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厥陰經
- 來源出處:《素問·陰陽類論》
厥陰經,手足六經之一。包括手厥陰心包經和足厥陰肝經。《素問·陰陽類論》唐代王冰注:“厥,猶盡也。……厥陰者,以陰盡為義也。”...
指厥陰風木。大寒節氣,當陰極之時,故稱厥陰。厥者,極也。《素問·五運行大論》:“巳亥之上,厥陰主之。”厥陰俞穴 簡介 厥陰俞穴 jué yīn shù(BL14)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經屬:屬足太陽 膀胱經。
足厥陰肝經經絡循行路線圖是足厥陰肝經經絡循行的路線示意圖 ,是氣功經絡導引圖 循行路線 足厥陰肝經起於足大趾爪甲後叢毛處(大敦穴),沿足背內側向上,經過內踝前一寸處(中封穴),上行小腿內側(經過足太陰脾經的三陰交),...
十二經脈在頭面部分布的特點是:手足陽明經分布於面額部;手太陽經分布於面頰部;手足少陽經分布於耳顳部;足太陽經分布於頭頂、枕項部。另外,足厥陰經也循行至頂部。十二經脈在頭面部的分布規律是:陽明在前,少陽在側,太陽在後。...
手厥陰經筋 起於手中指,與手太陰經筋並行,結於肘內側,上經上臂內側,結於腋下,向下散布於脅的前後;其分支進入腋內,散布於胸中,結於膈。手少陰經筋 起於手小指內側,結於腕後銳骨(豆骨),向上結於肘內側,再向上進入腋內,...
足厥陰肝經,簡稱肝經。十二經脈之一。該經一側有14個穴位(左右兩側共28穴),該經發生病變,主要臨床表現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脅脹滿,少腹疼痛,疝氣,巔頂痛,咽乾,眩暈,口苦,情志抑鬱或易怒。足厥陰肝經循經路線:從大趾背毫毛...
足太陽、足少陰經別,從膕部分出,入走腎與膀胱,上出於項合於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足厥陰經別從下肢分出,行至毛際,入走肝膽,上繫於目,合於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足太陰經別從髀部分出,入走脾胃,上出鼻頞,合於足陽明經...
肝主藏血,開竅於目120 在體合筋,其華在爪121 肝經養生要穴121 太沖穴——快速化解怒氣121 大敦穴——鎮靜頭腦止頭痛123 行間穴——清瀉肝火調性情124 肝經經絡鍛鍊法125 攥拳怒目增氣力125 噓肝氣訣125 推法鍛鍊厥陰經126 ...
經在前緣,少陽、厥陰經在中間,太陽、少陰經在後緣,形成陰陽表里兩經兩兩相對的分布。走向交接 12經脈的走向和交接: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 腹胸。手之陰陽經交接於手,足之...
厥陰經脈單獨亢盛,是厥陰經脈之氣太過所致,真氣虛弱而致心中酸痛不適,上逆的邪氣與正氣在經脈中相搏而致汗出,應注意飲食調養和藥物治療,並可瀉足厥陰經的俞穴太沖。2 五臟經脈所主病證:(1)手太陰肺經:主治咳、喘、咯血、...
六經,在中醫理論中指:太陽經、陽明經、少陽經、太陰經、少陰經、厥陰經的合稱。出自東漢張仲景,於公元三世紀初撰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出處 張仲景(東漢)於公元三世紀初撰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該書在流傳過程中,經後人...
一陰經脈偏盛,是厥陰所主,出現真氣虛弱,心中痠痛不適的症狀,厥氣留於經脈與正氣相搏而發為白汗,應該注意飲食調養和藥物的治療,如用針刺,當取厥陰經下部的太沖穴,以泄其邪。帝曰:太陽髒何象?黃帝說:太陽經的脈象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