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旅遊

原生態旅遊

原生態旅遊是指旅遊目的地是未經人為開發的的自然生態旅遊區,景區內具備了有山有水以及農村食宿條件,景區內植被茂盛能使人受到新鮮空氣的薰陶,能使人欣賞到美麗的景色。如此這樣的景區最受人們的歡迎,應該大力發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原生態旅遊
  • 外文名:ecotourism
  • 理念:可持續發展的旅遊
  • 提出時間:1983年
促進思路,相關訊息,選擇與提煉,有所犧牲,添補修飾,借移疏密,挖掘風物,休閒環境營造,

促進思路

雖然生態旅遊所闡發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依稀可以在我國古代先哲們那裡找到思想的源泉,但是,作為明確的“生態旅遊”這一提法,卻是完完全全的舶來品。生態旅遊在我國的發展可以從理論界的研究發展和我國各地實踐兩個方面來概括:
關於生態旅遊的研究 雖然旅遊與環境這個與生態旅遊密切相關的問題早在70年代初就引起了旅遊界的注意,但是“生態旅遊”這一概念是經由國外傳入我國並逐漸被接受的。直到1993年9月份,在北京召開“第一屆東亞地區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會議”通過了《東亞保護區行動計畫概要》的檔案,才標誌著生態旅遊概念在中國第一次以檔案形式得到確認 。
1995年在西雙版納召開了“中國首屆生態旅遊研討會”,此次大會是由中國旅遊協會、生態旅遊專業委員會與有關單位共同組織的,有118位學者出席研討。會議就生態旅遊的定義、內涵;生態旅遊與自然旅遊保護的關係;如何在生態旅遊中開展環境教育;中國生態旅遊資源的綜合評價和持續利用的總體戰略;生態旅遊線路的優選等問題進行了研討,會上還發表了《發展我國生態旅遊的倡議》,標誌著我國對生態旅遊的關注和生態旅遊研究的起點。研討會後有關生態旅遊研究的文章在各個刊物上頻頻發表,使“生態旅遊”這一概念迅速在國內被普遍地接受。 此後,在近十年中,有關生態旅遊研究的大量文獻和資料都集中在對生態旅遊概念的界定、內涵的解釋、功能的探討、特徵的描述等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很多的專家和學者根據中國國情,賦予“生態旅遊”概念以中國特色。國內出現的“生態旅遊”的定義達幾十種之多,有些概念和定義還引起了廣泛的關注甚至是爭議,一時間對生態旅遊的內涵眾說紛紜。 近期更多的關注中國生態旅遊實踐的研究。在對實踐的研究上,大致形成了兩個熱點,一個是對我國開展生態旅遊條件的判斷和注意問題的研究,一個是針對特定區域的生態旅遊規劃案例研究。

相關訊息

國家旅遊局於2008年發布通知,將2009年全國主題旅遊年確定為“中國生態旅遊年”,主題口號為“走進綠色旅遊、感受生態文明”。生態旅遊已經日益引起國家層面的關注,也會日益走向社會,被大眾所感知和認可。
生態旅遊景區打造思路
儘量保持原生態、與環境協調、環境的保護與恢復,這些是生態休閒景區應該遵循的大原則,而具體的景觀與事件打造,可以從以下方面來進一步把握:

選擇與提煉

生態休閒旅遊景區一般都面積廣闊、山水相依,有田舍、森林、草場、動植物、山崖巨石、溪澗港灣或者是江河、大漠、海洋等。景區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皆可成景,景觀既可以是山體、高崖、巨石、森林、草場;又可以是房舍、古蹟、井田、獨樹、小橋、荷池;也可以是民間工藝、歌舞、傳說故事等風物;還可以是日出、月色、天光、雲霞、雨雪等氣候性的景物;而其中的組合更是千變萬化。首先應該對這些潛在的亮點進行分析、取捨、整合、提煉,並賦予更高層次的內涵,而這種取捨提煉以及深加工的過程必要時需要多次重複。

有所犧牲

在景觀的選擇上,我們必須要有所取捨;而對於生態本身,我們也應該有所犧牲。當然,這種犧牲決不是以破壞生態來換取利益的“短命行為”,而是以可持續發展的眼光,尋求開發與保護的和諧。
可進入性怎么解決?接待設施如何建設?公共工程和配套設施如何配置?開發,不可避免的要對環境造成一定的影響。在旅遊開發之前和過程中,必須綜合考量具體景觀的觀賞價值、可進入性、遊人限量、季節頻度、開發時期的階段性、經濟性、遊程時間等限制,必須權衡利弊,有所為有所不為。
在這一點上,生態旅遊和生態休閒的區別很大。生態旅遊是特定的動物、植物、群落及整個生態環境為觀賞對象,其前提是生態保護,即觀賞對象不應受到損害;而對生態休閒來說,“生態”與其說是保護對象,不如說是一種背景、一種手段,生態休閒景區完全可以在科學的分析和指導下,放開手腳,在更好發展、更好保護的前提下,先破而後立。
當然,這種犧牲必須慎重,而且不能違反相應的文物古蹟和生態的保護規定。對獨特的景觀、敏感性強的景觀、脆弱的景觀景物,必須加強原生原態的保護,如古樹、古崖、古井、奇石、奇景旁,任何建築物、構築物都應當規避,或者繞道或者架空或者地設通過;對群生性、非唯一性的植物、石林、山岩,可舍次而求精;對孤立的、有一定保留保護價值的樹、花、草種或植珠,則應以“當留則儘量留,當去則只好去”的原則處置,如步行游道中的某株大樹,因地形所限無法繞行時,則可去其側枝保留主幹,或者通過創意的設計來造景,使其與環境更為和諧,而不應為了游道的寬暢伐掉這棵樹。

添補修飾

對溪、澗、溝、壑,加些踏步的石柱、石樁,或是添制一座小橋、一些欄桿等,則是必須的。對於殘缺的有保留價值的岩體、牆體、房舍、匾額、標語、名池、名物等,則應在不破壞其文物價值的前提下慎重比較,請專家指導,按“修舊如舊”的原則予以修復。
對安全有隱患的高崖、危石、枯樹、窄道、陡坡、深潭等,則應以“排危保全”、方便協調為原則,或補缺、或支撐、或封鎖、或連線,或架橋以渡,或棧道以通,或攀緣而上,或引流而疏,或築壩以囤,切實改善通行或觀覽條件。
有的奇樹、巨型奇石、小群石林、獨特林群或草地沼澤,可以剔除雜物去粗取精,或者深挖、刨顯,讓這些獨特的具有原生態的景物彰顯出非同尋常的景觀魅力,這是生態休閒景區打造的秘訣之一。其景物的不可移動性和不可替代性,會使都市人有耳目一新的審美感受。

借移疏密

對進入景區和區內交通線路的綠化,必須站在景觀和生態的雙重角度考慮。從城裡一路行來,則是一路清新、一路風景。車行山道或船行溪河,極目遠眺,可資借用之景不在少數。乘坐移動的交通工具,上坡下坡、轉彎抹角,可謂變幻無窮,一步一景。
生態休閒景區道路兩旁的綠化樹種植,絕不能套用一般公路的模式,為了綠化而綠化,為了成林蔭道而在兩側緊密植樹--這種狹長的“胡同”並非佳景享受,應該適當地留出空檔,使遊客在車內可流觀遠山近景。此外,應該有意識地間隔,區段式種植不同樹種,或者根據其季節,或者根據其海拔,或者根據其樹形,或者根據其顏色,錯落而有致,區別而協調,豐滿而富有色彩旋律,配合大地藝術的造景,使景觀變化而具備視覺衝擊。
對遊客集散地或賓館、社區旁的小塊綠化,應當講究用本地植物及木石構件來打造。可以有目的地從本地別處移來;或收集本地的草種花苗進行集中種植,形成一片、一帶、一環、一群的獨特景觀;有的還應是唯美的且在他處他時看不到的景觀。

挖掘風物

在建築、日常遊樂項目、傳統節慶儀式、專項會展事件的包裝創作中,當地歷史文化蘊有豐富的題材內容和很大的創作空間,如文化傳承、歷史事件、當地名人、獨特的勞作漁獵方式、民俗禮儀、山歌民謠、獨特音樂或樂器、口頭文化、圖騰祭祀等。其挖掘整理及二次創作,如書刊、圖片、歌舞、民俗活動、獨特的地方餐飲品種及原料等,既能夠擴大景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也有可能實際地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在挖掘風物的過程中,某種意義上可以“無中生有”,甚至用“拿來主義”。對於早已失傳或瀕危的事件和風物,只要有淵源脈絡,能言之有理,便可資發揚,衍生其派系,精心設計打造;對於一些特殊的非本地風物,也可擇優“拿來”。如:
發散思維強調創新:對平淡無奇的石林、石崖、山石、山口、樹林、草場、湖泊、島嶼、港汊、村寨、事件、物件的重新命名,化腐朽為神奇。
創新包裝:對老地名、老故事、老事件,給以全新的創意包裝會產生意想不到的遊樂效果。對當地人們千百年來熟視無睹的山脊輪廓線、群峰、石紋、崖廓的重新欣賞和發現等,有時會產生石破天驚的發現或饒有趣味的審美興奮。

休閒環境營造

景區是景觀與事件的集合體,對於生態休閒景區來說,單獨的景觀雖然重要,但整體的生態休閒環境更符合都市人回歸自然的要求。如何用游線將不同類別的景觀景物串聯起來,必須用心設計,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如間置式步道的步輻、梯高、梯寬、路寬、欄高、季節性、方便性、可視度、重複性、可進入性、代步工具選擇、上下坡的重複率等。業界的“五分鐘一個興奮點,十五分鐘一個小高潮,半小時一個大高潮”的遊覽節律固然是我們應該追求的方向,但這並不是生態休閒景區的唯一選擇,輕鬆、自然、回歸的環境營造更值得我們努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