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熙公祠為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是清代旅居馬來西亞柔佛州的華僑陳旭年營建的大型民居群落“資政第”的中心。祠不大,位於廣東潮州市潮安縣彩塘鎮金砂管理區斜角頭,始建於1870年(清同治九年),竣工於1884年(清光緒九年),整個工程歷時十四年,耗資二十六萬銀元。該祠以其高超石雕藝術馳名,其鑲嵌於門樓石壁之上的四幅石雕士農工商、漁樵耕讀、花鳥蟲魚堪稱石雕一絕,圖中人物神態各異,或拋網捕魚,或牧牛而歸,栩栩如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叢熙公祠
- 位置:廣東潮州市潮安縣彩塘鎮
- 竣工時間:1884年
- 耗資:二十六萬銀元
基本介紹,建造始末,建造背景,建造過程,各部結構,創新意義,
基本介紹
整座建築為潮汕特色的“駟馬拖車”建築樣式,配有南北龍虎門,石門匾鐫刻“資政第”。
正中座為叢熙公祠,坐西向東,中間為天井,兩邊迴廊,後有拜亭,祠分前、後二進,深42.25米,寬31.22米,門廳為石結構,后座為歇山頂木石結構建築。
叢熙公祠的雕刻以門樓左右兩塊石雕方肚最有名,在被稱為“漁耕樵讀”和“士農工商”的兩塊80×120厘米的石屏內,採用透雕和浮雕的形式,分別刻著26和24個古樸生動人物,其布局採取S形構圖,利用山水樹木做為構成元素,通過巧妙的穿插和經營,將他們處理得疏密有致,井井有條而又各具神采,由於直接取自民間生活場景,原湯原汁地反映當時潮汕人各個階層的生活習俗,因而具有很高的藝術和文物價值。
建造始末
建造背景
陳旭年年少時在家鄉曾參加反清復明的天地會洪門派,事敗後出逃,隻身來到了正在開發的馬來西亞柔佛州。
柔佛州開發前原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十九世紀前中期才招募各國人士去開闢草菜荒野,以種植胡椒甘蔗,謂之“開港”,並設立港主制,由港主統領一切。
由於柔佛州開發的條件優惠,開始時各國人士趨之若鶩,可是這些原始森林古木參天,猛獸出沒,毒煙瘴霧籠罩,沒有披荊斬棘、捨生冒死的精神是無法成功的。據說有一個特別險惡的地方,連續去了幾批人馬,都無功而返,有的還成了山大王老虎的午餐。
於是再無人敢應召。陳旭年得知後,就主動要求試一試。
他先按家鄉的習俗,備上豬頭及三牲水酒,請人寫了一篇祭文,在山口祭拜一番後,再依照一千多年前韓愈在潮州祭鱷魚的形式,念起了祭文,燃起了鞭炮,禮畢後才帶領工人進山。
說來也怪,當年韓文公在潮州用過的這一招如今在柔佛用起來同樣靈驗,山魈鬼神和毒蟲猛獸居然躲得無蹤無影,遂“開港”成功。陳旭年由是名聲大振。
此後,陳旭年又如法炮製,開闢很多新港,成為當地最大的港主。
以致連馬來蘇丹王子都成了他的拜把兄弟,並與王子的表妹結婚,成了“番附馬”。
藉助這一層特殊的關係,陳旭年取得皇家特許的鴉片和酒類經營權,逐漸成為馬來和新加坡巨富。
王子即位後,他被封為柔佛州華僑僑長,該州首府至今還有用他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陳旭年發家後,遂於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回到家鄉潮州彩塘金砂鄉興建叢熙公祠。
建造過程
儘管陳旭年也是見過世面的南洋富商,但與“陳慈黌故居”不同,他似乎對當時流行的中西結合式樣熟視無睹,而竭盡全力把傳統工藝推向極致。
今天人們見到的叢熙公祠幾乎看不到一塊外國瓷磚,完全是本地土生土長的“府第式”民居建築,而其精華則集中在傳統裝飾工藝尤其是石雕上。
工程前後花了十四年工夫,共耗資二十六多萬銀元,其中有十年時間花在木石雕刻的精雕細刻上。
為了使石匠安心工作,陳旭年特意在石匠家鄉潮州茶陽建屋相贈,且平日好煙好酒敬若上賓,在工匠吃好睡足,精神飽滿時候才讓動手幹活,稍一疲倦,即令歇息磨刀。
大概每天只乾一二個時辰,而磨刀的時間卻要二三個時辰,怪不得陳旭年後代講,那些精美絕倫的石雕幾乎不是“鑿”出來,而是用刀“剔”出來的。
後來,陳氏子孫認為石刻索雕效果不夠富麗堂皇,遂請人將這些石雕全部彩繪。
過了不久,一個慕名而至的僑胞,因看不到被覆蓋的質地而不信是石刻的,遂拿硬物一按,竟將石牛索攔腰截斷,牛索是用別的材料補加上去的。
各部結構
潮汕傳統建築的門廳多用石結構,因為潮汕地處沿海,海風的酸性、鹼性嚴重腐蝕著木結構,且常常有颱風的侵襲,石結構具有防潮、防風、防腐蝕等作用。
叢熙公祠門廳為石結構建築,運用潮汕傳統的建築形式,蓮花覆盆式石柱礎,石柱身不作雕刻,石樑枋、石瓜柱、石穿枋、石斗拱、石柁墩、石雀替等,一層層石構架雕刻精緻,把每個石構件都當成一件藝術品來雕刻,使門廳變成了一個價值連城的藝術寶庫。
石大梁不作任何雕刻,隨梁枋和月梁形的石穿枋,上面刻有山水樹木、樓台亭榭、才子佳人、花鳥蟲魚等,運用潮汕特色的鏤通雕的方法雕刻,便於兩面觀賞,從構圖到人物造型都恰到好處、雕琢精美。
門上檻只雕刻門簪,其它地方精細打磨,表現石質的單純和高貴,與門簪上面的精細刻雕的“苦瓜”形成鮮明的對比。
“苦瓜”象徵“苦盡甘來”,它實際上是門頂榻板的一塊墊石,與門簪組合裝飾,擴大門簪的裝飾範圍。苦瓜的雕刻刀法十分精良,構圖疏密相間,結構嚴謹,刀法、紋理之虛實十分講究。
圖案的精細,更要求走刀的虛實掌握更準確,中央部分中鋒用刀,刀口垂直,以推刀、提鑿、順刀、逆刀來鏤雕。
輪廓線的起伏變化,做到繁而不亂,精中有簡,剔透利落,突出重點。特別是在草蟲的雕刻上,要求極精,草蟲的須細長,給雕刻增加了很大難度,行刀不能有一點錯亂,要匠心獨運,意在刀先,才能達到完美的效果。
造型的準確,形象的生動,這需要有高度的熟練性和操刀雕刻的技巧。苦瓜造型圓潤、瓜藤曲折宛轉、草蟲形象獨特,雕刻中以形的轉折來進行刀法的變換。
這件石雕只有20-30厘米,能容納的內容之多卻令人驚嘆,苦瓜、瓜藤、瓜葉和草蟲的質感和運勢,被十分自如地表現出來。色彩以石綠為主色,配以赭石、三青、黑色為輔色,以重彩繪染,顯得沉著而有生氣。
石雕藝人在雕刻的同時,十分注意色彩的搭配、對比與照應。苦瓜與草蟲色彩形成對比,其中一隻草蟲的翅膀為石綠,與苦瓜顏色形成呼應,在總體上和諧統一,於華麗中透著典雅,形成色彩與石雕技藝的融合,實為建築石雕小品之佳作。
石柁墩騎在梁枋上,雕刻有螃蟹或魚蝦形象,鱗片清晰可見、栩栩如生。蝦須雕刻精美,刀刻成線,由數道合而為一,剛中有柔,表現得十分有力度,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石斗拱雕飾多雕卷草龍圖案,龍紋靈巧,斗拱重疊成脊柱,造型奇特。有情趣的是柱、梁交接處的雀替,雕刻成鰲魚、山羊等祥瑞動物。鰲魚是一種神化、綜合性的神獸,龍頭、魚身,並且帶有四個腳,作為吉祥物之用,常立正屋脊的鴟吻,而在這裡卻捲縮在柱樑之間,用鏤通雕的方法,把鰲魚、卷浪的動勢雕出,表現海出蛟龍,爭作上游的場面。羊為家畜的代表,象徵五穀豐登,同樣是雀替構件,但它在構圖和雕刻方法上卻與鰲魚完全不同,刀法圓潤厚實。
叢熙公祠的建築石雕中以門廳石門肚上兩塊80厘米X120厘米的“魚耕樵讀”和“士農工商”石雕屏最為出名。據說當年陳旭年請了兩班石雕藝人進行比賽,雕刻這兩塊石門肚屏雕,兩班師傅日夜精雕細鑿,你追我趕爭一高低。“士農工商”石雕里有“牧童放牛”的場面,一個戴著葵笠的牧童伏在牛背上,手裡繫著兩股繩索,細如牙籤,繩子的紋理質感十分精細。由於石材性脆,不易精雕,不像木材一樣具有韌性,牧童手中的牽牛繩如果太細,最後在刻細緻的牛繩紋路時,就會有可能不小心刻斷,前功盡棄,又得從頭開始。經過多位師傅研究,改用泡水細磨輕刮的方法,才把牛繩雕刻成功。潮汕民間傳說的“一條牛索(繩)激死(氣死)三個師傅”的故事就是出自這裡。
叢熙公祠的二進天井闊大開朗,最引人注目的是精美的拜亭,滿目望去,拜亭梁架上裝飾木雕、石雕,獅子、飛鳥、魚蝦、螃蟹密布梁架上,顯示出宅主的富貴和對吉祥的祈盼。門廳垂花柱的石雕花籃,可謂是潮汕石垂花柱的代表作,懸吊在梁枋上,精雕細刻,花籃里裝滿各式花朵,玲瓏剔透、賞心悅目。
叢熙公祠的石雕牛腿式樣千奇百怪,在門廳的牛腿外形上基本保持上大下小的梯形,但隨著牛腿雕飾內容不同,雕刻方法也不相同。植物、花鳥、蟲魚,還有龍、羊、獅子等蹲立於檐下,用平雕、圓雕及鏤通雕的方法(牛腿隨著柱樑均勻分布,其造型和表現手法各異),與立柱、梁枋及斗拱組成華麗的建築石雕裝飾。植物紋石雕牛腿與動物紋石雕牛腿都賦予了某種意義的思想內容 ;如蓮,俗稱荷花,生於淤泥而不為泥染,居於水中而不為水沒,象徵“出污泥而不染”的人格 ;蓮子為多子果實,象徵多子多福;根為藕,象徵情感上的“藕斷絲連”。動物如麒麟,它是一種想像中的神獸,《索隱》中記載 :”雄曰麒,雌曰麟,其狀麋身,牛尾,狼蹄,一角。“叢熙公祠石雕牛腿的麒麟分不清雌雄,除頭上見一角外,身子、腳爪都接近龍形,通身鱗片,只不過是一隻獨特的四足獸。麒麟在中國傳統方位上居正中地位,與黃色相配。東方為龍形,與青色相配,俗稱“青龍”;西方為虎形,與白色相配,俗稱“白虎 ”;南方為鳥形,與赤色相配,俗稱“朱雀”;北方為龜形,與黑色相配,俗稱“玄武“。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成了方位的標記與象徵。 建築石雕的牛腿也運用方位及祥瑞動物的配置,增強內容的意義。
叢熙公祠門廳前,運用圓雕的手法雕刻了雄雌一對石獅,雌獅撫子,通體靈性,親切可愛,又有一種強烈的威嚴感 ;雄獅外形新穎,身上獅毛別具一格,引人注目,顯示出勃勃生氣。獅子是山林之王,以一身威猛的陽剛正氣,震懾著邪惡,民間將其看成一種精神和深深地張揚於天地間的巨大力量。
創新意義
叢熙公祠門廳的石結構,極力模仿巨大原木建築結構的厚實感,在立柱與梁枋的節點處以各式花紋雕刻裝飾,並賦予其主題,這些是與潮汕木構建築完全相同的,清晰地反映了根深蒂固的潮汕木構風格對其所產生的影響。建築的永恆性和石材的耐久性,使宅主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克服許多技術上的困難,用建築石雕來模仿建築木雕,甚至技藝上、精細的程度上超過木雕趣味,最終追求建築石雕的耐久性和建築的藝術性。顯然,建築結構上的裝飾,與建築藝術有密切的關係,這些裝飾的增多,能夠影響建築的藝術給人的感受。因此,在建築石雕中使用各式圖像來雕刻裝飾,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這些建築石雕構件的雕飾被融入到某種意義之中,體現了人在精神上的追求。建築石雕所形成的藝術情調,與宅主文化追求相一致,是宅主與石雕藝人思想的產物。
叢熙公祠建築石雕的精細程度超過了潮州木雕,在許多方面為潮州木雕所不能達到的,是建築石雕在當時新的突破,尤其是用泡水細磨輕刮的方法,更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精工細雕,為潮汕建築石雕的代表。其大膽創新的雕刻方法和對建築石雕的探索足以反映潮汕這片海邊地區人們的自覺,潮汕石雕藝人非凡的創造力,傑出的設計方法和獨特雕刻的樣式,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產生共鳴。叢熙公祠的建築石雕的創新,是今天建築裝飾的重新認識和新的嘗試,為建築藝術積累了一大筆寶貴的經驗和財富,為現代建築裝飾的品位與審美提供了借鑑。建築石雕藝人、宅主和建築的欣賞者,通過建築石雕而產生了共鳴,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構成建築石雕的“生命氣息”,這對人們探索現代建築裝飾,仍具有借鑑和啟示作用。
潮州叢熙公祠
據資料介紹,叢熙公祠,為旅居馬來西亞柔佛洲僑領陳旭年所建潮安彩塘鎮叢熙公祠,興工於清同治九年(1870),告竣於光緒九年(1884),耗資26萬元,歷14年功夫始建成,集中了石雕藝術之精華。公銅門樓設有一對大抱鼓石、一對石獅子,屋架為石質斗拱,梁枋兩端為鏤空石雕,以花卉蟲鳥。人物走獸為題材。兩條噴水柱磨製得光滑如鏡。檐前垂花柱別出心裁地刻倒掛花籃,層次複雜,剔透玲瓏。四幅貼壁石刻,分別以漁、耕、樵、讀,花鳥蟲魚為題材,一幅之中,有土農工商25個人物,出沒于山村曲徑,穿插於亭台樓閣,神態各異,散聚有致,富有生活氣息。其中匠心獨運地採取了鏤空手法刻成石網繩、石牛索,極盡工巧。
走近叢熙公祠,幾乎所有的參觀者都被其建築藝術所驚嘆,琳琅滿目的建築裝飾,使整座建築物顯得更加富麗堂皇,首進門樓前理分置精緻石獅一對,門樓屋架為雙面鏤空石雕。而最令人嘆為觀止的還是鑲嵌於門樓石壁上的四幅石雕.這四幅石雕分別以土農工商,漁樵耕讀,花鳥蟲魚為題材,每幅石刻無 不惟妙惟肖,盡態極妍,其藝術造詣之高,堪稱一絕。
祠內的潮州木雕也精美絕侖,首進的屋架,后座的抱廈和中槽屋架所有的梁枋、柱間諸穿、插構件都飾以玲戲剔透的潮州金漆木雕,顯示出金碧輝煌的藝術。叢熙公祠精美絕倫的雕刻藝術令我們嘆為觀止,而在金沙鄉的觀看富有過去時代烙印的古建築遺址又使我們有了發現礦藏的欣喜感覺。
走近叢熙公祠,幾乎所有的參觀者都被其建築藝術所驚嘆,琳琅滿目的建築裝飾,使整座建築物顯得更加富麗堂皇,首進門樓前理分置精緻石獅一對,門樓屋架為雙面鏤空石雕。而最令人嘆為觀止的還是鑲嵌於門樓石壁上的四幅石雕.這四幅石雕分別以土農工商,漁樵耕讀,花鳥蟲魚為題材,每幅石刻無 不惟妙惟肖,盡態極妍,其藝術造詣之高,堪稱一絕。
祠內的潮州木雕也精美絕侖,首進的屋架,后座的抱廈和中槽屋架所有的梁枋、柱間諸穿、插構件都飾以玲戲剔透的潮州金漆木雕,顯示出金碧輝煌的藝術。叢熙公祠精美絕倫的雕刻藝術令我們嘆為觀止,而在金沙鄉的觀看富有過去時代烙印的古建築遺址又使我們有了發現礦藏的欣喜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