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廟頭村在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西北隅、204國道北側、墨水河南岸,有一個高效農業示範園、村辦企業、招商工業園都辦的成效顯著的青島市文明標兵村莊,那就是城陽街道古廟頭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廟頭村
- 地址: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西北隅
- 總面積:1.9平方公里
- 全村土地:2570畝
- 地形:平坦
- 飲用井水:50戶
基本介紹,歷史沿革,農業發展,經濟發展,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基本介紹
該村是由原古廟頭和連城莊兩個自然村組成。東鄰董村,西隔墨水河與石橋廟,和即墨市棗杭村相望,南有虹子河,靠近城陽新區,北隔墨水河與即墨市孫家溝岔村相接。地形平坦,略呈東高西低、北高南低之勢。全村土地2570畝,總面積1.9平方公里。
古廟頭村
歷史沿革
據趙氏祖譜載:明永樂二年,趙氏高族趙儀自青州府窯溝疃奉檄東來膠州小麻灣,後移居不其城北建村,因村頭有座古廟宇,故定村名古廟頭。連城莊村建村年代不詳,村莊是因近靠不其城而得名。在趙氏建村之後,孫氏於明弘治元年由即墨東窩洛子遷來,姜氏、黃氏、張氏先後於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間遷來居住。2002年,全村1116戶,總人口3093人。在總人口中,有25個姓氏,主要姓氏為趙、孫、姜、黃、張。其中趙姓人口最多,有371戶、1137口人。明清時期,古廟頭村屬即墨縣裡仁鄉不其社,民國時屬即墨縣第五區不其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先後屬即墨縣第七區古廟頭鄉、城陽區桃林鄉、城陽人民公社,1961年後屬嶗山縣城陽人民公社和城陽鎮,1994年屬城陽區城陽鎮。現屬城陽區城陽街道辦事處。
農業發展
古廟頭村土地為潮棕壤,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多年以來,村民辛勤在這片土地上耕耘,因勢單力薄,生活僅能餬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村民走上了農業集體化道路,用集體的力量整地改土、興修水利,提高了糧食產量,解決了溫飽。1964年6月,古廟頭村被劃為青島市糧菜混合隊,1976年又改為市蔬菜生產專業隊。為確保青島市民能吃上優質城陽菜,村莊先後打電機井76眼,大口井5眼,在村西墨水河上修塘壩、建揚水站1處,使菜田100%能水澆。1978年以來,年均種植蔬菜850餘畝,年均供市商品菜500萬公斤,為城陽鎮勇奪青島市蔬菜生產狀元鎮立了功。1987年7月,古廟頭村建立占地350畝的無公害高效農業示範園,內設現代化的播種培育名、優、稀、特蔬菜大棚600餘平方米,催芽室300餘平方米。配備摧芽供暖設備1套、蔬菜精量播種機1台、育苗穴盤器1台。還建有鋼骨結構的高效節能日光溫室22個,總面積7000餘平方米,蔬菜大棚130個,總面積65800平方米。蔬菜育苗採用美國的先進技術,速度快且質量好,能季育優質菜苗300餘萬株,年產優質無公害蔬菜350餘萬公斤。該農業園被青島市財貿委員會定為市無公害蔬菜生產示範基地,成為青島市市長和城陽區區長的蔬菜試驗基地,也是國家農業部5個試點單位之一,曾多次接待過國際國內農業考察團和有關人士到訪與視察。
經濟發展
古廟頭村民有辦工副業生產的本事和能力,建國之前趙丕江、趙顯敏叔侄所辦的鐵匠鋪就在即墨南鄉頗具聲名。他們打造的鋤、杴、钁,既輕便又耐磨損,鐮刀既快又不崩不捲刃,深受人們喜愛,當地百姓稱讚其曰:趙顯敏撐鉗火候強,全在趙顯放的大錘上。1956年後,村集體辦起了縫紉、木匠、製鞋、運輸、生產磚瓦等工副業項目,其中磚瓦廠辦的紅紅火火,1960年就日產瓦2000多頁,年產瓦40萬頁,磚5萬塊,磚瓦均由嶗山縣物資局統一調撥。1969年,建立城陽古廟制桶廠,下設制桶、大五金、小五金、機修4個車間,主要生產不同規格的化工用桶和各種五金配件,使村莊的經濟收入猶如芝麻開花,年年攀升。1972年人均純收入148元,比1964年增加了100元。因村莊規劃,1987年古廟制桶廠東遷至現址,初建新廠房3.3萬平方米,更新主要設備80餘台,生產能力大大加強,使村莊經濟收入大增。1988年,人均純收入950元,比1972又增加802元。1994年,城陽古廟制桶廠發展為青島城陽古廟開拓集團公司,1999年改制為股份制企業,下設5個分公司,擁有各種機械設備300餘套、在職職工750人、工程技術人員80餘人、高級工程師16人。1992年,城陽古廟制桶廠就被評為“青島市百強企業”,其生產的50升開口鋼桶被評為青島市優質產品。1995年,“開拓”牌鋼桶榮獲第二屆中國優質名牌產品博覽會金獎。1999年,企業通過ISO9002國際質量標準認證,成為山東省制桶行業的骨幹企業。1994年,古廟頭村經濟總收入突破億元大關,達2.0553億元,成為城陽區經濟發展一級強村。
1994年,城陽新區設立後,古廟頭村大片土地被城區建設徵用。為使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更高的經濟效益,1997年,古廟頭村劃地700畝,建立城陽北部工業園,並投資1500餘萬元進行水、電、路等硬環境建設,以築巢引鳳、招商引資。因園區臨204國道、城陽區中城路和華城路,交通十分便利,絕佳的地理位置備受外商和內資人士青睞。建園以來,已有青島特種汽車集團公司等37家內資企業落戶園區,契約利用內資2.8億元。引進外資企業5家,契約利用外資1273萬美元。工業園的建立,既安排了因土地被徵用而閒置的本村180名男女勞動力就工,也招來了1000名外地民工打工,為古廟頭的經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進入城陽北部工業園,“青特集團”四個醒目的大字在青特工業園生產廠房上特別耀眼,寬敞的大廠房,各式各樣的掛車,給人一種全新的視覺。沿著寬闊的水泥路往西走,多家中外資企業的廠房形態各異,里外綠化一新,昔日荒草遍地的古廟頭村西北沙,如今成了遍地生輝的黃金地,成為充滿朝氣與活力的一片熱土。
為推進農村城市化進程,古廟頭村在1978年舊村規劃改造的基礎上,於1992年投資125萬元對11條街道進行了硬化改造,鋪設了瀝青路面,把村南北中心路和溝進行了重點綠化,使之四季長青、三季有花,成為村莊的一大亮點,還於西出村路西側、虹子河南岸闢建獨院二層村民樓區,建形態各異、裝飾華麗的樓房15棟,成為古廟頭村的又一大亮點,並對虹子河古廟頭段和全村道路兩旁進行了全面綠化美化,實現了村在綠林中。1995年以來,村莊在城陽區中城路與春陽路交匯處,先後蓋高層居住樓17棟,建築面積2.5萬餘平方米,實現了連城莊的整體搬遷,有235戶村民入住新樓。村民舊房的拆遷,為村莊騰出更大的發展空間。
在抓經濟、抓村莊建設的同時,古廟頭村的精神文化建設也同步開展起來。1993年建立了村老年學校。1995年建立了老年人活動中心,內設標準化門球場1個,有圖書閱覽室、書法室、娛樂室(內設麻將、撲克、象棋)、健身房、桌球室。1996年,又建立了村文化教育中心、黨團員活動室和黨校。老年人活動中心和文化教育中心的建立,活躍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豐富多彩,營造了村莊關心集體、助人為樂、鄰里團結、家庭和睦等新風尚和濃重的文化氛圍,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城陽區民間藝術節上,古廟頭村的民間舞蹈歷年獲得區領導和觀賞民眾的一致好評。
在村莊建設中,古廟頭村在村中心大街和南北大街交匯處設立小商品、小食品市場,在建居民樓時增建網點房,鼓勵村民發展第三產業,大辦個體生意。2002年,全村已發展個體工商戶288戶,其中商業46戶,服務業106戶,使相當多村民儘快富裕了起來。不管是城陽區中城路北端兩側,還是村東西大街兩側,以及204國道古廟頭村前,到處都是古廟人在做買賣,古廟頭村的二、三產業正在迸發出燦爛奪目的火花,照耀城陽區城的西北邊。
經濟勢力漸雄厚的古廟頭村領導,錢來於民用於民,大辦了村民公益福利事業,在大辦學校、建衛生室、拉自來水、修街道等方面捨得花錢,還從1987年開始,對年滿65歲的村民每年發放600元人民幣補助生活,1998年對60—65歲、66—89歲、90歲以上三個年齡段村民分別發放年補助金720元、960元和2400元。2000年,村民趙王氏年滿100周歲,村兩委一次性發給“壽星費”5萬元人民幣。從1993年開始,對考取大中專的本村學生實行獎學金制度,中專由1993年的200元至1999年的1000元,大專、大本由1993年的300元到2000年的1500元。對考上全國名牌大學的增加獎金,其中清華、北大5000元,復旦、南開3500元。村兩委的如上舉措,在城陽區、鎮反響強烈,老年人心花怒放,為集體煥發青春,鞭策著莘莘學子報效國家和家鄉父老之心。
2002年,古廟頭村經濟總收入5.5億元,人均純收入5500元。古廟頭村正以舊村改造的嶄新面貌、招商引資的驕人業績、第三產業的方興未艾向小康社會邁進。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87.5畝(其中:田42.6畝,地244.9畝),人均耕地1.05畝,主要種植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2137.2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15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草地411畝;荒山荒地2530.8畝,其他面積1623.5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8年底,已實現通電、路、電話,無路燈。全村有50戶飲用井水,有5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89.29%)。有55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6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100%、83.64%);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40戶(分別占總數的89.29%和72.73 %)。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2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1輛,機車40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戶;裝有太陽能農戶2戶;建有小水窖8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3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82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2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0 畝。
該村到2008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7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6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6.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52.65萬元,占總收入的68.55%;畜牧業收入18.6萬元,占總收入的24.22%(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8頭,肉牛31頭,禽121隻);林業收入7.8萬元,占總收入的10.16%;第二、三產業收入2.4萬元,占總收入的3.13%;工資性收入4.1萬元,占總收入的5.33%。農民人均純收入1123.3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3萬元。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5.3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20.04%。該村計畫大力發展核桃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有農戶55戶,共有鄉村人口273人,其中男性145人,女性128人。其中農業人口273人,勞動力186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257人,少數民族10人,布朗族6人。
到2008年底該村有五保戶4人,享受低保人數21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68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7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0公里。該村人畜混居的農戶10戶,占農戶總數的18.18%。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里強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酒房中學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7公里,距離中學20公里。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18人,其中小學生38人,中學生80人,入學率均達100%。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287.51畝。農村集體總收入76.8萬元,固定資產總額36.5萬元,村集體經營收益40.30萬元,村內財務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進行財務公開並成立民主理財小組。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2個,黨員總數8人,黨員中男黨員7 人,女黨員1人。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交通;飲水;電力改造方面。
該村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烤菸、核桃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