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足目

原足目

原足目(Tanaidacea)是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甲殼動物亞門(Crustacea)、軟甲綱(Malacostraca)、囊蝦總目(Peracarida)的一目。又稱異足目。

基本介紹

種屬分布,形態特徵,繁殖,

種屬分布

原足目動物是海洋浮遊動物中的主要類群之一,少數為底棲,淺海到大洋深淵都有。深海種的地區性很強,已在大洋深溝中發現大量新類型。全世界約有350種。

形態特徵

原足目動物身體略呈長筒狀,平扁,蝦形;體長約10餘毫米。頭部與第1或前2胸節癒合,形成小的頭胸甲。頭胸甲左右兩側各有1個鰓室。胸部自由體節占全體的大部。腹部較短小,共6節,末節與尾節癒合。複眼常生於不能轉動的眼柄上,有些種無眼(特別是深海種)。第一觸角單枝(如原足蟲)或雙枝(如鞭尾蟲)(見圖)。第2觸角有時有一小的鱗片狀外肢(如鞭尾蟲)。大顎左側有一活動片,右側或有或無;觸鬚有(如鞭尾蟲科)或無(如原足蟲一科Tanaidae)。第1小顎觸鬚向後伸出,似漣蟲者。第2小顎觸鬚小(如鞭尾蟲科)或退化而僅留痕跡(如原足蟲科)。胸肢第一對為顎足,基部有一片狀上肢伸入鰓室內,起鰓的作用。第2胸肢為螯足(即第1步足),較粗大,有螯或亞螯,與以後各對形狀不同。第1、2步足都有小的外肢,其後5對步足構造相似,末端一般為爪狀,都無外肢。雌性第2~6對胸肢(或僅第6對)有復卵片,構成育卵囊。腹肢一般較發達(如浮游生活的鞭尾蟲科),但雌性有時數目減少,有的全缺(如底棲生活的原足蟲科),尾肢在腹部末端,細長分節,雙枝鞭狀(如鞭尾蟲科),或粗短小而不分枝(如原足蟲科),變化較大。
原足類的外形原足類的外形

繁殖

原足目動物雌雄同體,雄性先熟,也可能有雌性先熟,兩性異形,差別很大。雄性第1、2對觸角觸毛數目較多,第2胸肢的螯也較強大,腹肢發達。原足蟲科中成熟的雄體口器部分附肢消失(顎足除外)。生殖腺成對,輸卵管開口於第5步足基部側面。輸精管有一共同的貯精囊,在胸部末節的腹面中央。雌性可多次產卵,產卵前有一次蛻皮,外形在蛻皮後可能有大的改變。受精卵保護於育卵囊內發育,剛孵化的幼體缺末對胸肢和腹肢。幼體發育共經4個幼體階段,稱曼卡幼蟲。
原足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