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取悅症
- 外文名:Disease to Please
- 疾病類型:心理疾病
- 別名:看管人性格障礙
簡介,類型,認知型,習慣型,情感逃避型,形成心理,影響,治癒,
簡介
“取悅症”是一種強迫的甚至成癮的行為模式——你對他人的認可上癮了。取悅者會執迷不悟地把自己看成是好人,而且認定別人也是這么看的。但你的與人為善可能會讓你看不到別人正在利用你。
為了始終保持好人形象,你就不能表現出憤怒和不悅,不管這樣的情感表露多么正當。而且,你會避免批評別人,以免被別人批評。心理學家把這叫做“衝突避免”(conflictavoidance),你會把對抗和憤怒看做危險的情感體驗。
類型
認知型
驅使你取悅於人的動力是這種思維定式:你需要並且爭取讓每一個人都喜歡你。而你衡量自尊和定義自我的依據,就是你為他們做了多少。如果你是一個認知型“好人”,那么你就會陷入沉重的自我虧待心態中。當你有取悅於人的心態時,你相信討好能讓你免遭他人的拒絕以及其他刻薄的對待。
習慣型
如果你是一個習慣型“好人”,那么你就會被迫犧牲自己的需求而照顧他人的需求。你會為他人做得太多,幾乎從來不說“不”,很少給他人派活兒,並且會變得無力招架、疲於應付。
情感逃避型
對這一類型來說,取悅症主要是因逃避令人害怕和不安的情感而導致的。
形成心理
在取悅症中,有三個心理要素緊緊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三角形。行為、思維和情感是三條邊,而且它們彼此互為原因和結果。例如,強迫行為受畏懼和逃避情緒驅動,並由扭曲的、有缺陷的思維所支持。同樣,焦慮情緒可以引發逃避行為,而逃避行為反過來又跟有缺陷的或錯誤的思維方式有關係。
取悅於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感畏懼驅使:畏懼拒絕,畏懼拋棄,畏懼衝突或對抗,畏懼批評,畏懼孤獨,畏懼憤怒。你堅信只要當好人,總是替別人著想,你就能避免這些消極情感。
取悅症的人通常在幼年和成長過程中受到來自親密關係的打擊,比如父母的忽視(重男輕女),過度批評,伴侶的忽視和背叛等,心理長期處於壓抑狀態,喪失自信心,缺乏自我認同感。
影響
1、表面上我們否認了對他人的憤怒和怨恨,但是在內心裡,我們會感到焦慮、恐慌和沮喪。在任何人際關係中,如果你的好不讓你表達自己的不快、生氣、心煩或失望,或者不讓你聽到他人的抱怨,那么你就沒有什麼機會解決雙方關係出現的問題。
2、過分取悅他人的濫好人可能需要付出高昂代價,譬如活在對拒絕和失敗的恐懼中、充滿自卑、失去自我、時常自我責備、對人際關係缺乏安全感、無力抉擇、疲於追求完美、感覺被孤立等。
3、此外,取悅症會造成心理障礙,阻止你發出和接受這些消極情感。如果你不能表達消極情感,你的人際關係就會變得不再真實。你會被看成是平面的紙板人像,而不是立體的、豐滿的、多側面的血肉之軀。而且受到壓抑的消極情感也可能會表現為偏頭痛、緊張性頭痛、背痛、胃痛、高血壓等與緊張相關的症狀。
治癒
1、 應該首先專注於理解和糾正取悅於人的心態。
2、把努力的重點放在理解和打破取悅於人的習慣上。
3、學會表達憤怒。
4、練習說“不”的能力。
5、最後,也可能在你的取悅症中,沒有哪一個根源更突出。因此,你可以在任何一個方面開始自己的改變過程,效果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