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五次“治安強化運動”

抗日戰爭時期,華北敵後抗日軍民為反擊日偽軍政機構推行的五次“治安強化運動”所進行的艱苦鬥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反五次“治安強化運動”
  • 外文名:Operations against Five “Security Enforcement Campaigns”
  • 開始時間:1941年3月30日
  • 結束時間:1942年12月10日
  • 發生地點:華北
自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到1940年底,華北敵後抗戰迅猛發展。地跨6個省的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冀魯豫、山東五大抗日根據地相繼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後抗日武裝發展到40餘萬人,開闢了廣闊的敵後戰場,對日軍構成嚴重威脅。尤其是在遭到八路軍百團大戰的沉重打擊後,侵華日軍華北方面軍認為,“中共具有驚人的實力”,“對華北應有再認識”,遂決定改變過去單純的軍事進攻,轉而採取軍事、政治、經濟、文化一體化的“總力戰”,加強“治安肅正建設”,鞏固和擴大占領區。1941年,日軍制訂“肅正建設”計畫,要求三年內將“治安區”(即日偽占據地區)由占華北面積的10%擴大至70%,“準治安區”(即抗日軍民游擊區)由60%縮小至20%,“未治安區”(即抗日根據地)由30%縮小至10%,變“點、線”占領為“面”占領,以實現其摧毀抗日根據地,完全占領華北的戰略企圖。據此,華北日偽軍政機構在1941~1942年推行了五次“治安強化運動”。
日偽第一次“治安強化運動”於1941年3月30日至4月3日進行。依據日軍制訂的計畫,由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出面,對“全華北軍、政、會各機關及全體民眾進行總動員,開展大規模的治安強化民眾運動”。具體目標是:“培養和加強區、鄉、村的自治自衛力量”;“加強擴大民眾組織”;“剿滅擾亂治安分子”。同時進行欺騙宣傳活動。這次“運動”主要在敵占區進行。華北各抗日根據地軍政機構派出便衣人員或小分隊,潛入敵占區開展政治攻勢,揭露日偽推行“治安強化運動”的罪惡目的是鞏固擴大其占領區、加強殖民統治,進而滅亡中國。敵占區人民也行動起來,採取各種形式對日偽進行了抵制和鬥爭。
日偽第二次“治安強化運動”於1941年7月7日至9月8日進行。日偽將“治安強化”的重點推向其所謂的“準治安區”,並以“蠶食”為主要手段,每占一地即建立偽政權,組織“維持會”和鄉村“自衛團”,實行保甲連坐制度,搜捕抗日人員,同時強迫民眾修道路、築碉堡、挖封鎖溝,並以此為依託“掃蕩”抗日根據地。抗日游擊區和根據地日漸縮小,華北敵後抗戰開始進入嚴重困難時期。面對嚴峻形勢,中共中央軍委向八路軍各部發出反“蠶食”鬥爭指示,指出:擊破敵之“蠶食”,主要應從政治上著手。在被日偽軍分割和控制的地區,應善於隱蔽自己,保存實力,保護民眾,採取革命的兩面政策,加強對日偽軍的政治攻勢,引導民眾以各種辦法巧妙地應付敵人。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軍總部作出部署,要求各級黨政機關和部隊除以地方武裝和民兵打擊日偽軍的軍事進攻外,主要應組織武裝宣傳隊深入敵占區,鎮壓漢奸特務,開展政治宣傳,揭露日偽陰謀,分化、瓦解偽軍、偽組織,建立表面應付日偽實為抗日的兩面政權,形成隱蔽的抗日游擊根據地。八路軍第129師大力加強地方武裝和民兵游擊隊,做到村有小隊、區有中隊、縣有大隊,就地堅持鬥爭;同時派出59支武裝宣傳隊,深入游擊區和敵占區,宣傳組織民眾,打擊小股日偽軍與漢奸,建立和發展游擊根據地。八路軍第120師所屬各軍分區組織了便衣工作隊,深入敵占區發動民眾,在1個多月內共散發30萬份傳單,建立200多個“公開”的和隱蔽的抗日政權。晉察冀軍區以主力部隊協同地方武裝大力開展游擊戰,並組織突擊隊拔除伸入根據地和游擊區的敵軍據點。山東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強大的政治攻勢,爭取了許多偽軍、偽組織暗中為八路軍服務。由於各抗日根據地軍民堅決鬥爭,日偽推行的第二次“治安強化運動”未能達到其變“準治安區”為“治安區”的圖謀。
日偽第三次“治安強化運動”於1941年11月1日至12月25日進行。其重點是所謂“經濟戰”。日偽在其占領區內實行計口售糧、售物的配給制,控制市場,實行貿易壟斷,同時大肆掠奪戰略物資。為了徹底封鎖和分割各抗日根據地,日偽軍脅迫廣大民眾,在平漢鐵路(今北京—漢口)兩側構築了長達500千米的封鎖溝,切斷山區與平原抗日根據地的聯繫,斷絕山區抗日根據地的糧、鹽、藥品等物資來源,企圖在經濟上窒息抗日根據地。針對這種情況,華北敵後各抗日根據地軍民在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開展全面的對敵鬥爭。①繼續派出武裝宣傳隊深入游擊區和敵占區展開軍事、政治攻勢。②以主力軍一部配合地方武裝,組織廣大民眾開展以破路、填溝為中心的反分割、反封鎖鬥爭,對敵占交通線發起大規模破襲戰。僅晉冀豫和晉察冀抗日根據地軍民就平毀封鎖溝、封鎖牆450千米,破壞公路119千米、鐵路4千米,殲日偽軍5000餘人。③加強經濟鬥爭。採取正確的貿易政策,吸引敵占區商貿企業或通過在偽軍政機構的內線關係進行秘密貿易;加強貿易管理,嚴禁非必需品輸入和戰略物資輸出;展開貨幣鬥爭,堅持和提高邊幣(抗日根據地發行的邊區貨幣)的地位,打擊偽鈔(日偽發行的貨幣);與日偽軍爭奪集貿市場,保證抗日根據地內或游擊區的集市貿易正常進行。④發展生產,厲行節約,加強抗日根據地經濟建設。調動廣大民眾生產積極性,開展大生產運動;發展互助合作組織,促進生產,活躍經濟;實行合理的稅收政策,增加財政收入,並健全財經制度,開源節流,杜絕浪費。實行這些措施,打破了日偽以“經濟戰”為重點的第三次“治安強化運動”。
日偽第四次“治安強化運動”於1942年3月30日開始,持續了兩個半月時間。日偽以“東亞解放”“剿共自衛”為口號,繼續加強其占領區內的“治安”,並大肆掠奪民財,用以擴大侵略戰爭;大力擴充偽軍,將華北偽軍由1940年底的14.5萬人增至34萬餘人,以便抽出更多的日軍兵力用於太平洋戰場;在占領區和抗日游擊區大肆抓捕勞工,加修道路和封鎖溝,使道路總長達3.7萬餘千米,封鎖溝總長達1.18萬餘千米;對抗日根據地進行殘酷的大規模“掃蕩”,使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至1942年上半年面積縮小了1/6,人口減少了1/3,陷於嚴重困難境地。為扭轉不利局面,華北各抗日根據地軍民繼續實行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相結合的全面對敵鬥爭,採取“敵進我進”方針,組織精幹的武裝工作隊,深入敵占區開展軍事、政治攻勢,爭取與瓦解日偽軍警,摧毀偽政權,並牽制日偽軍,配合根據地軍民的反“掃蕩”鬥爭。在此期間,各抗日根據地共派出100餘支武裝工作隊,對粉碎日偽軍“蠶食”和“掃蕩”起了重要作用。抗日根據地軍民經過艱苦鬥爭,挫敗了日偽第四次“治安強化運動”。
日偽第五次“治安強化運動”開始於1942年10月8日,12月10日結束。日偽在政治上以“滅共”為口號,對華北民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欺騙宣傳和奴化教育,以瓦解其抗戰意志;在經濟上繼續加強對抗日根據地的封鎖,大肆掠奪戰略物資,摧毀抗日軍民生存的物質基礎;在軍事上實行所謂“治強戰”,即連續、殘酷的大規模“掃蕩”,消滅抗日武裝及其領導機關。1942年9月中旬,日偽軍以4.6萬人對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冀東區進行大“掃蕩”,展開第五次“治安強化運動”的所謂“前哨戰”。隨後在這一地區反覆“掃蕩”,製造了長300餘千米,寬20~40千米的“無人區”。10月中旬起,日偽軍分別集中1萬人以上的兵力,先後對太行和太岳北部地區、冀魯豫、山東等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掃蕩”。在“掃蕩”中,日偽軍採取“鐵壁合圍”“拉網掃蕩”“梳篦清剿”“輾轉抉剔”等戰法,並實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企圖摧毀抗日根據地。針對這次“治安強化運動”的特點,華北各抗日根據地軍民繼續貫徹“敵進我進”的方針,內線與外線相結合,主力軍、地方軍、民兵游擊隊相結合,公開鬥爭與隱蔽鬥爭相結合,武裝鬥爭與非武裝鬥爭相結合,同日偽展開英勇頑強的鬥爭。經過兩個多月作戰,終於粉碎日偽的“治強戰”,迫使“掃蕩”各抗日根據地的日偽軍陸續撤回原據點和交通線,其第五次“治安強化運動”宣告破產。
反擊並打破日偽軍政機構的五次“治安強化運動”,對鞏固華北抗日根據地,堅持華北敵後抗戰,奪取抗戰最後勝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