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唇顫動

病證名。指口唇顫動而不能自制的症象。

中文名稱口唇顫動
英文名稱tremor of lips
定  義上、下唇不由自主地震顫、抖動的表現,以下唇較常見。
套用學科中醫藥學(一級學科),診斷學(二級學科),診法(三級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口唇顫動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概念:指口唇顫動而不能自制的症象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口唇顫動是指口唇顫動而不能自制的症象。又稱“唇瞤”、“唇風”,俗稱“驢嘴風”。以下唇顫動較常見。多因胃火挾風,或脾虛血燥所致。好發於秋冬季節。

中醫套用

一、病因病機
1、胃火挾風
外感風寒或風熱失解,入里化熱,熱傳陽明;或素嗜辛辣厚味,胃腑蘊熱;足陽明胃經環唇,胃經實火循經上行,與外風相合,風火相煽,發為唇顫動。
2、脾虛血燥
感受秋季燥邪,或誤服苦寒、溫燥之品,耗傷陰血化燥所致。
二、分型論治
1、胃火挾風
臨床表現:初起嘴唇發癢,皮膚發紅,局部有灼熱感,繼則出現嘴唇顫動,大便秘結,舌苔黃燥,脈弦滑。
治法:疏風清熱,表里雙解。
方藥:雙解通聖散。兼大便秘結者,用調味承氣湯。雙解通聖散:防風、荊芥、當歸、白芍、連翹、川芎、白朮、薄荷、麻黃、山梔、黃芩、桔梗、石膏、甘草、滑石。調味承氣湯:大黃、芒硝、甘草。
2、脾虛血燥
臨床表現:初起下唇發癢,色紅作腫,繼而口唇乾裂,痛如火燒,又似無皮之狀,唇顫,大便乾燥,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疏風養血。
方藥:內服四物消風飲,外搽黃連膏、紫歸油。四物消風飲:生地、當歸、赤芍、川芎、荊芥、薄荷、蟬衣、柴胡、黃芩、甘草。
三、針灸對症治療
主穴:人中、地倉、承漿。
配穴:胃火夾風加內庭、風池;脾虛血燥加脾俞、足三里、血海。
操作:諸穴均按常規操作。地倉向頰車方向透刺,內庭針用瀉法,風池向鼻尖刺入0.8-1.2寸,或向風府方向平刺,需嚴格掌握進針方向及深度,風池針用平補平瀉;脾俞、足三里、血海補法,血海針用平補平瀉。背部穴位不宜深刺,以免傷及內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