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亮采(1768~?),陝西省渭南市韓城縣西莊鎮井溢村人,原名師兆龍,字承祖、芷塘,號禹門。
“禹門”原為龍門,是山西韓城縣和河津縣之間的一處黃河古渡口,師亮采以此為號。 嘉慶戊午(1798年)舉人,嘉慶九年(1804年)任安東縣(今江蘇省漣水縣)任知縣。同年,調任江陰縣(今江蘇省江陰市)任知縣,併兼任署海州直隸州知州。 嘉慶十七年(1812年),在擔任海安縣同知期間,因玩忽職守導致倪家灘一帶河堤潰塌,損失嚴重。清廷撤去其知府銜,撤回海安同知等職,但仍舊留在原地修復堤壩,戴罪立功。 嘉慶二十年(1815年),調任秦郵(今江蘇省高郵市)任太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師亮采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陝西省渭南市韓城縣西莊鎮井溢村
- 出生日期:1768
人物生平,史籍記載,相關事件,為《公門果報錄》一書作跋,編修《嘉慶海州直隸州志》,為古雲梯關勒石,收集《秦郵貼》,琉球國八品巡見官毛朝玉贈“琉球爐”,為連雲港市花果山水簾洞提“靈泉”二字,家族關係,
人物生平
師亮采(1768~?),陝西省渭南市韓城縣西莊鎮井溢村人,原名師兆龍,字承祖、芷塘,號禹門。
史籍記載
據民國版《韓城縣續志·卷二·義行》記載:“師亮采,原名承祖,彥公長子。舉人,孝廉方正,任江蘇同知,歷署州縣,多惠政,嘗路出商雒,賑濟商旅,匾其門曰‘義周商雒’。”
據1992年版《江陰市志》載:“師承祖,字禹門,舉孝廉力正,陝西韓城人,嘉慶九年任。”
相關事件
為《公門果報錄》一書作跋
嘉慶九年(1804年)任安東縣知縣期間,為好友宋楚望節輯的《公門果報錄》一書作跋。
編修《嘉慶海州直隸州志》
兼任署海州直隸州知州期間,開始編修《嘉慶海州直隸州志》。擔任總修的師亮采帶領唐仲冕之字唐鑒以及當地生員許喬林、許桂林、喬紹傅等10人為編輯,“採訪耆宿”,考察有關文獻資料,經過數年的努力,州志終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編成,嘉慶十六年(1811年)刻印行世。
為古雲梯關勒石
1984年文物普查時發現“古雲梯關”石碑,此碑為清工部尚書馬慧裕題書,淮安府山安河務同知師兆龍勒石,淮安府於嘉慶十五年十月所立。
建國後,當地農民清理莊稼地時,在雲梯關的遺址附近挖出了十多塊石碑,它們大多是清乾隆、嘉慶年間修葺雲梯關以及治理淮河情況的歷史記錄。其中有一塊嘉慶十年(公元1801年)為紀念重修禹王廟,由朝廷欽差大臣馬慧裕手書、淮安知府周兆龍銘刻的石碑,上書:“古雲梯關”四個隸書大字。1987年,當在政府為了保護雲梯關遺址,修建了護碑亭,將這塊“古雲梯關”石碑重新樹立了起來,1990年,古雲梯關遺址被列為鹽城市文物保護單位,正積極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收集《秦郵貼》
嘉慶二十年(1815年),師亮采調任秦郵(今高郵市)任太守。閒暇時暢遊文游台,後蒐集蘇軾、黃庭堅、米芾、秦少游、秦少章、趙孟頫、董其昌等歷代著名書法家涉及高郵諸事跡的作品,定名為《秦郵貼》親自珍藏,經揚州阮元審定,請金匱人著名金石家錢泳鉤摹勒石,嵌石在文游台樓下東西兩壁。
琉球國八品巡見官毛朝玉贈“琉球爐”
清嘉慶二十一年六月二十七日,琉球國八品巡見官毛朝玉率船遇颶風飄至海洲灣鷹游亹認真(今連雲港市東西連島),海州知州師亮采“日給廩餼",修復船隻,補充給養,熱情接待,安排其回國。毛朝玉為表感恩之情鑄爐相贈。爐腹有篆書“琉球爐”三字,另有落款和師亮采題詞計一百零六字的隸書。
為連雲港市花果山水簾洞提“靈泉”二字
水簾洞,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花果山中,因《西遊記》聞名海外。水簾洞是一個天然裂隙洞穴,內有人工隧道可通下層平台。洞門前有許多珍貴的題刻。“靈泉”二字是嘉慶年間知州師亮采的手筆,“靈泉”指的是洞裡那口方形小井,井雖不大,卻常年有水,大旱不涸,民間傳說通往東海龍宮的海眼就是指的它。
家族關係
師亮采的父親師彥公,字槐三,號朴園。曾任常州府通判、徐州府豐碭通判,主管過河防及水利等事,後被提升為銅沛同知。在任期間多有惠政,一生為官清正廉潔,據說,後人為彰揚他的功德,從韓城柿谷坡至西莊坡,樹二十五塊功德碑。師亮采從小便深受父親教誨,立志做一名像彥公一樣愛民如子、為民造福的好官。
師亮采的長女師妙螢,字矞裳,清代晚期著名琴師。廉訪金安清之妻。著有《寫翠軒琴譜》一卷。
師亮采的長女師妙螢,字矞裳,清代晚期著名琴師。廉訪金安清之妻。著有《寫翠軒琴譜》一卷。
師亮采的女婿金安清,原名國琛,字眉生,號儻齋,魏塘鎮人。國子監生出身,以有異才為林則徐等人所識。曾任江蘇泰州府同知,海安府通判,江蘇按察使,官至道員。著有《宮同蘇館全集》。
師亮采的侄兒師長治,字理齋,由舉人捐內閣中書,改知縣,選浙江上虞。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秋,在崇陽縣任上遭暴民圍攻,以身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