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激發射

受激發射

受激發射(stimulated emission)是產生雷射的重要步驟。電子自高能態受到激發躍遷低能態,同時發射與激發光的相位偏振方向和傳播方向相同的光,稱為受激發射。

受激發射是雷射的主要光源。受激發射的光放大(英語: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縮寫就是“LASER”。受激發射概念是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他1917年發表的論文《關於輻射的量子理論》中提出的;大約10年後,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劍橋大學教授保羅·狄拉克首次實驗證明受激發射的存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受激發射
  • 外文名:stimulated emission
  • 概念:雷射的發射原理
  • 特徵:激發電子躍遷到低能態而發射光
  • 雷射器:發射雷射的裝置
  • 套用:雷射
定義,發光,原理,概念說明,套用,

定義

在說明受激發射之前需先了解原子的能級的概念,其中發出光最重要的就是躍遷。
  • 原子結構
原子基本上由原子核、電子組成。若有外來能量使電子與原子核的距離增大,則內能增加;反之減少。
  • 原子能階
玻爾假說:原子存在某些定態,在這些定態時不發出也不吸收電磁輻射,原子定態能量只能採取某些分立值
等,這些定態能量的值稱為能階。
電子通過能階躍遷可以改變其軌道,離原子核較遠的軌道具有較高的能階。當電子從離原子核較遠的軌道(高能階)躍遷到離原子核較近的軌道(低能階)上時將會發射出光子。反之,吸收光子或聲子,可使電子自較低能階軌道躍遷到較高能階的軌道。每個躍遷對應一個特定的能量和波長。
與躍遷對應的高能階能量
和低能階能量
滿足關係式:
上式中 c指真空中的光速,
,λ為波長,ν為頻率,h為普朗克常數;
J.s

發光

正常情況下,大多數粒子處於基態,要使這些粒子產生輻射作用,必須把處於基態的粒子激發到高能階上去。由於原子內部結構不同,相同的外界條件使原子從基態激發到各高能階的機率不同。通常把原子、分子或離子激發到某一能階上的可能性稱為這一能階的“激發機率”。
理論研究表明,光的發射過程分為兩種,一種是在沒有外來光子的情況下,處於高能階
的一個原子自發地向低能階
躍遷,並發射一個能量為
-
的光子,這種過程稱為“自發躍遷”;由原子自發躍遷發出的光波稱為自發發射。
另一種發射過程是處於高能階
上的原子,在頻率為ν的輻射場作用下,躍遷至低能階
並輻射一個能量為的光子,這種過程稱為受激發射躍遷;受激發射躍遷發出的光波,稱為受激發射。
受激發射與自發發射最重要的區別在於干涉性。自發發射是原子在不受外界輻射場控制情況下的自發過程,大量原子的自發輻射場的相位是不干涉的,輻射場的傳播方向和偏振態也是無規分布,而受激發射是在外界輻射場控制下的發光過程。因此,受激輻射場的頻率、相位、傳播方向和偏振態與外界輻射場完全相同。雷射就是一種受激發射的干涉光。

原理

受激發射(stimulated emission)是產生雷射的重要步驟。雷射工作物質的兩個能級E2E1滿足輻射躍遷選擇定則,當處於高能級E2粒子受到光子能量ε==E2E1的光照射時,粒子會由於這種入射光的刺激而發射與入射光子一模一樣的光子,而躍遷到低能級E1。也就是說,粒子躍遷發射的光與入射光二者的頻率都是:
ν=(E2E1)/h
且有相同的偏振方向和傳播方向,它們是相干的。這個過程稱為光的受激發射。
設在時刻t處於高能級E2粒子數密度N2(t),頻率為ν的入射光的單色輻射能量密度ρν,在tt+dt時間內單位體積中從高能級E2受激發射而躍遷到低能級E1粒子數dN21為:
dN21=B21N2ρνdt
B21稱為受激發射係數,它是粒子能級系統的特徵參量。如記W21=B21ρν,則有
W21=B21ρν=dN21/N2dt
W21是單位時間內,在單色輻射能量密度ρν的光照射下,由於受激發射躍遷到低能級E1的粒子數在能級E2總粒子數中所占的比例。也就是E2能級上每一個粒子在單位時間內發生受激發射的機率。所以W21稱為受激發射躍遷機率。它與ρν成正比,而不像自發發射躍遷機率A21那樣對一確定的能級系統是一常數

概念說明

原子中的電子與外界交換能量而改變其運動狀態,稱為躍遷。在孤立原子中,這些能量是分立的,稱為能級。對於同一元素的原子,能級的情況完全相同。
受激發射是電子受到光的激發,自高能態躍遷到低能態,同時發射與激發光的相位、偏振方向和傳播方向都相同的光。

套用

光源中,受激發射光占主要地位時稱為雷射。根據受激發射的原理,人們研製出各種各樣的雷射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