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外文名:Galeazzi fracture
- 別名:蓋氏骨折,加萊亞蒂骨折
- 就診科室:骨科
- 常見發病部位:橈骨中下1/3骨折合併下尺橈關節
- 常見病因:直接暴力和傳導暴力均可致傷
- 傳染性:無
基本信息,疾病名稱,英文名稱,別名,分類,ICD號,病因,發病機制,反孟氏骨折的臨床表現,輔助檢查,診斷,反孟氏骨折的治療,預後,
基本信息
反孟氏骨折(Galeazzi fracture)為橈骨中下1/3骨折合併下尺橈關節脫位,曾有許多稱謂。早在1929年法人稱之為蓋氏骨折,其後還被稱為Piedmont骨折,Compbell則稱之為fracture of necessity(必須骨折),因其確信此種損傷必須手術治療。
1934年Galeazzi詳細描述了此種損傷,並建議牽引拇指整復之。此後即習慣稱此種損傷為反孟氏骨折。反孟氏骨折是一種常見損傷,其發生率較孟氏骨折多6倍。
直接暴力和傳導暴力均可致傷。反孟氏骨折可因直接打擊橈骨遠1/3段的橈背側而造成;也可以因跌倒,手撐地時傳導應力而造成:還可因機器絞軋傷而造成。損傷機制的不同,使得骨折各具不同特點。
反孟氏骨折的臨床表現與損傷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移位不明顯的骨折僅有疼痛、腫脹和壓痛;移位明顯者,橈骨將出現短縮、成角畸形,下尺橈關節腫脹並有明顯壓痛,尺骨頭膨出。神經、血管、損傷罕見。
反孟氏骨折一般可分為青枝型、單純型、雙骨折型。
反孟氏骨折預後一般較好,復位不良引起橈骨內並者功能較差。陳舊性病例可酌情行尺骨小頭切除術或植骨融合術等補救。
疾病名稱
反孟氏骨折
英文名稱
Galeazzi fracture
別名
fracture of necessity;Piedmont骨折;必須骨折;蓋氏骨折;加萊亞蒂骨折
分類
骨科 > 四肢損傷 > 前臂骨折與腕部損傷 > 尺橈骨遠端骨折
ICD號
S52.6
病因
直接暴力和傳導暴力均可致傷。
發病機制
反孟氏骨折可因直接打擊橈骨遠1/3段的橈背側而造成;也可以因跌倒,手撐地時傳導應力而造成:還可因機器絞軋傷而造成。損傷機制的不同,使得骨折各具不同特點。
反孟氏骨折的臨床表現
反孟氏骨折的臨床表現與損傷的嚴重程度呈正相關,移位不明顯的骨折僅有疼痛、腫脹和壓痛;移位明顯者,橈骨將出現短縮、成角畸形,下尺橈關節腫脹並有明顯壓痛,尺骨頭膨出。神經、血管、損傷罕見。
分型:反孟氏骨折一般分為以下3型
1.青枝型:發生於兒童,橈骨呈青枝骨折狀,尺骨小頭或骨骺分離,或下尺橈關節呈分離狀,此型治療較易,預後佳。
3.雙骨折型:除橈骨遠端骨折及尺橈下關節脫位外,尺骨幹亦多伴有骨折,或由不完全性骨折所致尺骨外傷性彎曲者。後一情況多系機器傷所致,較嚴重,且常為開放性損傷,治療較複雜。雙骨折時其骨折斷端的移位方向,主要取決於以下3組肌肉的作用:
(1)肱橈肌:引起骨折斷端的短縮畸形。
(2)旋前方肌:使遠端橈骨向內併攏。
(3)伸拇肌及外展拇肌:加強上述2組肌肉的作用。
輔助檢查
X線檢查,前臂正側位X線片,含下尺橈關節,可確診反孟氏骨折。
診斷
外傷史,局部疼痛、腫脹和壓痛,移位明顯者可出現短縮,成角畸形。X線檢查,可確診反孟氏骨折。
反孟氏骨折的治療
反孟氏骨折,牽引下復位並不困難,但維持復位的位置實屬不易。因有幾種力量牽扯橈骨的遠折段,使之再次移位。這便是Hughston(1957)提出的:
(1)旋前方肌的收縮使橈骨遠折段向尺骨靠攏。
(2)肱橈肌牽拉橈骨遠折段使之向近側短縮移位。
(3)拇展肌及拇伸肌的收縮,使橈骨骨折的遠折段向尺側靠攏,向近側短縮移位。
即使將腕關節於尺偏位石膏固定,以上幾種力量依然存在,因此閉合復位的成功率甚低,其治療結果極不理想。
Hughston報導的病例中,閉合復位治療結果的不良率達92%。
為了獲得良好的前臂旋轉功能;避免下尺橈關節的紊亂,橈骨骨折必須解剖復位。因此,切開復位內固定幾乎是惟一的選擇。
手術採用Henry切口,使用足夠長度和強度的鋼板固定橈骨骨折,鋼板置於橈骨掌面。術後應以短臂石膏前後托、或“U”形石膏固定前臂及腕於中立位3~4周,以便下尺橈關節周圍損傷的組織癒合,避免晚期下尺橈關節不穩定。石膏去除後,積極進行功能鍛鍊。
預後
反孟氏骨折預後一般較好,復位不良引起橈骨內並者功能較差。陳舊性病例可酌情行尺骨小頭切除術或植骨融合術等補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