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去梯關遺址,地名。響水有著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和濃烈的文化氛圍。縣第八次黨代會以後,該縣著力於打造文化響水 “金字品牌”,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升響水魅力指數,以文怡人,以文提“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古去梯關遺址
- 地址:江蘇省響水縣
相關介紹
歷史沿革
然而,在北方,漢民族發展得更快,並且不斷向東、向南、向四面八方擴張。
征服者的步伐是逐漸逼近的。
戰國後期,台州甌越人的北方近鄰越國被楚國滅掉,“越以此散”。1988年,仙居發現了一批戰國時期的窯藏青銅器和錢幣。經金祖明等學者研究,多屬越器和楚幣。學者徐三見進而指出,楚滅越之前,台州的甌越民族沒有流通楚國錢幣的可能,這批青銅器和錢幣顯然是被迫南遷的越人所遺留的。
越器和楚幣。學者徐三見進而指出,楚滅越之前,台州的甌越民族沒有流通楚國錢幣的可能,這批青銅器和錢幣顯然是被迫南遷的越人所遺留的。強大的秦國又消滅了楚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朝,在包括台州在內的甌閩地區設定了閩中郡,但漢族政權的統治沒有真正到達甌閩地區,仍然是甌越族自治的局面。
漢代初期,越族首領搖、無諸分別被漢朝封為東甌王(又稱東海王)和閩越王。在封王的榮耀之下,也昭示了甌閩地區向漢族中央政權的歸順和稱臣。
東甌王(又稱東海王)和閩越王。在封王的榮耀之下,也昭示了甌閩地區向漢族中央政權的歸順和稱臣。
不久,由於受到閩越王的進攻,東甌王舉國北遷到江淮地區。有些不願背井離鄉的原住民逃入了山區、海島,史書稱為“山越”。
在東甌王北遷的28年後,公元前110年,漢朝征討大軍殺了反叛的閩越王,將其民強制北遷到江淮地區。
閩越王,將其民強制北遷到江淮地區。公元前85年,漢朝設定回浦縣,縣治就在今天的章安,直接管理範圍大致相當於今天台州、溫州、麗水的轄境。今天的學者普遍認為,回浦是漢朝實行南進戰略、鎮壓山越反抗的軍事重鎮。公元132年,台州一帶海上發生起義,聚眾千餘攻打章安等地,不久就被鎮壓。後人認為,這是山越對漢政權的一次較大規模的反抗。
公元前85年,漢朝設定回浦縣,縣治就在今天的章安,直接管理範圍大致相當於今天台州、溫州、麗水的轄境。今天的學者普遍認為,回浦是漢朝實行南進戰略、鎮壓山越反抗的軍事重鎮。公元132年,台州一帶海上發生起義,聚眾千餘攻打章安等地,不久就被鎮壓。後人認為,這是山越對漢政權的一次較大規模的反抗。三國時期,吳國積極開發東南疆土,章安處於南進的前沿,地位更加重要。《台州會要》主編方山先生指出,這一時期,對於仍然自據在山區的部分山越,東吳政權採取了殘酷的鎮壓手段,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戰事綿延不斷,以至於越族逐漸式微。
黃武、黃龍年間(公元221年至231年),吳國將章安縣的西北部劃析出來,設定始平縣(今天台等縣)。方山說,所謂“始平”,就是指對山區越族的平定。
231年),吳國將章安縣的西北部劃析出來,設定始平縣(今天台等縣)。方山說,所謂“始平”,就是指對山區越族的平定。
直到晉代,北方漢族大批南下,其中大量進入台州。南朝宋代,臨海人田流起兵,自號“東海王”,具有山越圖謀恢復的色彩,不久被官兵剿滅。南朝梁代,史書仍然有“臨海、會稽諸縣山民大起”的記載,但都以失敗而告終。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歷史學家認為,到了南朝末期,台州的漢越兩族可能最後完成了民族融合。曾經在台州歷史上留下燦爛篇章的甌越民族,像一首隨風而逝的輓歌,漸行漸遠,終於消失在歷史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