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建築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為重要的物質條件之一。各式各樣的建築物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誌。它不僅反映了人類本身所處時代的科學技術與文化藝術的水平和成就,同時還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情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 外文名:Ancient and historical memorial buildings
  • 類型:古建築
  • 發展:明、清
發展簡史,分類,保護與利用,具體案例,

發展簡史

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自原始社會到明、清,逐步形成一個獨特的建築體系。大約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原始社會初期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群利用天然洞穴作為居住處所。到了原始社會晚期的新石器時代,人類的住所發展成為具有地基、牆壁、屋頂三大主要構成部分的建築物。從穴居挖掘、構木為巢發展到地面房屋,技術雖然簡單,但在原始社會階段卻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它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重大進步。通過它可以看到當時的人類聚居點──原始村落已經形成,並且已經有了居住區、燒窯區、墓地區的初步功能分區規劃。居住區的中心已有主體建築“大房子”,居住區外圍已有了防禦性建築“大壕溝”。城鎮規劃布局已開始萌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具有獨特形式的坡面出檐屋頂和木結構榫卯結構體系在這個時期也已開始萌芽。
從公元前21世紀的夏朝開始,中國進入了奴隸社會時期,到公元前 5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其間經歷了大約1600年的時間,這一時期建築規模與建築技術都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比如建築中套用夯土技術已達到成熟階段。從殷周到春秋時期,天子和諸侯都營建以宮室為中心的都城,城外分布有手工業作坊區,不但規模宏大而且有了完整的規劃。從西周、春秋時期的青銅器上所刻繪的建築圖案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屋頂、斗栱、勾欄、門窗等的形式。木結構中特有的斗栱構件已經形成。原來簡單的木構架,已發展成為中國建築的主要結構方式,屋頂上開始局部用瓦。在建築上出現了“高台榭、美宮室”之風。
中國大致自公元前 5世紀末開始進入封建社會,經歷了兩千多年漫長的歲月。現存的中國古代建築絕大多數都是在這一時期創造和保留下來的。
戰國時期,城市建築規模比以前擴大,宮室高台建築更為發達。城內分為宮殿區、居民區、手工業區以及商業區。建築上瓦的套用更加普遍,並出現了磚,裝飾紋樣也更加豐富多彩。許多諸侯國開始修築較大規模的長城和水利工程。秦統一以後,都城和宮室的建築更加巨大和華麗,並將原來北方各國的長城連線成為著名的萬里長城。西漢承襲秦制,各種建築都有進一步的發展。東漢以後,高台建築日益減少,樓閣建築逐步增加。建築布局中中軸線更加突出。由於成組斗栱的大量使用,建築結構更為複雜,各種形式的屋頂已基本形成,並出現了全部用磚或石建造的建築物,中國建築作為一個獨特的體系已基本形成。
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宗教建築,吸收一些外來因素,在傳統樓閣建築的基礎上創造出許多巨大的寺、塔、石窟以及精美的雕塑壁畫。石工技術達到很高水平,並且出現了琉璃和金屬建築材料。
隋代統一全國後,依據詳密的規劃修建都城──大興,規模宏大,分工明確,街道整齊。唐代繼續經營,改稱長安,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隋代還開鑿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大型單孔石拱橋──安濟橋。唐代木構建築構件基本定型,反映建築技術達到成熟的階段。
宋遼金時代,城市布局打破了漢唐以來封閉式的里坊制度,改為沿街設店的方式,中等城市增多。從北宋起,宮殿廟宇和民間建築的風格都向秀麗而絢爛的方向轉變,建築群中出現了各種形式複雜的殿堂樓閣。宗教建築有了新的發展,寺觀有完整的布局,經幢建築達到高峰。木結構的設計與施工達到一定程度的規格化。
元代喇嘛教和伊斯蘭教建築興起,並逐漸影響全國各地,建築裝飾藝術吸收了很多外來因素,豐富了城市建築面貌。
明清時期除了建設首都南京、北京及擴建若干宋元以來的舊城外,出現了一些新的工商業城市。明代在沿海地帶建造防禦城堡,在北方修築規模宏大的萬里長城。官式建築高度標準化、制度化,民間建築地方特色更加顯著,城鎮鄉村普遍建設書院、會館、宗祠、店鋪和牌坊等公共性建築。皇家和私家園林數量增多,而且創造了一些新的表現手法。宗教建築方面,各地出現了一批各種建築風格相結合的喇嘛教、伊斯蘭教建築。這些使明清時期成為繼漢、唐、宋建築之後中國封建社會建築的最後一個高潮。

分類

中國現在留存下來的古代建築數量眾多,按其功能,大致可分為五類。
第一類是帝王和各級統治者的宮殿、陵寢、城防、苑囿、壇廟、王府、衙署等建築。由於它們都是統治階級集中了大量的財富和能工巧匠們修造的,因而是古建築中的精華部分之一。北京保存的明清兩代王朝的宮殿、壇廟、園苑以及承德的避暑山莊和外八廟,都是古建築中的瑰寶。
第二類是民間建築,包括與廣大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私家園林和住宅民居,以及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祠堂、會館、樓閣、書院、戲台等公共性建築。它們在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中不斷出現,並得到高度發展,其中有不少傑出的作品有著重大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第三類是有關生產和科學技術的古代建築物,如自春秋、戰國秦漢時期以來的水利工程安豐塘都江堰靈渠、大運河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古代建築遺物。它們兩千多年來一直在造福於人民。隋代趙州橋,宋代安平橋、洛陽橋,金代盧溝橋等都是橋樑工程史上的奇蹟。登封元代觀星台、北京明清古觀象台以及許多用金銀銅鐵鑄制的殿、塔、亭、樓等建築物都是中國古代建築中的重要遺物,它們不僅反映了中國古代建築工程技術的成就,而且也反映了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成果。
第四類是宗教建築。其中數量最多的則是佛教建築,從公元 1世紀佛教在中國傳播以後,在中國傳統建築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完全中國形式的佛寺、佛塔。現存的寺、塔數以萬計,其中不僅有現存最早的唐代木構建築南禪寺、佛光寺,還有最高的木構建築和磚石建築遼代應縣木塔和宋代定縣開元寺塔(料敵塔),更有規模宏大氣勢壯觀的布達拉宮和大量的喇嘛廟。伊斯蘭教建築清真寺在古建築文物保護單位中為數亦不少。它們都是隨著宗教傳入吸收外來文化出現的。此外,還有一些中國傳統宗教道教的宮觀建築。
第五類是紀念性建築物,它們或與著名人物有關,或與重大事件有關,如一些祠、廟等,都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特點  中國古建築在世界建築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稱作東方建築的代表,它曾經影響到亞洲許多友鄰國家建築的發展。其特點主要有如下幾點:
①嚴整而又靈活的平面布局。中國古代建築的平面布局,自殷周秦漢以來即形成了軸線分明、均衡對稱和因地就形、靈活布置兩種不同的布局形式。舉凡宮殿、衙署、壇廟、寺觀、第宅等莊嚴肅穆和禮儀制度等建築大多採用前一種形式。一種被稱作“四合院”的形式就是一個中國傳統古建築平面布局的基礎單位,它可以自成一個小庭院,也可以加大進深成為幾重院落,更可以橫向延展成為並列多進的形式,構成宮殿、王府、寺觀等大的建築組群,形成有主有從,有配有襯,有層次有韻律的平面布局。靈活自由的平面布局形式,以在山區腹地、江河湖岸的民居住宅、村鎮山城採用的為多。供娛樂游息的苑囿園池的布局就更靈活了。峰迴路轉、曲徑通幽、高低錯落、起伏盤旋、遠近呼應的布局方式,已經成為中國造園藝術的一大特點,在世界造園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
②彈性樑柱構架的木結構體系。這一結構體系的特點即是以柱樑為主要承重構件,牆壁一般僅具有間隔的功能。由於木構結點為榫卯結合,具有很大的彈性,可稱之為彈性結構體系。這一結構其抗震能力極強,對於處於地震帶的中國有著極大的優越性,如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一千多年來幾經多次大地震的考驗,至今仍然完整的保存了下來。由於主要是由柱樑承重傳力,室內外的牆壁可以靈活設定,門窗位置也可任意安排,給房間的使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過去曾經用“牆倒屋不塌”的話來形象地說明這一結構的特點。“斗栱”是木結構體系建築中獨有的構件,具有結構和裝飾的雙重作用。它不僅解決了樑柱檁枋結點面積增大和挑檐、平座深遠的問題,而且把它作為各種不同建築材分度量等第模數,對建築設計施工均有著積極的作用。
③優美的外觀造型。中國古建築的外觀造型是由於木結構內部構造和排水蔽雨等需要所形成的。其突出的特點是坡面曲線的屋頂,遠遠伸出的房檐。由於屋頂的比例尺度較大,被稱為“大屋頂”。在古代建築中大屋頂除了排水流暢、檐下遮陽避雨效果好之外,對於隔熱防暑也有重要作用。屋頂的造型多式多樣,除了官式制度中的廡殿(四阿)、歇山(九脊)、懸山、硬山、攢尖等形式外還有盝頂、平頂、半坡頂、十字脊頂、幾種形式組合頂等,形成了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外觀造型。中國古建築為了穩定堅固的需要還使用了“側腳”和“生起”的做法,柱子頂部向內傾側,角柱增高,使整個建築呈下大上小的方墩形狀。這不僅使建築穩定而且在造型上也有優美感。高層樓閣、高塔,也是層層收分,呈穩定的曲線形狀。此外柱、梁、斗栱等構件也都有收分、卷殺或作成月梁、梭柱等,使之從整體到局部都呈現出曲線柔和的優美形象。
④絢麗和雅淡的色彩。中國古建築的色彩亦分作絢麗和雅淡兩種不同的類型。絢麗輝煌的色彩大多用於皇家官府的宮殿壇廟、園苑、王府、寺觀等。雅淡色調大多用於山村水郭、私家園林之中,南方民居江浙園林往往採用之,白色粉牆,青灰瓦頂配之以青山綠水、翠竹青松,別有一番風韻。絢麗的色彩,主要出自琉璃瓦件和油彩飾繪兩大因素。彩畫的歷史悠久,在春秋戰國時代即已興起,歷代不斷豐富完善,形成了一定的規格和等次。到明清時期逐步規格化、程式化、等級化,出現了和璽、旋子大點金、小點金、雅五墨等種類,以用金多少和圖案種類來分別其等級。明清後期,由於拼鑲包鑲柱樑的出現,油飾彩畫運用了披麻掛灰的“地仗”做法,使油飾彩畫更加光平圓潔。油飾彩畫不僅作為裝飾有良好的效果,而且對柱樑等木材的保護也有重要的作用。琉璃瓦件用於建築上,在 4世紀南北朝時期已經開始了。早期的琉璃瓦多為綠色,到唐宋以後色彩逐漸增多,有黃、藍、綠、翡翠、紫、紅、黑、白、赭等,色彩非常豐富,逐步形成了等級制度。顏色中以黃色為貴,而且構件規格多樣,相配成套,組成精美的琉璃藝術品。
⑤豐富的雕塑藝術。中國古建築雕塑藝術的內容非常豐富,有單體人物、人物故事、佛、道、神仙、聖哲先賢,有動植物形象,有房屋建築、風景名勝,有各種圖案花紋等,幾乎是天上、人間、地下無奇不有。從雕塑的所在部位來說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在古代建築物本身之上,一種是在古代建築內部和庭院環境之中。兩者雖所在部位不同,但都同為建築藝術增色。
建築物本身的雕刻有石、木、磚等類,大多集中於台基欄桿、梁枋和屋頂等部位。也有建築物全身都是雕刻者,如北京真覺寺金剛寶座幾乎全身都是雕刻。有些建築物的
柱子也有雕刻,如曲阜孔廟大成殿、解州關帝廟大殿等等。雕刻的技法很多,有各種圓雕、透雕、浮雕、平雕等。在南方不少建築物上利用灰泥、石膏等塑制各種人物、仙靈、動植物等於屋頂、梁枋之上,較之雕刻更為形象而省力,如廣州陳家祠即其一例。至於在古建築內和周圍環境內的塑制藝術品則更加眾多。有些古建築本身就是一座雕塑博物館,如山西南禪寺、佛光寺、晉祠聖母殿、北京碧雲寺五百羅漢堂等,為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留下了大量的無價之寶。

保護與利用

中國是個古建築非常豐富的國家,但由於歷史的變遷,保存下來的有代表性的古建築已屈指可數。近代以來,許多建築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頒布了有關保護古建築的法規,並制定了具體的保護管理辦法。同時,遵循不改變原狀的原則,對一些重要的古建築進行了維修,以防止人為和自然的繼續破壞。目前,一部分古建築經過維修,已對外開放,供人們參觀欣賞。

具體案例

黃龍溪“上河衢田園水村”
黃龍溪,四川成都雙流縣黃龍溪鎮是十大水鄉古鎮之一,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號稱“中國天府第一名鎮”,2011年榮獲“四川最美古鎮”大獎,有著1700餘年的歷史,位於成都平原南部,距成都市區40公里,距雙流縣城35公里,是以旅遊業為龍頭,農業為基礎的旅遊型城鎮,是成都市郊區新的旅遊熱點,是以旅遊業為主,商貿服務業為輔的旅遊型山水小城鎮,其開發與利用一直受到國家文物局與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