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民間表演技藝)

口技(民間表演技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口技是優秀的民間表演技藝,是雜技的一種。起源上古時期,人們用於狩獵,模仿動物的聲音,來騙取獵物獲得食物。據歷史文字記載,戰國時期《孟嘗君夜闖函谷關》的故事中,“雞鳴狗盜”是最早將口技運用到了軍事。到了宋代口技以成為相當成熟的表演藝術,俗稱“隔壁戲”。從宋代到民國時期在杭州盛為流行,表演者用口、齒、唇、舌、喉、鼻等發聲器官模仿大自然各種聲音,如飛禽猛獸,風雨雷電等等。能使聽的人達到身臨其境。這種技藝,清代屬“百戲”之一種。

2011年5月23日,口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口技
  • 批准時間:2011年5月23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性質:民間的表演技藝,是雜技的一種
  • 過程:用口齒唇舌喉等器官發聲模仿聲音
  • 俗稱隔壁戲
  • 記載:《孟嘗君夜闖函谷關》
  • 申報地區:北京市西城區
  • 遺產編號:Ⅵ-70
溯源,口技的發展及代表人物,唐宋時期,明清時期,民國時期,近現代,口技古詩詞,口技故事,(一)公冶長懂鳥語,(二)公冶長罷宴,全城犬吠傳佳話,二犬爭鬥轟動全場,中學“口技”課文復原,

溯源

口技起源甚早。可以一直追溯至上古時代,人們為了狩獵,經常必須要模仿鳥獸的叫聲來欺騙並引誘它們,或以恐嚇的吼叫聲驅趕圍獵野獸,以利捕之。至於那時的“尋聲問路”,就是用不同的吼叫聲在山澗森林裡尋找、區分同伴,它也是人類最早的語言,但那時的“尋聲問路”只是口技的前身,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口技。
史書記載在公元前298年的戰國時期就有《孟嘗君夜闖函谷關》的口技故事。戰國孟嘗君的門客學雞鳴使孟嘗君脫險出函谷關的故事是關於口技的最早歷史記錄,可以說口技起源於戰國,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但那時的口技還未用於演出。齊國孟嘗君田文因才能享譽六國,遭嫉妒,秦昭襄王準備殺害他。他讓門客學狗叫,盜得狐面裘,賄賂寵妃,取得“通行證”;又讓門客學雞叫,使守關官吏打開城門,因而逃脫。
口技

口技的發展及代表人物

口技作為表演藝術不晚於宋代。宋人《雜記》中說在京城的遊藝場裡,有“學鄉談”和“百鳥鳴”,可能都是口技。宋元戲劇中的“犬吠”、“雞叫”之類的舞台效果,大多是表演口技的人在後台完成的。

唐宋時期

唐朝時期就有了專門培養口技人才的社會組織叫“學像聲社”。在《東京夢華錄》和《武林舊事》中都有“學像聲社”的描述。
宋朝是口技藝術的興盛時期,而《東京夢華錄》一書最完整、全面地反映了北宋時期都城東京的社會生活。書中記載:宋代瓦肆中口技表演藝術已相當精湛了。1131 年,宋朝興起口技隔壁戲,以八尺屏障為隱身,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人坐屏障中,以說、學、逗、唱和模仿動物聲音為主,表演形式:只聽其聲,不見其人。宋徽宗年間杭州有民間口技藝人“劉百禽”,他能學很多鳥叫和禽獸叫,學得以假亂真,因此人們稱他為“劉百禽”。南宋孝宗年間(1163—1189 年)的杭州就已經有了口技演出團體,口技以一種藝術表演形式開始在社會上流傳。

明清時期

明朝時期,虞初續志·郭貓兒,他主要表演的口技是隔壁戲《殺豬》、《豬爭食》。
明末清初年間,著名口技藝人“畫眉楊”善學畫眉鳥叫,能與樹間鳥兒對答。他表演的《二鳥爭食》將兩隻畫眉鳥人物化,編成故事表演,其技藝高超,驚現京城,傳承至今。
清代,口技從單純模擬某一種聲音,發展到能同時用各種聲音,串組成一個故事,被列為“百戲”之一,即“口戲”,俗稱“隔壁戲”。它表演“軍旅狩獵”、“群豬爭食”,無不惟妙惟肖

民國時期

百鳥張,原名張崑山,1903年——不詳,北京人。北京天橋“八大怪”之一,他善學《百鳥爭鳴》,因此被稱為“百鳥張”。在《清補類詠》中就有記載他所表演口技的詩詞。
尹士林,藝名“開口笑”,他繼承傳統,大膽改革,將口技“隔壁戲”的表演形式進行改革,使口技藝人從八尺屏障幕後走向舞台;他讓口技配合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成為聲情並茂的口技表演藝術,賦予口技新的生命。他表演的《推小車》《紡棉花》《鳥鳴》成為一絕,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近現代

孫泰,本名周志良,著名口技表演大師,生於 1907 年,1924 年拜尹士 林為師學習口技,1951 年參加上海人民雜技團,1956 年榮獲“華沙 國際雜技比賽金獎”,2003 年辭世。
周志成,著名口技表演大師、教育家,生於 1904 年。孫泰三哥,1930 年與其弟孫泰一起學習口技,後拜尹士林為師。1939 年與其弟孫泰去東南亞、澳大利亞演出,1951 年參加上海人民雜技團。他桃李滿天下,1979 年辭世。
牛玉亮,著名口技表演藝術家。1956 年拜口技大師周志成為師學習口技,並深得師叔孫泰的培養,繼承傳統,不斷發展,形成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在口技運氣發聲方法上有獨特見解和創新,口技“循環運氣法”和“循環發聲法”是口技發展史上的突破。主持將口技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成為這一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牛玉明,著名口技表演藝術家,1960年跟從哥哥牛玉亮學習表演口技,1984 年拜大師孫泰為師學習口技。他的表演幽默、內涵,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
方浩然,牛玉亮之徒。多年來對口技擺著學習與實踐的態度,探索研究中堅持繼承傳統,嚴謹創作出新。結合現代科技,系統的總結口技教學理論,編輯口技教程。首次將中學語文課本中的《口技》一文復原表演。國內為國家領導人及來訪的30多個國家大使表演,國際上多次赴東南亞、歐洲等地表演口技,受到各界的高度評價與讚譽。

口技古詩詞

唐代汪遵的《雞鳴曲》,就是寫的孟嘗君夜闖函谷關的口技故事。
金距花冠傍舍棲,清晨相叫一聲齊。
開關自有馮生計,不必天明待汝啼
《百戲竹枝詞》是清人李振聲記述清代北京及河北地區百戲表演情況的竹枝詞專集。清人李振聲在《百戲竹枝詞》口技條中寫道:
圍設青綾好隱身,象聲一一妙於真。
誰知眾口空嘈雜,絕技曾無第二人。
清史《增補類詠》中關於“百鳥張”一詩中寫道:
學來禽語韻低昂,都下傳呼百鳥張。
最是柳蔭酣醉後,一聲婉轉聽鶯簧。

口技故事

(一)公冶長懂鳥語

孔子的七十二賢當中,有個懂鳥語的人,他是個打柴郎,複姓公冶,名長。公冶長家裡只剩下母子二人,家境十分貧寒。但是他從小就很聰明機靈,經常跟隨母親到山上砍柴。有一天,母親病重不能上山砍柴,家中也無米下鍋,小小年紀的公冶長心裡很難過,於是他背著母親,悄悄地拿起砍刀和繩子獨自跑上山去了。
公冶長獨自一人來到山上,很孤單害怕,不由得大哭起來。隨著哭聲越來越大,驚動了山上的小鳥,小鳥都從遠處飛了過來,落到公冶長的身邊好奇地盯著他。公冶長看著這些鳥兒,很好奇,不知它們是從哪裡來的。這時有一隻羽毛烏黑的鳥在說:“你哭啥?你哭啥?”小公冶長更加納悶,心想:鳥怎么還會說話呢?因此就回應說:“你是什麼鳥,怎么也會說人話?”那鳥兒喊道:“我叫八哥,生來就會說話。”公冶長心想:既然鳥能學人話,那么人也能學鳥說話了。這時八哥又問他:“你叫什麼名字,為啥在這裡哭啼?”小公冶長就把自己的名字和母親生病以及自己獨自到山上打柴害怕的事情告訴了八哥。八哥和其他鳥聽了後,都很可憐公冶長,然後齊聲說道:“我們一起給你做伴,幫你撿柴。”小公冶長聽了後非常高興,心裡沒有了恐懼,就和這些鳥兒一起拾柴。
他一邊拾柴,這群鳥兒也叨著柴往他身邊堆,不一會兒,就堆成一座小山。公冶長就用繩子捆好柴火要回家,這時,八哥不知從哪裡叼來一串花生送給小公冶長,讓他帶回家給母親治病。小公冶長非常感激,他背著柴,提著花生,戀戀不捨地離開了這群鳥兒。他回到家天也快黑了,母親擔心地問他去了哪裡,他就把自己上山發生的這些事情講給母親聽,善良的母親不由得一陣心痛,將他緊緊地抱在懷裡,淚珠不斷地落在小公冶長的身上。從此以後,小公冶長每天都到山上打柴,經常和這群鳥兒玩,常常學著鳥叫聲,時間長了,小公冶長不知不覺竟學會了鳥語,聽懂了鳥音。
幾年後,小公冶長長大成人,他依舊每天上山砍柴,和這些鳥兒一塊玩耍、學習鳥語。一天,他突然聽到烏鴉說:“公冶長,公冶長,南山頂上有隻獐,你吃肉來我吃腸。”公冶長聽後就跑到了南山,果然看到有隻死獐。他把死獐拖回家裡剝了,把獐肉煮熟吃了,但是他忘記了烏鴉說的話,就把獐腸子埋了。烏鴉非常生氣,認為公冶長不夠朋友,就想報復他。時隔不久,這天公冶長正在山上打柴,突然烏鴉又說:“公冶長、公冶長,北山有隻死綿羊,你吃肉我吃腸。”公冶長聽到後,又往北山跑去。在很遠的地方,他發現一堆人圍著看什麼,他以為是一隻死綿羊,但又恐被別人拖去,就大喊:
“你們別動,是我打死的,是我打死的!”當他走近一看,躺在那裡的不是死綿羊,而是一個死人(當時他還提了把刀)。圍觀的人們
把他捆了起來,送到縣衙。到了縣衙大堂,縣官問他為什麼要打死人。公冶長申辯說:“這個人不是我打死的,我也不知道是誰打死的。”於是他將事情的經過從頭至尾向縣官講了一遍,縣官聽了,心裡暗暗想道:“人怎么能會鳥語?”他怕公冶長撒謊,就叫差役背著公冶長,逮了一隻小燕子裝在一個籠子裡,提到大堂上。這時飛來一隻老燕子,在外面亂叫。縣官就問公冶長:“外邊燕子說什麼?”公冶長說:“稟告大人,外邊的燕子在說:‘我一沒有得罪你,二沒礙著你,為什麼把我的孩子關在籠子裡?’”這時,縣官才真正相信公冶長懂得鳥語,確定他沒有殺人,就把他放了。

(二)公冶長罷宴

有一天,公冶長應邀赴朋友婚宴,在喜慶高潮時飛來兩隻喜鵲嘰嘰喳喳地叫了一番。主人高興地說:“今日一對喜鵲前來賀喜,真是喜上加喜。”他把這對喜鵲當作上賓來款待。這時又飛來一對烏鴉,雙雙點頭,拍打著翅膀,呱呱地叫著。主人出來憤怒地說:“真是喪氣,這是不祥之兆。”於是他用石頭將這對烏鴉打跑了。公冶長卻拍桌而起,說道:“你們太不講道理了,你們知道嗎?先來的一對喜鵲說得是‘你們結婚打架!打架分家’,是來拆散你們婚姻的,你們卻把它們當作上賓款待,而那對烏鴉是來祝福你們夫妻恩愛、白頭偕老的,你們卻用石頭將它們打跑,你們真不識好歹。”憤怒之下,拂袖而去。

全城犬吠傳佳話

1958 年,口技大師周志成隨中國雜技藝術團在法國巴黎一個小鎮演出口技,當他模仿狗叫時,逗起小鎮的狗全部叫了起來。這件有趣的新聞被當地傳為笑談。

二犬爭鬥轟動全場

1982 年春節前,牛玉亮與弟牛玉明應邀為祝賀高棉西哈努克親王生日表演口技。牛玉亮說:“今年是中國農曆狗年,為各位模仿幾種狗的不同叫聲。”當他倆模仿到兩隻狗打架時,西哈努克親王的夫人莫尼克公主抱來的小白狗和他姑母抱來的小白狗,聽了口技表演“兩隻狗打架”的聲音時,也緊跟著互相打起架來,打得很兇。這時,全場轟動了,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西哈努克親王也站起來鼓掌,全場觀眾都站起來熱烈鼓掌。演出結束後,西哈努克親王走向前握著他們哥倆的手親切地說:“太精彩了!謝謝!”同時作陪的國家主席李先念也拉著他們哥倆的手說:“祝賀你們演出成功!”

中學“口技”課文復原

中學課文《口技》首次復原表演——表演者:口技演員方浩然
許多人了解“口技”,都是從《口技》這篇國中語文課文開始的。文章中描寫火起時的嘈雜之聲,逼真到令人“兩股戰戰,幾欲先走”,竟全然出自口技師的表演,令人嘖嘖稱奇。但在讚嘆之餘不免遺憾,因為這個節目已經消失百年,人們只能通過文字“意會”。
恢復《口技》場景的,是年輕的“90後”口技師方浩然。他告訴記者,自從國小二年級看過一次電視裡的口技表演,就深深迷上了口技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為了學習口技,他到北京來上大學後,四處拜訪高人。2009年,他終於拜到口技項目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牛玉亮門下。
為了完整還原文章中描寫的每個場景,方浩然付出了許多心血。不同的材質,表現的逼真程度也有所不同。比如文中“火起”,提到“潑水聲”,這在表演中需要用木質算盤作為道具。為了完美體現潑水聲響,方浩然花了一年多時間,從親戚家、地攤上、網上淘來了許多幾十年的老算盤,一一仔細比較音質。原樣恢復《口技》里的情形,是他和師傅多年來的一個願望。下一步他準備將口技的表演拍攝成一部錄像片,這樣所有的孩子學到《口技》這篇課文時,就可以親眼目睹口技這門古老民間藝術的神奇之處了。
方浩然是西城區註冊的“非遺師”,一年來,自己每周都要在三十五中和紅蓮國小給孩子們上1.5個小時的口技課程,不但教授技法,還給他們講述口技的歷史和文化傳承。在教孩子們過程中,他不但堅定了自己恢復《口技》的信心,而且還從學生中培養出了幾個悟性高、品質佳的好苗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