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元井

通源井(tongyuanjing):河北省沙河市(邢台地區)冊井鄉,郵編:054104;區號:0319。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通源井
  • 行政區類別:鄉
  • 地理位置:河北省沙河市西南部
  • 人口:1300多人
  • 耕地面積:1324畝
來源介紹,飲水,工業,通源井衛生院,風俗,通源井國小,通訊,金融,宗教信仰,農作物和樹木,傳說,名稱說通源井,路人傳說,藏科學,蚯蚓過路,自然災害,方言,人為災害,

來源介紹

又名通源井,建村歷史悠久。位於河北省沙河市西南部,距沙河市區44公里,距冊井鄉政府5公里,南與武安市鄰界,是沙河市西南部與武安市連線的樞紐。傳村北水井通地下水源,故名通源井,村以井名。現有1300多人,其中姓王的約280戶,其餘為陳、張、李、曹等姓。現有耕地1324畝,人均占地面積約1畝。
該村曾是鄉政府所在地,轄北盆水,西常莊,西新莊,蔡林,小南溝,魏莊,白莊,西劉莊幾個村。1953年沙河縣設71個鄉時設為通元井鄉,1956年,沙河縣合併為24個鄉,設通元井鄉,1958年,成立了25個人民公社,時間不長沙河縣併入邢台縣後,境內合併為5個大公社,通元井村歸冊井公社管理。1961 年,重設沙河縣後,設定通元井公社,1983年,通元井公社改為通元井鄉,1996年並鄉擴鎮後,撤銷通元井鄉,歸冊井鄉管轄。
通元井村地處太行山腳下,村西趙廣寨海拔829米,北與大安山相連,儲藏大量的質地細密的石灰石和大理石,祖祖輩輩以種地為生。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村里建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石材廠20多家,所生產的石材銷路較廣,可用來鋪院子,做台階,雕刻,石碑,也用來做公路兩邊的路邊石,在邢台、邯鄲及沙河市區里也可見到該村生產的青石,並遠銷上海及江、浙、山西等地,這不僅帶動了該村的經濟發展,也解決了該村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
通元井環境優美,青山、綠林不缺,南坡有蘋果園,西溝有杏林,柿溝,外水泉,里水泉,西溝大洞,老娘腳洞等,也有一些古老的傳說,比如龍拱洞,石婆婆,大箭或等,但唯獨缺水,唯一遺憾的是全村的土地不能灌溉。
通元井村對外交通便利,每天都有四五趟班車通往沙河市區,御通線(御路至通元井)的完工更是方便了通元井村村民的外出出行。而村中道路因年久失修,導致雨天泥濘不堪,晴天塵土飛揚,主要原因因該村多年沒有健全領路班子所致;由於村北路口所建門帘占據公路,擋住全村出行,致使外鄉人到達該村竟找不到進村的道路。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於做好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調查推薦工作的通知》(建村〔2017〕52號)要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會同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在各省(區、市)推薦基礎上,經專家委員會審查,於2018年12月10日擬將河北省沙河市通元井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並將入選村落基本情況予以公示。
2019年6月19日,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於公布第五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村落名單的通知》(建村〔2019〕61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會同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在各省(區、市),決定將河北省沙河市通元井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並予以公布。

飲水

1997年建成了由無污染、純天然的峽溝水庫提供水源的自來水飲水工程至今。

工業

1975年該村成立了農機鑄造廠,所生產的農機鑄件及暖氣片、鑄管等產品遠銷京津地區,深受用戶好評。1984年建成當時的沙河縣唯一的大理石廠,所產產品遠銷北京、山東、及上海等地區,並為1998年該村及附近村莊聯合建成的石材工業小區奠定了基礎。

通源井衛生院

1958年冊井公社衛生院在通源井建衛生所。1973年改稱通源井公社衛生院。1999年該院有房12間,有人員6名,有X光機B超機、心電圖機顯 微鏡等,有病床6張,可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治及危重病人的搶救,年門診量1萬多人次。同時負擔農村衛生防疫和婦幼保健工作。院長老中醫劉西芳在此工作五十多年,醫術好、醫德高,很受四方百姓歡迎。

風俗

每年的農曆三月初三,為村西奶奶廟廟會,廟會時有戲曲、歌舞、雜耍、秧歌等等各種民間才藝表演和多種商品交易,吸引方圓數里的老百姓參加。

通源井國小

位於通源村村東北,始建於1980年,原系通源 井鄉中學,占地7500㎡,有教學樓二座,建築面積3500㎡。有學生300餘名名。2011年有教師21名,該校近年建成微機室、語音室、多媒體室、 理化實驗室等。曾獲評為“普九鞏固先進學校”、“控輟保學先進學位”等。

通訊

中國聯通於1999年在該村建立基站。

金融

農村信用社一直在該村設有信用(分)社。

宗教信仰

該村村民按中國的傳統大部分以道教和佛教為宗教信仰有部分天主教作為信仰。

農作物和樹木

傳統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穀子、 紅薯、高粱、豆類以及棉花、花生、芝麻、油菜等。近幾十年來,雖然品種不斷更新,但仍以上述作物為主。蔬菜過去以瓜類、白菜、豆角、茄子、蘿蔔、大蔥、韭菜、菠菜等為主。現在品種繁多,除以上蔬菜外,西紅柿、土豆、洋白菜、蒜苔、菜花、茴香苗等也十分常見。
傳統樹木以椿、柳、榆、桐、楊、國槐以及梨、桃、杏、李、蘋果、棗、石榴等樹居多。新中國成立後,引進的樹木日漸增多,如:洋槐、松、法桐、泡桐、北京楊、薄皮核桃、富士蘋果等以及數量眾多的園林綠化樹種。

傳說

名稱說通源井

傳唐時便有人長居此地,忽有一夜,村民聽村後西北有巨響,族長召集族人前來探看,發現地上現出一深約數十丈直徑不到兩米的大坑(亦有村里老人相傳說:因東海龍王五子對抗天庭,被囚禁于于此坑地下,因囚禁到期,東海龍王五子用龍頭撞出地面升天相撞而成),待每年夏季此深坑泛水不斷,因此起名“通源井”。後村民將深坑修為水井,並修通一條連線水井與池塘相連的渠道,又先後修建三個大型池塘用於儲水,主要用於村民的生活飲用水、衣物的清洗、灌溉莊稼、禽畜的飲水等。

路人傳說

從前,就有上年紀的人說,在村南見到過路人,傳路人十分高大,可一腳邁上房子,另外還有紅毛野人的傳說與此類似。而明萬曆本沙河縣誌中有古時縣西山中有大靴將軍,“其大靴遺蹟,中容二釜”的記載。與傳說相近。

藏科學

現在在通元井的老百姓中有很多的氣象諺語,對預測天氣很有幫助,有些是很有科學性的,如“久旱必有久雨”即是對大氣波動曲線的對稱性的描述;“正月十五雪打燈,八月十五雲 遮月”,是對大氣長期運動180天韻律的描述。“雲彩往南水連天”是說北方來的低渦冷氣團往往容易帶來長期降水。其它還有“東虹忽雷西虹雨,南虹過來賣兒女”等等很多,不一一列舉。

蚯蚓過路

1991年春的一天,在通元井當鄉長的秦增群在鄉政府通蔡林的路上,發現密密麻麻數不清的蚯蚓,擁簇著糾纏著從路東慢慢爬向路西,黑乎乎的一片,長有數米之多。他從未見過如此壯觀的蚯蚓集體出行,遂即寫了篇報導,登到了《邢台日報》上。

自然災害

1981年9月中旬、2011年5月下旬,通源井村曾遭冰雹襲擊,大者如雞蛋,農作物打成光桿。

方言

通元井方言的辭彙量很多,與國語相比,無論音、形、義,出入都比較大。90後的部分通元井村民已忘記祖輩的方言,下面記錄一些方言(前者為本村方言,後者為國語)留作紀念(不完善之處還望有心人給予補充)。
毛依—頭髮,馬拉絲兒/劉海兒,鋪地—褥子,取燈兒—火柴,蓋地—被子,清盪起來—清晨,地張兒—地方,日伙蛋—心眼不夠使,,麻陰天—多雲,晴豁展展嘞天—晴空萬里,或上—後響,秀的—媳婦,挑擔/條川—連襟,夜歌-----昨天,各丁蓋兒—膝蓋,背鍋兒—駝背,抽斗—抽屜,單單繩的—繩子,漕水—髒水/泔水,展晴天—天氣晴朗,,面的—臉面,左撲裂的—左撇子,背圪老兒—背靜地方,國綽紋兒—皺紋,夜憋虎—蝙蝠,扁擔/擔杖—尖頭蝗蟲,灰的白—洋白菜,饃饃蛋—土豆,隔檔的—高粱秸,小蟲兒—麻雀,長蟲—蛇,出串—蚯蚓,青醬—醬油,扁食/疙瘩—餃子,滾水—開水,窩朵的水—溫水,裹綽的—口袋,冷清明兒—黎明/五更,燒不熟—不穩重的人,山(各)金—土氣/山氣/沒有見過世面,隔氣—鬧彆扭/打架,結記—掛念,惑撇—胡說八道/愛出風頭打(拉)饑荒—借債,打能能—幼兒學站,摸游—漫無目的地走動,圪蹴—蹲,貶線—諷刺挖苦,脫攏—自然脫落,眼乞—羨慕,不沾弦—不行,國列—躺下/摔跤,支應—侍侯,響忽雷(靂)—打雷,朦星—下毛毛雨被傷—受損失、受委屈,隔星—零星雨點串串—走動,摸拉—擦、輕摸等等。

人為災害

由於村民主要長期依靠農作物和開採太行山脈的石頭為生,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該村及附近村建成石材加工小區,對環境質量影響極大。大量的生活垃圾和石材加工廠產生的工業垃圾傾倒與村南的小清河,導致小清河堵塞和污染,過度無序的開採石灰石導致村西的趙廣寨和桑上窪山體和植被破壞,為子孫後代留下難以彌補的隱患,由於過度的開採現國家相關部門已對此不正當開採行為進行了制止,也對山林實施了針對性保護政策。
以下為補充資料,希望將來有一天,通元井藉的某位成功人士,想為家鄉的的父老鄉親解決飲水問題,請參考一下下面的內容:
根據著名的礦產地質和區域地質高級工程師紀廣儉的探測,在通元井——新莊大路旁,可見到寬1.5~2米的角礫岩(我們常說的層子石和老筋灰),走向北東100米,發育於寒武繫上統中,傾角直立,沿走向南北延伸部分均被農田覆蓋,到南150米的廟雲頭陡崖的天然剖面上,傾角直立,有向南東擺動之勢。在上述兩露頭點之間的農田中,通過四條探槽的揭露和追索,兩處可相連為一體。組成該破碎帶的岩石在近地表處為鈣質膠結的角礫岩,向下則為未膠結的壓碎石灰岩,質地疏鬆。因此,儘管此破碎帶規模較小,但為一良好儲水構造,若能追深到潛水位以下,可能有豐富地下水賦存。該破碎帶向南被河床(小清河)礫石、向北為農田所覆蓋。通過追索和調查,在通源井村內該帶延長線上分布的大片堅硬基岩中,發育有一條碎石夾紅粘土的軟弱帶,推測可能為該破碎帶的向北延續部分。因此,該帶的總長度則將達近千米。鑒於該破碎帶兩側岩層產狀穩定,而且在廟雲頭露頭處角礫岩帶側壁面上有水平擦痕,判斷該破碎帶屬張兼平移性質。雖規模較小,但破碎帶角礫岩鬆散,透水和含水性均較高,同時考慮到通元井破碎帶是原通元井鄉範圍內發現的唯一這一條較好的含水構造,若能施工見水,不僅可解決通元井村的用水問題,而且可為在小型構造帶中找水提供成功的範例和經驗,有助於解決地質條件類似的地區的用水問題,故建議在該構造上施工一眼機井。只要在預定深度(200米左右)見到該構造,則不僅通元井村的用水問題可以得到解決,而且也為鄰近村莊水源的解決提供經驗。考慮到該構造頻寬度小且產狀直立,如果傾向和傾角在垂向上有所擺動,就很難在預測深度打到構造帶,為把握起見,需先施工一眼探水井,用以查明斷層深部的傾向和傾角及其規模和含水性,然後再視具體情況確定和施工采水井。探水井口徑應在110mm以下,井深160米,傾角80o~85o。(來源:國土資源情報 作者:魏建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