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如甲寺

古如甲寺

有個遙遠的地方,被稱作“西藏的西藏”,“世界屋脊的屋脊”。它叫阿里。古如甲寺,在阿里地區之噶爾縣境內,位於縣駐地東南、門土區的門色鄉。寺廟依山傍水,環境幽靜。古如甲寺是阿里地區境仙惟一的一座雍仲本教寺廟,坐落在象雄瓊欽崩巴山麓,朗欽藏布河源3條支流在其附近相匯。

這裡最著名的古象雄遺址是:古象雄王國上、中、下三門的上門所在地,有古象雄十八王國(即象雄十八部)的城堡之首象雄穹窿銀城遺址,雍仲本教幸饒彌沃如來佛祖就誕生於這一帶,是雍仲本教的發源地。古象雄的王子幸饒彌沃如來佛祖(釋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師父),為了救度眾生而慈悲傳教了“古象雄佛法”,2013年7月,“古象雄佛法”大藏經漢譯工程已經被列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的重點科研課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古如甲寺
古如甲寺的歷史,幸饒彌沃如來佛祖誕生地,穹窿銀城遺址:,古如甲寺的建築,古如甲寺特色,

古如甲寺的歷史

幸饒彌沃如來佛祖誕生地

幸饒彌沃如來佛祖系公元前5世紀古象雄的王子,父王名傑本妥噶爾,母后名堯希傑協瑪。曾納妃,生8子。其一生主要在象雄傳道授業,門徒如雲;他不僅將原始本教分為恰辛、朗辛、斯辛、楚辛4個分支的象雄傳播,而且還諳熟醫術並傳給其子不傑布赤協;他精習工巧明,並傳給噶爾瑪利雪。晚年將其法位傳給穆曲定珠,享年82歲。
在藏文中稱為“敦巴辛繞彌沃”,《集經》對其含義解釋為:
明示萬物稱為“敦”,養育大眾是為“巴”,心性普遍稱為“辛”,利眾極妙而稱“繞”,應化人身是為“彌”,有情頂飾名為“沃”。即為本教導師辛繞彌沃尊。本教有“辛繞分為因辛繞和果辛繞,其一指所有菩薩,其二指十方三世一切佛。辛繞意為十方三世一切佛之首,彌沃意為四道菩薩之頂飾,或辛繞為無邊無際、無生無滅,彌沃為有情怙主或眾菩薩之首。
據藏文文獻記載:幸饒彌沃如來佛祖在各種原始本教的基礎上改變了某些儀式中殺生祭祀等劣習而始創了雍仲本教。“雍仲本教”是以顯、密、大圓滿的理論為基礎,以皈依三寶為根本,濟世救人,導人向善,有著自己圓滿成佛竅訣的佛陀教育,也是中國西藏最古老的佛法,至今已有一萬八千年的歷史。
輝煌鼎盛的古象雄文明就是以“雍仲本教” 的傳播為主線而發展起來的。由於古象雄文化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範圍。“雍仲本教” 就是以人為 “本”,將一切有情眾生都作為普度的對象,令世人破迷開悟、斷障除惑、解今生來世之苦、獲得究竟圓滿解脫的大乘佛法。雍仲本教遠在印度佛教傳入西藏之前,早已在雪域高原廣泛傳播,是西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信仰。在七世紀之前,藏地象雄地區的所有天文學家、教育學家、譯師、醫師、卦師、算命師、風水師、以及有文化的學者等等都可稱為“本波”,當時青藏高原的所有文化和宗教信仰都可稱為“本教”。“本教”實際上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宗教信仰,而是藏族同胞族的文化體系、哲學思想、文明禮儀、民風民俗、民族精神和社會教育。
“本教”的經書文獻資料多達幾千部之多,僅大藏經《甘珠爾》就有一百七十八部(包括《律》74部,《經》70部,《續》26部,《庫》8部。內容涉及佛學、哲學、邏輯、文學、藝術、星相、醫學、科學、工程等領域,是總匯藏族同胞族本土文化知識的百科全書),丹珠爾有三百九十多部,這是青藏高原本土宗教文獻和經典的總結,相當於古象雄時期藏地的全景式百科全書,至今仍對西藏人民的生活、文化習俗、心理素質、思維方式、行為規範等各個方面發揮著深遠的影響。
“雍仲本教” 創造了很多個藏文化的最初,例如生活民俗、禮儀規範、天文歷算、藏醫、藏文、宗教信仰、政教制度,以及歌舞繪畫藝術等等,可以當之無愧地稱為藏文化和藏傳佛教的源泉!

穹窿銀城遺址:

在這裡的“穹窿銀城” 城堡遺址,考古學者發現了120多組古代建築遺蹟,出土的大量陶器、石器、鐵器、骨雕,昭示著這裡曾是一個繁榮和發達的聚落、這裡還發現了大片的土葬古墓群,這和西藏崇尚天葬的喪葬習俗迥然不同,在這裡的出土的青銅雙面的本尊雕像,其風格也與現代藏傳佛教的造像完全不同……
古如甲寺
這一切都說明,在印度佛教傳入之前,在所謂的西藏正史之前,青藏高原就早已存在著一個輝煌的文明,這個文明就是“古象雄文明”。
中央對外聯絡部研究室副主任欒建章曾撰文評價象雄文明及本教的歷史意義:“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象雄文明;要研究藏傳佛教,也必先研究本教。否則探究愈深,離真相可能愈遠。”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投入大量精力改善藏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狀況,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真正的藏文化也得到有效保護和挖掘,從而使一脈相承的本教在保護和繼承藏族文化的方針政策下獲得新生,並使象雄文明得以重現生機和希望。
古如甲寺
古象雄文明的所有權在我們這裡,但其話語權和解釋權卻長期落在外國人手裡。國際上不少國家正在對本教大藏經進行翻譯,中國尚缺少對本教的基礎研究。翻譯經典只是第一步,今後與經典有關的各項子課題、子項目的開發,影像、文物文獻,乃至古象雄文字、語言、天文學、醫學、哲學等領域的研究都要展開,這是對中國文化史的一大貢獻,更是對世界文化史的貢獻。
從公元七世紀印度佛教傳入吐蕃以後,印度佛教與本波佛教之間各自互相吸收了許多對方的內容而各自得到了發展,因為印度佛教與本波佛教在信仰的本源上是完全一致的。印度佛教大量吸收了本波佛教的內容,使其能夠更深入地根植於當時的社會並逐漸發展成為了現代的“藏傳佛教”。
古如甲寺
在藏傳佛教的教派中,不單單是寧瑪派,連噶舉派、薩迦派、格魯派也都在運用著 “本教” 中的世間本教儀軌,包括、醫學、天文、歷算、招財、招壽、替身儀軌、煙供等等,“本教”僅僅在煙供、薈供、火供等方面的各種儀軌就超過了五百多涵,其內容也非常廣泛豐富。
這裡還有西藏歷史最早的修行洞——雍仲仁欽洞,是本教大師珍巴南卡(生誶年不詳)的修行洞,距今已有二千九百多年的歷史。1936年本教大師瓊欽活佛·晉美朗嘎多傑在該修行洞的基礎上修建了古如甲寺。

古如甲寺的建築

古如甲寺主要建築由卡洞拉康、祖拉康(有立柱24根)、藏康(有立柱5根)、噶丹居拉康(有立柱6根)等單元組成。寺內主要供奉珍巴南卡大師石塑像、佛母強瑪金銅像、敦巴赤祖甲哇和塘瑪美珍銅質像、瓊欽仁波且泥塑像以及本教始祖善業唐卡12幅;此外,還供奉有佛塔、法器和《象雄大藏經》(分為《甘珠爾》和《丹珠爾》兩部分,是鼻祖辛饒·米沃且的遺訓及其釋疏)等經典。該寺在“文革”期間被毀,1983年國家撥款重建,現在喇嘛10人。現任住持“革龍”單增旺扎是阿里地區著名的藏醫專家,也是阿里地區藏醫院的奠基人之一。
古如甲寺

古如甲寺特色

古如甲寺距直達布日僅10公里。直達布日有噶舉派著名寺院“直達布日寺”和象徵十萬空行母宮的紫色岩石,頗為神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