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雲梯關
- 外文名:Ladder off
- 介紹: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海關
- 地點:江蘇省響水縣
概要,歷史沿革,文化底蘊,雲梯關文化,歷史名人云梯關,今日概況,古雲梯關的構想,最早海關之研究,古雲梯關的歷史,歷史價值,遺址構想,風景區宣傳策劃,
概要
這裡原是淮河的入海口,
龔自珍有詩云“室忘故侯,銜兼中外轄黃流。金鑾午夜聞乾惕,銀漢分流瀉豫州。猿鶴驚心悲往事,魚龍得意舞高秋,雲梯關外茫茫路,一夜吟魂萬里愁。”
歷史沿革
雲梯關原是古淮河的入海口,在明代它曾是蘇北海防重地,築土城五座,駐兵防守。公元1748年乾隆《淮安府志.營制》:“東海營,嘉靖(1522年~1567年)中設把總一員,駐剳(zha,同”扎“字音)雲梯關。萬曆二十年(1592年),倭犯朝鮮撫按官,題設準移駐海州,今不載。”“雲梯關,海水下退,漸落沙灘,有一套至十三套一地,故稱雲梯關。先因有奸人葉福興者,下海捕魚,勾引倭船,直抵海口登岸,殺掠最*,因題設官兵防守淮河南岸。原建有城五座,今城已廢,而基址尚存,舊制設備倭指揮一員,東西二守標軍二百名。”乾隆《淮安府志 .兵戎》:"嘉靖三十六年六月兵備副使於德昌及參將劉顯,夾擊倭追至廟灣蛤蜊港海口,殺護無算,餘黨開洋逸去,其走雲梯關者,亦自刀門港循。"
康熙三十五年(1696)當時的總理河道大臣董安國說過:“雲梯關以下為昔年海口,今則日淤日墊距海二百餘里。”
由於黃河所挾帶泥沙全部由雲梯關出海,海岸迅速擴展,至清康熙年間海口已下移五十餘華里,至清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改道由山東入海時,雲梯關已距海一百四五十華里了。故至清中葉以後,這裡已不再置軍戍守,僅存"雲梯關"之名了。為了存其遺蹟,清嘉慶十五年(1801年)在這裡立一塊石碑,高245厘米,寬11O厘米,碑心陰刻隸書"古雲梯關"四字,字長47厘米,寬45厘米。上款正楷陰刻"嘉慶十五年十月穀旦",落款亦楷書陰刻"三韓馬慧裕書",另一行陰刻小楷"江蘇淮安府山安河務周知師兆龍勒石"。
因雲梯關是河防重地,自黃河奪淮後,黃淮合流,屢有決堤泛濫之災,朝廷的河防官吏,如河道總督等,常來雲梯關勘察,或駐此督導河防工程,這裡也就逐步增建許多可觀的官衙殿閣。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河督張鵬翮為鎮水患,奏請在雲梯關敕建禹王廟。殿宇為五進、兩廂,各數十間,外圍花牆。據禹王廟碑記,二套有明代古寺崇福寺,因年久廟圮,神像露野,張河督囑移供於禹王廟中,使禹王廟成為多神廟。
與水不爭能,力盡八年惟注海;升堂思肯構,目窮千里更登台。
雲梯關20世紀40年代毀於戰火。1943年日寇侵華,把雲梯關的建築和周圍樹木全部平毀,現僅存一塊清嘉慶十五年(1810年)豎立的“古雲梯關”四字石碑一塊。
1987年,當地政府修建了護碑亭,將這塊“古雲梯關”石碑重新樹立了起來。
1990年“古雲梯關”遺址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變遷,雲梯關雖因黃河復歸故道而逐漸名匿聲銷,但它在歷史上所作的貢獻卻不可磨滅。作為交通要衝,它為推進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作為海防關隘,它為抗禦倭寇作出重大的貢獻;作為險要河防,它為防治水患提供過有益的借鑑,作為古隘勝地,它為旅遊事業的發展曾譜過篇章。
文化底蘊
雲梯關文化
名揚四海的雲梯關所在地,宣室起故侯,銜兼中外轄黃流。金鑾午夜聞乾惕,銀漢千尋瀉豫州。猿鶴驚心悲皓月,魚龍得意舞高秋。雲梯關外茫茫路,一夜吟魂萬里愁。
歷史名人云梯關
正殿供禹王像,有"法海津梁"匾額,為于成龍手書。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江督高晉增建後殿,專祝禹王,以河堤柳田三百畝,作為香火院田。後殿建成,乾隆帝賜"利導東漸"匾額。清嘉慶十三年(1808年)河決二套(俗稱"倒大通口"),次年套口合壠,朝野稱慶,嘉慶帝又賜"朝宗普慶"匾額。津口古廟,懸兩代皇帝御匾,更使雲梯關名揚天下。光緒十年(1884年)正月,西風大作,淮水泛濫,兩江總督左宗棠勘察淮河故道,專程到雲梯關看了禹王廟,並囑妥為保管御書匾額。後還撥款修禹王廟,大門左側牆壁上嵌有石刻"左宗棠重修禹王廟碑記"。
據《阜寧縣誌》記載,左宗棠在這次視察中,還發生了一件至今為人傳誦的事:當時阜寧縣知縣暫缺,由阮本焱代理,阮本焱是浙江餘姚,出身卑微,卻不肯趨炎附勢。他知道阜寧是個窮地方。如接禱左宗棠講究排場,肯定要勞民傷財。縣衙的僚屬擔心阮本焱招待不周,得罪左宗棠和眾官員,阮本焱一笑置之,也不布置手下人作接待準備。左宗棠到達雲梯關的那天,阮本焱坐了一條小船去迎接,上官船求見,當面對左宗棠說:"阜寧是窮鄉僻壤,水患連年。今左大人來,同行一漕督,一運使,諸從官提、鎮、道、府以百數十計,方舟亦百餘,阜寧僅馬工大王廟可作行館,頹屋三間無以避風雨,奈何?"眾人聽了他這番話,都大驚失色,以為衝撞了左大人,闖下了大禍。可是,左宗棠知道他說的是實話,就沒有為難他,叫隨從一律不要登岸,就在雲梯關入海口勘察一番,然後返舟停泊到安東縣佃湖(今漣水縣境內)。臨去時,左宗棠高興地對阮本焱說:"知汝居官清正,吾不忍加責。望勤政不怠。"左宗棠走後不久。阮本焱升為阜寧知縣。這對當時官場講究逢迎拍馬無疑是一個有力的針砭。
清道光初年,南河總督完顏偉在兩王廟正殿後建"平成台",台為等邊八角形,又名"八角亭"、"望海樓"。門為東南向,磚木結構,進深三丈多,三層,高約七八丈,完顏偉之孫完顏麟慶復督南河時,為平成台題了一副楹聯:
"與水不爭能,力盡八年惟注海;
升堂思肯構,目窮千里更登台。"
雲梯關也是海運門戶。元代以淮河運輸漕糧,常有龐大船隊,由雲梯關出入海口。明清之際,此處是蘇、魯、遼民間海運要道,往來商船均由此出入。1971年,建造黃圩翻水站時,在王碼頭、楊碼頭之間的工地,掘土十米深處,掘到沉船物件甚多。
由於這裡是名揚四海的雲梯關所在地,建有淮北最大的禹王廟,畫棟雕梁,飛檐翹角,古色古香,壯麗非凡。廟內懸有兩代皇帝的御書匾額;由蘇州、杭州、北京等地名師高手所塑的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神像,歷任河督大吏所書匾聯和名人字畫、碑刻,又建有高聳入雲的望海樓。登樓東眺,淮水茫茫,白帆點點,無限風光,盡收眼底。樓旁有銀杏四株,皂角樹一株,高十丈許,粗可三四人合抱,遠在一二十里外,即可望見。每到春夏時節,枝葉蔥籠,百鳥和鳴,亭樹相映,景色醉人。每逢農曆四月初八,遠近來此趕香會的,人山人海。在科舉時代,安東縣、阜寧縣的秀才,凡中舉人,中進士的,都登臨望海樓,題詩填詞,以顯風雅。省內外騷人墨客,亦多來此觀賞。清人龔自珍曾在此題詩述懷,詩曰:
室忘故侯,銜兼中外轄黃流。
金鑾午夜聞乾惕,銀漢分流瀉豫州。
猿鶴驚心悲往事,魚龍得意舞高秋,
雲梯關外茫茫路,一夜吟魂萬里愁。
雲梯關向東不遠,舊有水井一口,譽為"淮北第一泉",又名"七星泉"。泉水甘美,釀酒名曰"金盤露",明代曾作貢品,關於七星泉和金盤露的來歷,當地曾流傳一個美麗動人的神話。有一年的陽春三月,七仙女感到天宮歲月寂寞,想到下界遊玩一番。眾姊妹商量妥當,飄飄蕩蕩來到了黃海之濱的雲梯關,但見百里平川,綠草如茵,到處鶯歌燕舞,百花爭艷,好一派人間美景。七姊妹興高采烈,摘花撲蝶,載歌載舞,盡情領略大自然風光,嬉鬧一陣後,但見天色尚早,便在草地上小憩,不想疲勞睏倦,不一會,一個個進入了夢鄉,一覺醒來,已見金馬西墜,玉兔東升,眾姊妹連叫不好,擔心父王知曉不好交代,於是匆忙駕起祥雲回天宮去了,不慎將梳妝盒中的七面寶鏡失落在地,翌日天明,七面寶鏡竟化作七個泉眼,有水湧出,成為一汪清泉,泉水清澈見底,甘醇甜美。後來人們見此泉中有七個泉眼,狀如天上的七女星。故稱之為"七星引"。七星泉旁住著十來戶人家,家家貧困潦倒,食不果腹,衣不遮體。一日,村中來了一位鬚髮皆白的老叟,對村人說:"汝等窮迷、窮迷!"人問何故,老叟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此泉乃天賜,釀酒極佳!"說完不見。村人忙朝天叩頭,共同開了一爿糟坊,試用七星泉水釀酒,所釀之酒果然非同一般,遂取名七星泉露。到了明代,朱元璋得了天下,建都南京,各地紛紛敬獻美酒,明太祖嘗到了七星泉露,爽口異常,齒頰留香,忙問侍從:"此酒甚名?出自何方?"侍從答道:"此酒乃淮安府雲梯關七星泉水所釀,叫……"再說酒名,一時語塞。明太祖見酒乃金盤盛之,便隨口說道:"此乃金盤露是也!"群臣飲後,齊贊好酒!好名!此後,七星泉露改名為金盤露,名聲大振,年年作為敬獻朝廷的貢品。隨著時光的流逝,滄海變桑田,雲梯關遠離黃海,"淮北第一泉"的七星泉,也被歷史所湮沒。
民國初年,漣、阜兩地民眾,曾集資重修禹王廟,但已不復舊觀。到三十年代末,僅存前後殿東西廂房九間和望海樓。到1943年初日偽軍大"掃蕩"時,殿宇樓閣及銀杏樹等,全部被毀,只剩"古雲梯關"石碑及部分石刻、石雕。1987年,響水縣人民政府在雲梯關原址建立護碑亭,"古雲梯關"石碑歷經滄桑,依然蒼勁挺立。遊人至此,無不發出千古之幽思。
今日概況
2005年4月,鹽城市考古工作者對“雲梯關”遺址進行了一次試探性的考古挖掘,歷時38天。考古調查中,在雲梯關遺址地下4.5米深處分別發現了保存比較完好的明代房屋遺址及明代早期的陶瓷,進一步佐證了已蒐集到的相關史料的真實性。 2006年6月,有媒體揭露雲梯關遺址在被發掘一年後,無人看護,任由風吹雨淋,多處坍塌,當地政府決定對考古坑實行保護回填,古關又將重新埋入黃土。引 2007年1月,中國最古老海關遺址——響水縣黃圩鎮境內的古雲梯關復建工程正式啟動,該項耗資千萬元的復建項目將重現唐宋年間“江淮平原第一關”的雄姿。古雲梯關復建工程分4期建設,一期工程完成土地徵用、拆遷、圍牆和中大殿的建設。再利用2~3年時間恢復建成關內禹王廟、寮房、望海樓、和山門等建築群,再現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同時擬收集整理黃圩鎮境內有關歷史典故、民間傳說等文化資料,為古雲梯關生態文化旅遊規劃編製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古雲梯關的構想
為貫徹國務院討論並原則通過的《關於加快江蘇沿海開發戰略》和《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精神,挖掘響水古雲梯關歷史文化,加快響水旅遊業發展。經過初步考察學習、查閱史料,現整理如下:
最早海關之研究
浙海關創設於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是中國最早設立的四大海關之一,也是中國最早初具現代海關職能的機構。浙海關舊址是寧波典型的公署建築,建於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三層樓。
“江海關”,清康熙二十四年,清廷頒《馳海禁》,結束了從明初開始實行的海上自我封閉政策,在沿海設立四大海關,其中,“江海關”(即江蘇海關)便設在上海。1853年小刀會起義期間,其辦公場所被毀,1860年前後,在外馬路近白渡路口343號重建,1922年由外籍建築師改建為三層西式花園洋房。這便是上海保留至今最早的一處海關舊址。
據《阜寧縣誌》記載:“宋元以前,北沙即為海口,自黃河奪淮合流入海,淤沙漸漲,有土套(河灣)十餘,形若雲梯,故以名雲梯關。”清河督靳輔在《開闢河口》一書中提及:“雲梯關者,不知起自何時,乃黃淮二瀆所由入海者也,往時關外即海。”由此可知“雲梯”關名來源於關口地理形勢。據推算,雲梯關最遲建於宋元之時。據《史記.東越列傳》、《戰國策》、《竹書紀年》、《晉書孫恩傳》等古籍記載,在這裡建立關卡,徵收關稅,鞏固國防,以便通商航運,因此雲梯關是歷代海防關卡國門之一,故當年繁華似錦,理所當然。
古雲梯關的歷史
民間流傳,當年唐朝開國名將薛仁貴東征歸來,程咬金曾經在雲梯關為他接風洗塵,迎接凱旋。早今還流傳著當年薛仁貴用過的卸馬台、拴馬樁及程咬金用過的戰馬飲水槽等物。
元代建都北京,漕糧主要通過海運,以淮河漕運的龐大船隊一般都經此出入,或南下閩浙,或北上齊魯,或逆淮西行。雲梯關遂成了漕運的重要關口。當時漕運北京主要有兩條路線:一是蘇州的漕糧起運時走太倉的劉家港入海,經海門水路抵淮安,再經淮河到達雲梯關入海北上;二是江南其他一些地區漕糧都先集中到揚州,然後再裝上船北上射陽湖.過雲梯關入海抵京。雲梯關附近至今仍保留著大關、錢碼頭、楊碼頭、王碼頭等地名,足見關隘當年的規模和功能。
明清之際,此處是蘇、魯、遼民間海運要道,往來商船均由此出入。
《海關研究》2003年第二期登載了作者李健撰寫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海關之一------雲梯關”,雲梯關現今研究、考查的科學價值 鹽城早在宋元之時就有海關——雲梯關。公元1194年,當時的海岸線在今天的灌雲縣——響水——雲梯關——羊寨一帶,以東全都是黃海海面。據記載:“北宋、元之前,北沙(地名)即為海關口,自黃河奪淮合流入海,淤沙漸漲,有土套十餘,形若雲梯,故以名雲梯關”。
“自古黃河十八彎,歷史上有個雲梯關。雲梯關,真古老,相傳周朝建,嘉慶重修好……”這首在黃河故道流傳的童謠中所說的雲梯關,位於今天的響水縣黃圩鎮境內。史書記載,自唐代到清代的一千多年時間裡,雲梯關被歷代帝王視之為掌上明珠,它背靠黃河,雄視黃海。史家稱其為“江淮平原第一關”。
日本高僧圓仁的《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一書以及唐人的多篇詩文中都曾提及此關,這說明關隘的建造年代最遲在唐代。
據《廟港(今阜城)鎮志》載:“宋元以前,關當淮河之口,以後沙土東漲,有土套十餘,形若雲梯,故名雲梯關。”。雲梯關當古淮河入海口北岸(南宋高宗建炎),淮河水勢浩蕩,舟楫便利,朝廷便在此設立關卡,徵收關稅,鞏固國防,以便通商航運。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奪淮以後,即變為黃河入海口。雲梯關控河面海,曾是海運門戶和內河水路交通的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曾是各個王朝的國門之一。明初在此設大河衛,築土城五座,屯兵駐防,以禁倭寇侵擾。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十六年(1557年),倭寇曾兩次入侵雲梯關,均被當地軍民擊敗。清康熙至鹹豐年間,河道總督等大員常年駐紮於此。“雲梯關外茫茫路,一夜吟魂萬里愁”,這是清朝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龔自珍在雲梯關發出的感慨。經過幾百年的淤沙填積,海流的再搬運,海岸線逐漸向東延伸,至清代康熙年間,海口已由雲梯關下移五十餘里,到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北歸由山東入海時,雲梯關距海口已達130多里,雲梯關由原來的關隘變成了陸野,由於徹底失去了關防功能,這一年,清政府正式撤消了雲梯關。
歷史價值
2003年,泰國佛教學會還捐贈了3萬多冊經書,用於修復雲梯關重建時充實資料。2004年底,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欄目專門對雲梯關遺址進行採訪拍攝。
據專家考證,中國還未發現第二個像雲梯關這樣集多功能於一體的古關遺址。因此.史家稱其為“東南沿海第一關”。望海樓為雲梯關最高建築,始建於唐代,初名海岱樓。唐杜甫《後出塞》詩句有:“浮雲連海岱,平野入青徐”、“雲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寫的就是當年雲梯關航運盛況。登樓東眺,淮水茫茫,白帆點點,風光無限。
鹽城工學院社會學專家曹海林博士認為,鹽城的歷史是比較久遠的,但有價值的歷史文物卻不是很多,發現這樣的遺址的確非常難得,應該充分利用起來。“在現代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很多城市都靠這種歷史文物和遺址開發旅遊資源,打造城市名片,鹽城完全可以學習和借鑑別人成功的做法。”。曹海林博士表示,首先政府應該引起重視,在經過考證後,確定文物的規模和價值,從而將其從地下挖掘出來,來打造城市名片,這也是對鹽城城市形象和品位的提升,世人也可以通過這樣的文物遺址來進一步了解鹽城、熟知鹽城。
古雲梯關海防、海運、海關、水利等遺址是響水人民的財富,也是整個全人類的財富,通過文化的橋樑讓世界各國人民參與到享受中國唐宋元明清的歷史文化中來。規劃建設古雲梯關旅遊區,用現代文明之光,照亮固守了近1300年的古雲梯關文化,是展示古代海防、海運、海關、水利宏偉景象好造福人類,惠及子孫的千秋大業。
古雲梯關是國家測繪局認可的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的節點之一,廢黃河是黃河和淮河的入海的故道,雲梯關正位於其北面。
綜上所述,雲梯關作為海防、海運、海關、水利等的綜合遺址,應該籌建“海防、海運、海關、水利等遺址博物館”。
遺址構想
重鑄古雲梯關之魂。遵循“遺址保護,延伸開發”的原則,圍繞古雲梯關遺址,挖掘海防、海運、海關、水利等歷史,重新演繹古雲梯關昔日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
在現有一期古雲梯關禹王寺建築群和廢黃河萬畝防護林的基礎上,挖掘古代海防、海運、海關、水利等遺址,建設主題遺址博物館、風俗民情展示館、歷史傳說和水域風光(廢黃河文化)、人文生態景觀。發揚光大淮海戲、風箏藝術(1992年江蘇省政府命名“風箏之鄉”),發展濃郁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長三角地區以古淮文化和古關文化為特色的重要旅遊景區。
加強橫向聯合區域合作,注重與周邊旅遊業發達地區及客源地進行信息交流與合作,發揮資源綜合利用的整體優勢。拓寬和共享旅遊市場,以達到響水旅遊業持續發展。
風景區宣傳策劃
運用現有的古雲梯關一期禹王寺、大雄寶殿、望海樓、護碑亭等旅遊資源,在做好相關配套設施建設的同時,展開風景區旅遊宣傳策劃。在沿海高速公路、204國道及景區路口設定古雲梯關風景區旅遊標識指示牌,連同灌河新八景、灌江口沿海自然旅遊資源、紅色旅遊資源、產業文化旅遊資源、農家樂等一起開闢地接一日游旅遊線路,在高速公路服務區、客運站、大酒店、公車、計程車和城市醒目位置宣傳以古雲梯關為核心的響水旅遊資源。加快古雲梯關風景區二期工程招商引資及建設進度,促進響水旅遊產業的快速發展。
同時認真挖掘和引導響水地方特色的旅遊產品,把小尖的柳編工藝品、泥人、淺水藕、花卉、無公害蔬菜,南河的長毛絨玩具、西瓜,老舍的紅鑲邊綠扁豆、東亞飛蝗、七彩山雞,黃圩的千張百頁、牛肉,響水鎮、大有鎮的草雞蛋、草雞、蟲子雞、中山河酒,七套的杜仲、銀杏、羊肉、雜糧,六套的菊花、甜葉菊、辣根、花生,陳家港的海產品、海鮮醬油、花炮、貝殼工藝品等提升檔次,注重產品包裝和宣傳,擴大生產規模,打造響水特色,走向旅遊大市場,豐富響水旅遊產業發展。
響水縣旅遊局
2010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