活,形象鮮明,語意生動,既將上文“辛苦”二字補足,又自然地逗出容華雖盡,初衷不變的情意。細針密線,層折而下,最後再一次向對方表明“南心”,方才收束全文。反覆致意,用心良苦,但不知此心暖得“北寒”無。余意縈懷,悠悠難盡。
這是一首代思婦抒情寫懷之作,然其突出之處在大量的敘事,妙在所敘之事皆孕滿著濃郁的情意,這種事因情生,事中含情,情事相融的手法,不僅是抒情詩的一個值得重視的藝術經驗,對於中國古代敘事詩的影響則更是深遠的。
作者簡介
鮑令暉
鮑令暉畫像
![鮑令暉畫像 鮑令暉畫像](/img/6/83a/hBTO3U2YyMWNjJzY2UGMxATM5UTYjNzNvMWaw9SbvNmLz9mYlNmYu4GZj5yZtl2ai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