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頜面部腫瘤

口腔頜面部的惡性腫瘤以癌為常見,肉瘤較少。癌腫中絕大多數為鱗狀細胞癌,其次為腺性上皮癌,還有基底細胞癌、未分化癌、淋巴上皮癌等。

基本介紹

  • 就診科室:頭頸外科
  • 常見發病部位:口腔頜面部
  • 常見病因:白斑、皸裂、色素斑、慢性潰瘍等病變
  • 常見症狀:潰瘍、硬結或小結節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鑑別診斷,治療,

病因

口腔癌大部分發生於暴露部位,且常有癌前病變過程,這對口腔癌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有利條件。所謂癌前病變是一種可能演變為癌的病理變化,如白斑、皸裂、色素斑、慢性潰瘍等。並非所有這些病變都會發展為癌,還要取決於其他因素,最後演變為癌的僅為少數。為了預防口腔癌的發生,應積極治療上述病變,並消除各種不良的慢性刺激因素,如戒菸、拔除殘根及殘冠和去除不良修復物等。對於可疑病變,應嚴密隨訪,必要時作活檢或切除。

臨床表現

口腔癌按其發生部位可分為齦癌、唇癌、頰癌、舌癌、口底癌、齶癌、上頜竇癌等。一般認為口腔前部的癌腫分化程度較高,口腔後部的癌腫分化程度較低。
口腔癌常表現為潰瘍型、浸潤型和乳頭型三種。初起時常為局部潰瘍、硬結或小結節。一般無明顯的自發性疼痛,隨著癌腫迅速生長並向周圍及深層組織浸潤,可出現疼痛。硬結擴大、腫物外突、表面潰瘍、或邊緣隆起呈菜花狀,基底硬,中心可有壞死,有惡臭。常伴有感染,表面易出血。不同部位的癌腫因破壞鄰近組織、器官而出現不同的症狀和功能障礙。如舌癌有明顯的疼痛和不同程度的舌運動受限、影響吞咽、說話等功能,惡性程度較高,發展快,早期即可有淋巴結轉移。齦癌常波及牙槽骨,易使牙齒鬆動或脫落,繼續擴展可侵犯頜骨,在上頜骨可侵入上頜竇,在下頜骨可累及下牙槽神經,引起疼痛或麻木。
口腔癌的轉移,主要是循淋巴引流至區域淋巴結,最常見的是頜下淋巴結和頸深淋巴結。少數可循血行轉移。晚期可有遠處轉移,常見的是肺,並可出現惡病質。

檢查

1.X線檢查
了解骨組織腫瘤及侵襲範圍。
如:牙源性囊腫、頜骨良惡性腫瘤等,常採用X線曲面平展片,上頜瓦氏位、下頜骨正側位、上頜咬合片等等。對惡性腫瘤常規作胸片檢查。通過腮腺造影可了解腮腺腫瘤的性質。
2.CT檢查
3.MRI檢查
適應於頸動脈體瘤、舌根腫瘤、涎腺腫瘤、淋巴結轉移的診斷。
4.超聲檢查
對軟組織腫瘤可以確定是實質性還是囊性,準確提示腫瘤大小。此外,根據周界清晰度和腫瘤內光點分布的均勻與否提供判斷腫瘤屬良性還是惡性。
5.放射性核素檢查(同位素檢查)

鑑別診斷

1.舌部血管瘤
是舌部常見的良性腫瘤,多見於兒童和青年。以海綿狀血管瘤最常見,海綿狀血管瘤可發生在舌的任何部位,腫瘤初起時呈結節狀隆起高出舌表面,舌面呈紫紅色,患側舌部海綿淋巴血管瘤,舌體明顯增大,觸之腫物柔軟、邊界不清,壓之腫物縮小,當壓力解除後,腫物又迅速恢復原狀,腫瘤逐漸侵犯周圍舌組織腫瘤增大時,影響舌的功能、說話不清楚、吞咽困難及呼吸困難,血管瘤進一步增大造成舌畸形。
2.海綿狀淋巴管瘤
主要由擴張屈曲的淋巴管組成。發生在皮膚、皮下組織及肌間結締組織間隙中。表皮顏色多無變化,有壓縮性,很柔軟,多房性囊腫彼此相通,結構如海綿。發病以頭頸最多,其次為下肢、臂、腋及軀幹,唇舌發病的可形成巨唇(舌)症。

治療

應根據癌腫的病變情況(組織來源、分化程度、生長部位、病變大小、淋巴結轉移等)和病人的全身狀況來決定治療方案。治療措施有手術切除、放射治療、化學藥物治療、免疫治療、冷凍外科、雷射及中草藥治療等。多數病例應採用綜合治療以取得較好的療效。手術切除的目的仍是口腔癌的重要治療手段。局部病灶應採用根治性切除,必要時尚需作頜下淋巴結清掃術或頸淋巴結清掃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