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排苗族木鼓舞

反排苗族木鼓舞

反排苗族木鼓舞是流傳在西南苗族、彝族和佤族人民中以敲擊木鼓起舞祭祀的民間舞蹈。其鼓型多以截取自然生長的樹木軀幹,鑿空內部成型。一般木鼓舞為族群全體參與的大型祭祀活動中的一部分,木鼓被作為族群的象徵,以敲木鼓、跳木鼓為核心的祭祀活動充滿著強烈的祖先崇拜、自然崇拜的寓意,具有鮮明的原始文化的特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反排苗族木鼓舞
  • 申報日期:2006年
  • 遺產編號:Ⅲ—25
  • 遺產類別: 民間舞蹈
  • 所屬地區:貴州黔東南州台江縣
  • 遺產級別:國家級
舞蹈特色,文化遺產,古老傳說,藝術特點,傳承意義,

舞蹈特色

苗族是盛產“鼓舞”的民族,在不同的節日和場合,各具內容、規模和表演姿態的“鼓舞”四處可見。而《反排木鼓舞》卻是在若干“鼓舞”中,專為青年們創作、頗具特色的自娛性舞蹈。隨兩名鼓手由慢到快地敲擊木鼓的節奏,青年男女們一反跳《踩堂》舞蹈時的羞澀和矜持,展開了一場奔騰、跳躍的競爭。木鼓聲下越發迅疾的舞步和提腿內拐的反轉、正轉連續相接,迫使腰間的黑色百褶裙也被左右甩動得忽起忽落;完全鬆弛的雙臂隨身體的強力搖擺、晃動揚向各方。男女青年隨著漸快的木鼓敲擊聲全力地跳著、旋轉著,直到速度達到極致、群情激奮、力不可支時才宣告結束。這種大運動量的作舞方式,真可謂是台江一絕。
歡快而極具特色的《反排木鼓舞》,突出了台江苗民們爽朗豁達的氣質和以全身心投入歌舞的情趣。曾有一位日本朋友在觀看舞蹈後,竟把它稱作是“東方的苗族迪斯科”。

文化遺產

木鼓舞是貴州省台江縣苗族民眾所喜愛的一種民間舞蹈,主要有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東木鼓舞兩大種類,其中以反排木鼓舞影響較大。它分布於貴州台江縣城東南方26公里處的反排村,村中居民皆為苗族。傳說反排木鼓起源於一對跟從鳥蟲學會跳舞的古代兄妹。自古以來,反排木鼓舞就在反排村世代相襲。
反排苗寨地處中國貴州省台江縣城東南面,東徑108o24ˊ,北緯26o31ˊ,距縣城二十六公里。全寨362戶,1500餘人,皆為苗族。反排苗寨民族文化資源豐富,至今仍保持以反排木鼓舞為主要文化特徵的苗族文化生態圈。寨內有崗巒挺撥的松岔由鬥牛坪,是民族節日的鬥牛場地;林蔭障天,雲霧繚繞的“起鼓山”,是寨里四姓氏族祭鼓節舉行起鼓儀式之聖地,離寨約一公里的懸崖石洞,是歷屆祭祖放置單鼓處。
反排木鼓舞是一個祭祀性舞蹈,源於祭鼓節,歷史淵源久遠,由原始圖騰信仰和萬物有靈的宗教意識發展而來,在反排苗寨反排木鼓舞已有四十五輩人,一千多年的歷史。反排木鼓舞是反排苗寨歷代每7年一屆祭鼓節中傳承下來的,它由五個鼓點章節組成,即“牛高抖”、“牛扎廈”、“廈地福”、“高抖大”、“扎廈耨”五個舞種。由於反排木鼓舞與苗族祭鼓節相生相伴,也是祭鼓節重要的活動環節。
反排村民族文化資源豐富,至今仍保存著以反排木鼓舞為主要文化特徵的苗族文化生態圈。反排木鼓舞是苗族祭鼓節重要的活動環節,還是連線苗族社會過 去、現 在和未來的重要文化紐帶。
反排苗族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反排苗族木鼓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古老傳說

遠古時候,反排村苗族的始祖“放耶古”原來住在東方,遭受其它部落的攻擊,全族幾乎覆滅。他的兒子勇郁古和女兒仰妮耶古雙雙逃散來到反排這塊地方,過著野人般的生活。由於長年生活在深山裡,勞動之餘,兄妹倆常以蟲鳴鳥叫為管樂,手舞足蹈,自娛自樂。他們聽了蟬鳴就學蟬歌,看見蟲在水裡兜圈,也跟著蟲轉,見到蜜蜂飛舞,也學蜜蜂舞蹈。有一次,他們聽到啄木鳥發出“多--多”的聲音,節奏明快,清脆悅耳。遂緣木而上,發現此樹原來已經空心,擊之能出共鳴響聲。於是砍倒製成木鼓,為作舞蹈的伴奏樂器。某個丑年,勇耶古和抑妮耶古為使失散的族人團聚,他們舉行了鬥牛賽活動,請大家觀賞,並將鬥敗的牛宰殺來祭祖和款待大家。酒飽飯足之後,又將他們平時在深山學得的舞蹈動作傳授給大家,全族人舞蹈狂歡,慶賀團聚。反排木鼓舞由此誕生了。
反排苗族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

藝術特點

木鼓舞,苗語稱"Zuk niel"。台江苗族木鼓舞,分布於全縣各苗族村寨。但由於受歷史的局限,有些村寨已基本失傳,現存下來較突出的有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東地區的木鼓舞。這兩種舞蹈從木鼓的製作到鼓點敲擊、舞蹈動作均有區別,各有千秋。反排木鼓的製作細而長,長度約一米。而施洞、革東地區的木鼓則圓而大,俗稱"皮鼓"。反排木鼓舞敲出的鼓點急時如雷鳴。緩時如滴水;而施洞、革東地區敲出的鼓點自始至終急如炒豆,響如溪流。反排木鼓舞舞蹈時。動作特點是踏二四拍,其頭、肩、腰、臀各部位的動律均穩定在一節拍時控中統一進行,和諧統一。全身運動以胯為動力點,甩同邊手。開合度大,整個舞蹈動作約模仿蟲、鳥、魚、獸、禽的動作,變化時動作粗擴豪邁、驕健敏捷、靈巧活潑。真謂是"並有魄鵬展翅之勢;收有雄鷹護窩之威,躍如猿猴攀越之捷,旋似鷂子翻身之疾"的氣勢。
反排木鼓舞採用單擊、合擊、交錯敲擊等演奏手法,鼓點錯落有致,節奏明快,與舞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這五個章節分別表現苗族祖先從東方遷徒來時晝夜兼程,跋山涉水,披荊斬刺,打獵禦敵,開墾田土,共祭祖先的情景,顯示了族人相親相愛,團結互助,不忘歷史的精神風貌。而施洞、革東地區跳木鼓時,由於大多是穿盛裝、戴較重的銀飾(五至十五公斤),因此舞蹈時手的擺動、腳的邁開、身子旋轉動作都不大,只能用漫步、碎步輕微踩動,動作溫柔。舞蹈時不分男女老少圍著木鼓或一圈或多圈輪迴轉舞,並有部分人邊歌邊舞。以此助興。 跳時在場中央充當擊鼓手的兩女子一邊擊鼓一邊唱道:快來跳舞吧/不跳鼓(節日)過去了/鼓(節日)一時才不回來/我們很難有舞跳。舞蹈有略梭方(四面八方舞),略丟方(本地方舞),晰地刁(抵抗外敵入侵舞),略剛點南(蟲、魚旋轉舞)、略將多〔織布舞),略恰剛(打漁撈蝦舞)等六個章節。
木鼓舞由木鼓伴奏,鼓點也相應分成5個自然章節由於所敲部位有效應、鼓壁和鼓棒自擊,形成不同的音色。採用單擊.合擊.交錯敲擊等演奏手法。錯落有致,形成節奏明快,音樂動聽的反排木鼓曲,與舞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每逢丑年,十二年一次的祭鼓節到來,反排木鼓舞便要大跳一次,與宰祭祀和盛大的節慶活動相配合。反排木鼓舞啟、承、轉、合結構完整,舞蹈動作簡練,組合豐富,風格熱烈豪邁,表現先民的生活場面和地理環境,敘述先民的由來。舞蹈發展採用遞進方式,逐步把情節推向高潮,每個情節層次分明,過渡自然。演員歌舞並進,五體皆動,甩同邊手,踏二四拍,舞姿粗獷奔放,灑脫優美,頭、手、腳開合度大,擺動幅度寬。

傳承意義

反排木鼓舞瀟灑剛勁,激越豪邁,熱情奔放,表現了山區苗族人民頑強的氣質和堅強的生命力。她是苗族舞蹈的精華,是苗族文化活動的活化石,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1990年反排木鼓舞表演隊到中南海演出,倍受江澤民楊尚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青睞,後到英、美、加、意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譽滿海外。
反排苗族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