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歸納法

反歸納法是美國費耶阿本德的無政府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費耶阿本德從反理性主義觀點出發全面批判以往的一切方法論,不承認科學中存在普遍有效的方法和規則。認為傳統的方法論都是把理論同事實相比較,以理論同事實之間的一致性程度作為評價理論的標準;這種要求理論與事實相一致的規則本質上是經驗論的歸納方法,人們應以反歸納法行事。

反歸納法有三條“逆規則”:(1)要提出同公認的、得到充分確證的與理論相矛盾的假說。理論主要是在同其他理論的比較與競爭中顯示其意義與成功,而不是同“經驗”“事實”作比較。只有引進可供選擇的不相容假說,才可能發現那些僅靠一個假說不能發現的事實,發現反駁一個公認理論的證據。(2)要提出同公認的、牢固確立起來的事實相矛盾的假說。事實總是蘊含著一定的理論假設。只有引入一個與觀察事實相矛盾的、作為外在比較標準的假說,才能揭示蘊含於事實中的理論假設,發現對某些“事實”可以或應該持另一種全然不同的看法,從而推進科學和認識的發展。(3)在查明蘊含於觀察事實中的理論假設之後,要通過批判來推翻支持舊理論的不合適的理論假設並代之以新的理論假設,引出支持新理論的新事實。按照這些逆規則,人們必須發明與大多數已證實的觀察結果相衝突的、與大多數貌似有理的理論相矛盾的新概念系統,這在本質上必定是反歸納的。費耶阿本德提出反歸納法意在證明必須以多元方法論取代以往的一元方法論。科學哲學用語。美國漢森提出,後由歷史主義學派加以發揮。漢森反對邏輯經驗主義的中性觀察語言說,認為科學觀察不是單純視覺意義上的“看”,而是滲透著理論的“看”。觀察受到有關對象的先行知識的影響.還受到用以表達知識的語言和記號的影響,且因果說明也滲透著理論。純粹的感覺材料語言不能表達因果聯繫,原因和結果的聯結是理論使然,只有依賴理論模式,隱藏在“原因”和“結果”之後的概念才可理解。與之相關,理論詞與感覺材料詞之間不存在絕對的區別。因果說明中的原因詞是說明項,結果詞是待說明項。原因詞自始至終滲透著理論,但是一個詞作為原因詞還是結果詞依賴於語境。一個語境中的滲透理論的原因詞,可以是另一語境中待說明的感覺材料結果詞。漢森依據理論滲透範疇論證科學發現既非演繹的也非歸納的,而是逆推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