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原發性痛經一般均認為應歸咎於以下幾種原因:內膜管型脫落(膜性痛經)、子宮發育不全、子宮屈曲、頸管狹窄、不良體姿及體質因素、變態反應狀態及精神因素等。
臨床表現
原發性痛經常發生在年輕女性,初潮後數月(6~12個月)開始,30歲以後發生率開始下降,疼痛常在月經即將來潮前或來潮後開始出現,並持續在月經期的前48~72小時,疼痛常呈痙攣性,有時很重,以至於需臥床數小時或數天。疼痛集中在下腹正中,有時也伴腰痛或放射至股內側。盆腔檢查無陽性所見。關於痛經程度的判定,一般根據疼痛程度及對日常活動的影響、全身症狀、止痛藥套用情況而綜合判定。輕度:有疼痛,但不影響日常活動,無全身症狀,很少用止痛藥;中度:疼痛使日常活動受影響,工作能力亦有一定影響,很少有全身症狀,需用止痛藥,且有效;重度:疼痛使日常活動及工作明顯受影響,全身症狀明顯,普通止痛藥效果有限。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分泌物檢查激素水平。
2.其他輔助檢查
B超、腹腔鏡、宮腔鏡、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檢查。
診斷
檢查無陽性體徵為診斷原發性痛經的關鍵。主要是排除盆腔器質性病變的存在。採取完整的病史,做詳細的體格檢查(尤其是婦科檢查),排除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腺肌症、盆腔炎症等。
鑑別診斷
應與慢性盆腔痛區別:慢性盆腔痛的疼痛與月經無關。還應與繼發性痛經及早期的子宮內膜異位症相鑑別。
治療
1.一般治療
幫助患者打消顧慮,樹立信心。痛經時可臥床休息或熱敷下腹部,注意經期衛生,可服用一般非特異性止痛藥。
2.口服避孕藥
適用於需要避孕措施痛經患者,避孕藥可抑制排卵降低月經血中前列腺素的含量、血管加壓素及催產素水平,抑制子宮活動。
3.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劑
一般月經來潮,疼痛開始服藥2~3天。
4.鈣離子通道陰滯劑
可明顯抑制子宮收縮。於經前預防先服用,多數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