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劍(高鶚創作七絕)

古劍(高鶚創作七絕)

《古劍》是清代文學家高鶚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一首借物詠懷的詩。前兩句寫古劍的價值和作用,詩人以劍自喻,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後兩句寫古劍被閒置,在雷雨之夜發出虎嘯龍吟之聲,表現了詩人建功立業的渴望。全詩寫得雄渾有力,文字一氣呵成,有抑塞不平、一吐為快之情,於悲涼中見沉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古劍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高鶚
  • 作品出處:《月小山房遺稿》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古劍
一條秋水萬黃金1,千載誰明烈士心2
夜半虛堂雷雨人3,壁間驚起老龍吟4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秋水:以水形容寶劍,最早見於出自先秦、由東漢袁康和吳平輯錄的《越絕書》,其《外傳·記寶劍》記載楚王請風鬍子召歐冶子、干將鑄龍淵、泰阿、工布三寶劍,劍鑄成後,楚王問三劍特點,風鬍子作了介紹,其中對泰阿是這樣描述的“欲知泰阿,觀其釽,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後又常以秋水作形容。唐·白居易《李都尉古劍》:“湛然玉匣中,秋水澄不流。”這裡則直接用“秋水”代稱寶劍。萬黃金:萬兩黃金,言古劍珍貴,價值黃金萬兩。
2.烈士:古時泛指有志於創功立業者。曹操《步出夏門行》詩有“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句。即指欲建功立業或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向高遠的人,為作者自指,作者以劍自喻,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
3.虛堂:空闊的廳堂。
4.壁間:寶劍一般掛於牆上。老龍吟:指劍自身發出音響。古代有寶劍化為龍的典故,出《晉書·張華傳》,“子華為州從事,持劍行經延平津,劍忽於腰間躍出墮水,使人沒水取之,不見劍,但見兩龍各長數丈,蟠縈有文章,沒者懼而反。須臾光彩照水,波浪驚沸,於是失劍”。文中兩龍,即龍泉、泰阿兩劍的化身,帶有神話色彩。老龍,喻古劍。

白話譯文

這一柄古劍價值黃金萬兩,千百年來,誰明白像古劍一樣的烈士的情懷和壯志。
夜裡風雨大作,空闊的廳堂里電閃雷鳴,古劍仿佛受到感應,從沉睡中驚醒,發出聲聲龍吟。

創作背景

此詩為詩人借物詠懷之作,具體創作年份不詳。高鶚他熟諳經史,工八股文,卻屢試不第(中舉與中進士已是晚年之事),一度在學館授徒為業,長期處於懷才不遇之境況。故悲思鬱結,但又不失自強自信,便托物言志,於詠劍之際將自己的苦悶與壯心和盤托出。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作者借詠古劍來抒寫其自己個人的懷抱志向。詠古劍,詩中卻不出“古劍”二字,而是以“秋水”、“老龍”作代稱,富有詩情。
前兩句寫古劍的價值。起句詩人以萬兩黃金表明古劍的珍貴;但此劍並非徒然供人賞玩的擺設,而是為人建功立業的武器,故詩人又從古劍發揮作用的角度引出次句。在古代,文人學士常多失意,因而認為讀書求仕進,還不如馳騁疆場求取功名,刀槍劍戟等就成了不可缺少的武器。故詩中以“烈士心”說建功立業,實際上是在指明古劍的作用。“誰明”二字則又表明“烈士心”無人理解,透過一層指出了古劍不能為世所用。從這二句可以看出,詩人既是以劍自喻,表明心跡,同時又是以“烈士”隱然自寓,自述壯懷,古劍、烈士、詩人,三者已融為一體。
後兩句說古劍的遭遇,從被閒置不用的處境展開進一步的描寫。“虛堂”的“壁間”是掛劍的地方。當夜半雷鳴閃電、急風驟雨突然闖入廳堂時,不甘寂寞的古劍仿佛受到感應,從沉睡中驚醒,發出聲聲龍吟。以“龍吟”寫劍聲,是龍與劍的比喻的延伸,詩人以“龍吟”表示渴求戰鬥的豪情。詩中寫“龍吟”的不一般處,是連著雷雨進行描寫,將想像中出現的境界作為實有的情景,繪形繪色,寫得相當逼真,這就愈見出詩人躍躍欲試、急於建立功業的急迫心情。同時,即將投入戰鬥的有如“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的形象,又正好從對面表現了詩人在現實中懷才不遇、無所作為的深深的苦悶。
此詩的風格於悲涼中見沉雄。詩人以力能扛鼎之筆將個人的牢騷不平與千載烈士的苦悶相溝通,作為烈士的心聲傳出,使作品的思想內容不只關乎一人一事,而具有了廣泛的社會歷史的概括性;迎雷雨而龍吟的描寫,更將詩情推向一個新的境界,一個不願受命運擺布的奮發有為的形象呼之欲出。在遣詞造句上,首句“一條秋水”與“萬黃金”自對,以“一”呼出“萬”字,次句又接以“千”字,一起筆就以一種誇張的語勢先聲奪人,動人視聽;三、四句又以句意相承的散行文字聯翩而下,一氣呵成,與抑塞不平、一吐為快的抒情要求正相適應。

名家點評

蘇州大學教授王英志《清人絕句五十家掇英》:此詩托物言志。價值“萬黃金”之古劍被閒置於“壁間”,一有“雷雨入”,即有飛騰之想。這是詩人積極用世,“壯心不已”的寄託。高鶚嘗屢試不中,苦悶鬱憤,但其心未死,故借詠古劍而發泄牢騷。詩寫得雄勁有力,有“風雷憑吼怒,波浪走盤旋”(高鶚《探驪得珠》)之勢。

作者簡介

高鶚(1738~約1815年),字蘭墅,一字雲士,號紅樓外史。直隸北京(今北京市)人,原籍奉天鐵嶺(今遼寧省鐵嶺市)。漢軍旗人。累試不第,一度在學館授徒為業。約五十歲時始中舉人,後中進士,授內閣中書、翰林院侍讀。歷任江南道監察御史、刑科給事中。多才多藝,與程偉元一起續寫《紅樓夢》後四十回。有《月小山房遺稿》《蘭墅文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