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燈兒

取燈兒

1827年,英國人發明了現代火柴,它是人類在取火方法上的重大突破,給人們勞動生活帶來方便。道光年間,西方國家將火柴作為“貢品”極少量地進入中國,後商家見有利可圖,大量出口輸入我國。從此,火柴進入中國市場,國人稱之為“洋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取燈兒
  • 讀音:qǔ dēngr
  • 俗稱:火柴
  • 來源:《辭源》
詞語解釋,中國最原始的火柴——“取燈兒”,取燈胡同,

詞語解釋

火柴的俗稱。據《辭源》:“在竹片或松木片上塗硫磺,用來點火。”
取燈兒一般用用刨花製成。一指寬,約20厘長,一端削尖,塗點硫磺。人們用它取火點油燈,取燈兒由此得名。《辭源》記載:“華北地區舊時也稱火柴為取燈兒。”
後現代火柴傳人我國,通常人稱“洋火”,取燈兒便叫洋取燈。

中國最原始的火柴——“取燈兒”

取燈兒取燈兒
其實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國就出現了最原始的火柴——取燈。取燈,是北方老人對火柴的俗稱。據記載,577年南北朝時期,北周與陳國聯合攻北齊,北齊兩面受敵,缺火種燒飯和取暖。北齊宮女用土製的方法,在木片尖上粘些硫磺,用它在火種處引火,點燃油燈和爐灶,稱取燈或引火奴,亦曰發燭。它利用化學物質,能把“暗火”變成“明火”。歷史文獻和明清小說中多次有“取燈兒”一詞出現,北宋陶谷所著《清異錄·器具》中敘述:“夜中有急,苦於作燈之緩。有智者批杉條,染硫磺,置之待用。一與火遇,得焰穗燃。既神之,呼為引火奴”。明代文學家馮夢龍所著《古今小說》中有這一句:“忘帶個取燈兒去了。”由此可見,“取燈”在歷史上確有其事其物。從形狀和功能來看,取燈可以說是最原始的火柴。 舊時的取燈兒用木籤做成,一頭有淡綠色的硫磺,大約5寸長一指寬,一般放在火灶的旁邊,既可以防潮,使用時也比較方便。點燃取燈兒,必須要用三樣東西,火石、火鐮、火絨。先把一小塊火絨壓在火石上,一手捏住,一手拿著火鐮使勁兒與火石互相磨擦。這樣,火鐮與火石擦出的火星會把火絨點燃,把取燈兒接近火絨後,用嘴不斷地吹火絨,使取燈兒點燃,形成火焰。這些過去在鄉村的集市和供銷社都能買到。汾州以北的偏遠鄉下至今還在使用這種取燈兒。人們將艾草收割後,一把把編成辮子,掛在屋前,既可以防蚊驅蟲,乾透後就是很好的火絨。自從火柴進口並在當地開辦了火柴廠後,便將火柴叫做洋取燈兒或者洋火。

取燈胡同

在北京前門大柵欄附近,有一條古老的胡同,總長不過百餘米,是一條窄窄的極普通的胡同。看看其貌不揚,但它卻是最原始的火柴發源地,名稱就叫取燈胡同。取燈胡同最早形成於明代,當時取燈作為取火工具已進入商品市場,北京城就有人以取燈為業。民間一些商人在這裡用木片和硫磺製作取燈出售,人們買回去,可用它到火堆里引火燒食和照明。後來,製造、販賣取燈為業的人越來越多,並逐漸聚集在一起,形成取燈作坊和手工業者、批發商聚集的地方。於是,這個地方就取名為取燈胡同。直到民國初年,這裡還有取燈出售。後來,隨著火柴工業的發展以及火柴需要量的增多,取燈作坊就被北京火柴廠所取代。 至今,北京當地老人對火柴仍稱為洋取燈。
取燈胡同位置圖取燈胡同位置圖
象這樣的胡同,北京一共有三條,除了這南城一條,另外兩條在北城,分別叫做“小取燈胡同”和“大取燈胡同”。取燈作坊經常發生火災,因火災而破產甚至喪生的人很多。因此,解放後,為保證城內居民的安全和維護城市環境,北京市政府將此類行業遷往永定門外經營。自此,取燈胡同就空有其名而無其實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