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宋縣

古宋縣

古宋,古代屬禹貢梁洲南境,漢朝為健為郡,俱為蠻、僚民族居住地。唐代始置羈縻宋洲,宋代屬江安、合江兩縣境地,元代至和十五年(公元1278年)招誘少數民族在今共樂境內設九姓羅氏黨“蠻夷”長官司千戶所,立夷民羅氏黨九人為總把,屬於永寧路。

興文縣隸屬四川省宜賓市,位於四川盆地南緣,川滇黔結合部。全縣東西長47公里、南北寬43公里,縣城距宜賓市瀘州市均為105公里。2014年,興文縣轄9個鎮,1個鄉,5個民族鄉。[1] 縣內多民族雜居,以漢族為主,有苗、回、藏、滿等少數民族。興文石海是四川首家世界地質公園和中國十大最美世界地質公園,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區,是全國科普示範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古宋縣 
  • 外文名稱:Gusongxian
  • 別名:興文縣。古宋鎮
  • 行政區類別:縣
  • 所屬地區:古代屬禹貢梁洲南境
  • 電話區號:0831
  • 郵政區碼:644400
  • 地理位置:川滇黔交界地
  • 面積:1373平方公里
  • 人口:47萬(2010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型氣候
  • 著名景點石海洞鄉,博望山
  • 車牌代碼:川Q
  • 漢朝:為健為郡
  • 明代初年:江南人任福隨傅友德入蜀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人口民族,人口,民族,著名人物,風景名勝,

歷史沿革

唐高宗儀鳳二年(677年),置羈縻晏州,後又陸續置宋州、悅州。
北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年),置歸來州,後為大壩都掌人地。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劃大壩軍民府屬地置戎州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降為戎縣。
明代初年,江南人任福隨傅友德入蜀,屢屢著勳績,差臣六詔,招撫生拗羿蠻有功。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差引夷使二人赴京納貢,太祖以福熟夷情,敕授九姓司正長官職。洪武六年,九姓羅氏黨蠻夷長官司千戶改設九姓場長官司,隸屬永寧宣撫司,任福任長官,治所設九姓場。土司正長官由任氏世襲。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四月,瀘州衛遷到渡船鋪(又名宋江渡,即原中城鎮,今古宋鎮)乃建城,名“瀘衛城”,下置千戶所。
明萬曆元年(1573年),漢僰九絲大戰,古僰族消亡。是年取“偃武修文”之義改戎縣為興文縣至今,治所晏陽鎮
清代初年,興文縣隸屬於四川省敘州府,1909年縣治所移駐建武城。
清順治四年(公元1667年),九姓長官司長官任和清投清,仍任土司職,行政隸屬瀘州州判,軍事屬瀘州營管轄。乾隆五十八年,土司置衙從清晏場(原久慶場)遷瀘衛城(原中城鎮,今古宋鎮),道光二年,改九姓土司為瀘州九姓鄉,隸屬瀘州。瀘州州判移駐瀘衛治理。光緒二十九年,永寧道台趙爾豐出巡邊地,以為“治匪安邊非變更舊制不可。”趙任川督後,於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奏請清政府批准,九姓鄉則援唐宋時羈縻宋州之名,改設古宋縣。
宣統二年(1909)遂以九姓鄉為基礎,劃入納溪縣鎮溪鄉、江安縣共樂鄉、興文縣六合鄉、三官殿及拖船場和永寧州插花地,正式成立古宋縣。治所在瀘衛城(原中城鎮,今古宋鎮),隸屬於永寧州。轄玉屏、義合、鶴盤、鎮溪、青川、得用、金鵝八鄉。
民國元年(1912年),撤下川南道,成立瀘州軍政府,古宋屬軍政府管轄,次年恢復道制,古宋改隸屬下川南道(後改為永寧道),縣治所遷回晏陽鎮。
1949年12月2日(農曆十月十三),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軍解放古宋縣,1950年古宋屬川南行署瀘州專區。
1955年,古宋縣人民政府更名為古宋縣人民委員會。
1960年撤消古宋縣。
1983年10月9日,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將敘永縣古宋區、共樂區、大壩區所轄久慶等21個公社及中城鎮、大壩鎮劃入興文縣管轄。
1985年5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縣人民政府駐地由晏陽鎮遷往古宋鎮至今。

行政區劃

1997年,興文縣轄11個鎮、10個鄉:古宋鎮、晏陽鎮、大壩鎮、共樂鎮久慶鎮蓮花鎮、萬壽鎮九絲城鎮、石林鎮、太平鎮周家鎮、沙壩苗族鄉、玉屏鄉、新壩鄉、文印鄉、大河苗族鄉、麒麟苗族鄉、仙峰苗族鄉五星鄉、兩龍鄉等。縣政府駐中城鎮,距宜賓市區80千米。
2001年,興文縣下轄21個鄉鎮,分別為古宋鎮、萬壽鎮、太平鎮蓮花鎮久慶鎮共樂鎮晏陽鎮大壩鎮、石林鎮、周家鎮九絲城鎮11個鎮;五星鄉、兩龍鄉、玉屏鄉、新壩鄉、文印鄉、大河苗族鄉麒麟苗族鄉沙壩苗族鄉、仙峰苗族鄉、毓秀苗族鄉10個鄉。轄26個居委會、322個行政村
2004年,興文縣轄11個鎮(古宋、大壩、僰王山、共樂、蓮花、萬壽、太平、石林、九絲城、周家)、5個鄉(玉屏、五星、兩龍、新壩、文印)、5個民族鄉(大河苗族、沙壩苗族、玉秀苗族、麒麟苗族、仙峰苗族)。
2005年,興文縣轄11個鎮、5個鄉、5個民族鄉:中城鎮晏陽鎮大壩鎮共樂鎮久慶鎮蓮花鎮萬壽鎮九絲城鎮石林鎮太平鎮周家鎮沙壩苗族鄉毓秀苗族鄉玉屏鄉新壩鄉、文印鄉、大河苗族鄉麒麟苗族鄉仙峰苗族鄉五星鄉、兩龍鄉。
2006年6月5日,興文縣所轄鄉鎮數由原來的21個變為15個。撤銷久慶、萬壽、大壩3個鎮和兩龍、文印、新壩3個鄉,擴大了中城鎮等11個鄉鎮的行政區域。4個鄉鎮作了更名,即:原中城鎮更名為古宋鎮,原晏陽鎮更名為僰王山鎮,原石林鎮更名為石海鎮,原沙壩苗族鄉更名為大壩苗族鄉。此次行政區劃調整後,興文縣轄8個鎮(古宋、僰王山、共樂、蓮花、太平、石海、九絲城、周家)、2個鄉(玉屏、五星)、5個民族鄉(大河苗族、大壩苗族、玉秀苗族、麒麟苗族、仙峰苗族)。
2014年玉屏鄉升級為玉屏鎮。
2014年,興文縣轄9個鎮:古宋鎮僰王山鎮共樂鎮蓮花鎮太平鎮石海鎮九絲城鎮周家鎮、玉屏鎮,1個鄉:五星鄉,5個民族鄉:大河苗族鄉大壩苗族鄉玉秀苗族鄉麒麟苗族鄉仙峰苗族鄉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全縣常住人口為377162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403317人相比,十年共減少26155人,減幅為6.48%。年平均減幅0.67%。
興文縣戶籍人口數為467628人。[7]
興文縣下轄地區人口情況
地區
人口數比重(%)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古宋鎮
87882
23.30
556
僰王山鎮
43135
11.44
317
共樂鎮
30957
8.21
560
蓮花鎮
19044
5.05
253
九絲城鎮
23098
6.12
179
石海鎮
14498
3.84
179
太平鎮
20302
5.38
315
周家鎮
9504
2.52
153
大壩苗族鄉
24567
6.51
189
毓秀苗族鄉
5555
1.47
97
玉屏鄉
8234
2.18
311
大河苗族鄉
31984
8.48
254
麒麟苗族鄉
24132
6.40
214
仙峰苗族鄉
11738
3.11
105
五星鄉
22532
5.97
470

民族

興文縣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侗族瑤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滿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16個民族。其中苗族同胞4.5萬人,占總人口的11%。縣城古宋鎮,城區人口5萬人,面積4平方公里。

著名人物

秦青川
秦青川出生於1898年,四川古宋人(今興文縣古宋區),1929年02月11日逝世。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196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指示當地縣政府培修了他的故墓,樹建墓碑:“革命烈士秦青川之墓”。
薛煥
薛煥(1815-1880),字覲堂,清朝名臣。四川興文(今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人。嘉慶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生,光緒六年二月初三日去世。誥封光祿大夫頭品頂戴工部右侍郎總理各國衙門事務大臣。
王斌
王斌(1909~1992),著名外科專家、醫學教育家、衛生部原副部長。四川興文縣人。1932年畢業於成都醫學專科學校。1933年赴井岡山,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是“新中國衛生事業的優秀領導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曾任內蒙古醫學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顧問、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顧問、第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劉復初
劉復初1910年陰曆8月28日出生於四川省古宋縣(今四川省興文縣),劉復初同志是傑出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是內蒙古自治區高等教育史上一位功勳卓著的教育領導者和教育實踐家。
金璲
金璲(1916~1945)名克倫,出生於興文縣五村鄉(今石林鎮)廳房。曾就讀於古宋縣中。與文功元、劉復初等在古宋開展反封建鬥爭,1984年,金璲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風景名勝

石海洞鄉
石海洞鄉位於四川南部興文縣,因該縣石林、溶洞遍及17個鄉,故有“石海洞鄉”之譽。石海洞鄉是我國喀斯特地貌發育最完善的地區之一。與竹海、恐龍、懸棺並列為川南四絕。
位於周家鄉的神風洞面積最大,達20多萬平方米。天泉洞入口較寬,廳高大寬敞,面積和洞口大廳相仿。大廳左側有兩個盆洞,前洞叫“石芽奇觀”,後洞叫“石林翠竹”。後洞口,有一高大明亮的大廳,面積13000平方米,名“天泉明宮”。離後洞不遠,有一碗形窪地,為天然大漏斗(一種特定的地理現象),直徑650米,深208米。興文天然大漏斗,被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為世界最大天然大漏斗世界紀錄
僰王山風景區
僰王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川省宜賓市興文縣境內,2000年獲省級風景名勝稱號,2005年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石海洞鄉一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地質公園。
僰王山風景區是以溶蝕峽谷、瀑布風光、岩溶漏斗、翠竹和桫欏等自然景觀為特色的生態旅遊區,有“小竹海”之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