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系

口腔系全稱是口腔醫學系,英文是Stormotologry,其前身為齒科或牙科,英文名稱是Dentistry(牙科學)。早期的齒科,是單純意義的牙科範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口腔醫學系
  • 外文名:Stormotologry
概述,起步,發展,正名,發展,成長,教育模式,展望,

概述

主要是針對牙齒相關疾病的診斷、預防與治療問題,包括牙體牙髓病(口內),牙槽外科(拔牙),缺牙的修復(鑲牙),牙齒不齊的矯正(正畸)等。但是,現代的口腔醫學系,除了牙科範疇以外,還包含國外的頭頸外科部分內容(英文:The Surgery of Herd & Neck),國外屬於臨床醫學範疇,即針對口腔及頜面部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等全方位工作,包含內容更加廣范(參見 地狗齒科材料網)。

起步

中國口腔醫學系,最早起源於由加拿大牙科醫師林則(A. W. L indsay)於1917年在成都華西協合大學醫科中設立牙科系。二年後擴建為牙學院,這是中國最早創立的現代牙科教育的最高學府。在這個高等學府中培養或工作過的著名牙醫學、教授包括:王順清,肖卓炎,岳松齡,王翰章,邱尉六等老一輩齒科專家。

發展

1949年新中國建立,全國只有幾所醫學院校建立了牙醫學系或牙醫學專科學校。當時全國有牙科醫師約500人,平均每100萬人只有一個牙科醫師,而當時美國牙醫師人口比為1∶20 000,日本為1∶36 000,可見近代中國的口腔醫學和經濟發達的美國、日本比較起步時期差距還是比較大的。

正名

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大學醫學院牙醫學系主任毛燮均教授等著名口腔專家根據中國國情,提出:“革新牙醫教育是發展牙科為口腔醫學專業”。當時中央人民政府統一了口腔醫學名詞,由此從口腔醫學的教育機構、醫療機構以及醫師的正式名稱全部更正:牙醫學更名為口腔醫學,牙醫學系更名為口腔醫學系,牙醫科醫院更名為口腔醫院,牙科門診部更名為口腔科門診部,牙科診所更名為口腔診所,綜合醫院的牙科更名為口腔科,牙醫師更名為口腔醫師。在此應該強調的是,口腔醫學和牙醫學,前者內涵比較大,前者除了包含牙科,還包含頭頸外科,二後者是指單純的牙科,這是兩者的區別!

發展

1952年全國高校進行院系調整,在醫藥院校設立四個一級專業即醫療系、口腔系、公共衛生系和藥學系。因此口腔醫學系在高等醫藥院校的專業中是和醫療系專業相平行的一級專業,是新中國醫藥門類中四個最早的一級專業之一,年制也逐漸調整和醫療專業同長。並且在全國高考統一招生中,口腔醫學系和醫療系一樣可以獨立招生。到文革後期,中國齒科學大學本科教育只有不足十所院校,其中包括:北京醫科大學口腔系,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口腔系,湖北醫科大學口腔,第四軍醫大學口腔系,白求恩醫科大學口腔,佳木斯醫學院口腔系等。

成長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齒科教育培養大量的口腔醫師,為新中國口腔醫學事業奠定了基礎。尤其是近十幾年的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發展逐漸形成的。3年制的大學專科教育主要培養相關高等口腔醫學人才即高等職業技術人才,如口腔臨床治療師、口腔護師、口腔修復工藝技師; 5年制培養實用型口腔醫師;長學制培養科研型口腔醫師;大學本科畢業後研究生教育培養口腔醫學研究人才;大學本科畢業後專科醫師培訓,培養專科口腔醫師,如口腔頜面外科醫師、牙體牙髓病科醫師、牙周病科醫師、口腔修復科醫師、口腔正畸科醫師等;繼續口腔醫學教育屬於終身教育,每一位獲得中級職稱後必須每年接受繼續口腔醫學教育獲得相應學分,才能執業。

教育模式

在新中國成立後,將牙醫學更名為口腔醫學,和命名爭議相併列的一個重要相關問題為口腔醫學教育是否需要大醫科教育,即口腔醫師是否需要大醫科培訓。在牙醫學發展史上,其業務主要是拔牙、補牙和鑲牙,都是技術性的、操作性的,並集中在牙體上,故認為牙科醫師的教育沒有必要有大醫學培訓的背景。因此新中國成立之初不僅口腔界的專家認為沒有必要,在醫學院處在領導地位的醫學專家也認為口腔醫學生沒有必要接受內科、外科等大醫科培訓。經過當時口腔醫學界主流專家的努力和力爭才有了正確的決定,即口腔醫師培養是在醫學教育基礎之上,其後期進入口腔醫學專業的專科培訓,口腔醫學生和醫學生一樣應該學習醫學基礎課和臨床醫學課。

展望

中國口腔醫學發展道路,將出現3個層次培養人才,更加強調實用性:1) 3年制的高等職業專科教育,培養口腔臨床治療師,口腔修復工藝技師等; 2) 5年制本科教育培養實用型的口腔醫師,面向基層,面向社區的全科口腔醫生; 3) 8年制具有博士學位的研究型口腔醫師等教育模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