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原清志並不是中國人,她出生於日本東京一個貧困家庭,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便相繼離開了人世。18歲時,她與一位名叫吉元七郎的日本共產黨員結了婚。“九·一八”事變後,她的丈夫因反戰被關進監獄,就在女兒道子出生後不久,她的丈夫也不幸去世了,那一年,原清志才23歲。後來,她進了一家書店做店員,結識了中國進步留學生程明升,兩人相愛並結了婚。程明升畢業後回到中國參加了抗戰。原清志長期受進步思想的薰陶,認識到丈夫和他的同志們所做的都是偉大的事業,於是,她便抱著女兒道子也來到了中國,毅然地隨丈夫一起參加了八路軍。
1941年初春的4月,原清志和程明升雙雙調往延安。原清志在朱德總司令(已在1940年5月返回延安)的直接關懷下,進入八路軍總部總政治部敵工部所屬的日本工農學校工作。程明升則調到總參謀部三局(負責通信聯絡)所屬的通訊材料廠任廠長兼工程師。位於寶塔山下日本工農學校,是一所教育、改造日軍戰俘的特殊學校。校長是著名的日本共產黨人野坂參三(岡野進),一批曾留學日本、精通日語的八路軍幹部擔任各課教員。原清志先在這裡教日語,不久就參加了新華廣播電台日語廣播的籌備工作。
新華廣播電台設在延安城西北38里的小山村王皮灣村。動力間、機房、播音間都分布在村對面半山上新開鑿的石窯和土窯里。器材、設施都很簡陋,播音間約6平方米,擺著一張像小學生課桌一樣的舊桌子和一個小板凳。為了隔音,牆面用當地產的土毛氈包著,整個窯洞黑黑的,只有一點光亮從窗戶照射進來。原清志住在延安,每天騎著那匹黃馬去王皮灣,做著開播的準備工作。她僅上過5年國小,中間多次休學,日文功底較差,日語發音也不很標準,為了完成任務,她每天抱著一本日文辭典查來查去,有時一篇稿件要查上幾個小時。她還拜野坂參三等日共領導人為師,苦學標準口語發音,終於在較短的時間內使自己的日文和口語水平有了較快提高,能順利勝任工作了。
1941年12月3日,29歲的原清志開始了她的第一次對外播音。當她走進播音間,用日語播出“這裡是延安新華廣播電台……”的台號時,她非常激動。她覺得,她是在用另一種形式向日本帝國主義宣戰。她播報戰局真相,播報解放區的火熱鬥爭,也播報了許多覺醒了的被俘日軍官兵寫下的悔罪、自新的文字。這些發自內心的愧悔交並的文字,深深震撼了她。她哭了,聽到廣播的許多日本兵也哭了……原清志後來說,她當時只想用她的聲音讓更多的日本兵明白戰爭的真相,感召更多的日本兵走進反戰的行列。她的心愿實現了,後來真有許多日本兵聽到廣播後投身到反戰的鬥爭中。多年從事日語廣播的陸汝富老先生曾說過,原清志女士在延安窯洞裡傳出的聲音,成為當時瓦解日軍的一大武器。 “她……用自己的聲音告訴日本人戰爭的真相,哪邊是真理,很有說服力。(廣播使)好多人受了影響。”日本軍方得知延安電台用日語進行反戰宣傳後,開始用大功率電台發射電波進行干擾,於是原清志和他們打起了“游擊戰”——利用日軍電台干擾的間隙進行播音。這樣她就要更長時間地守候在播音間裡。坐在那樣一個用土毛氈包著的幽暗窯洞裡,其中的孤寂和單調可想而知,可為了抗戰、為了播音,原清志忍受著這一切困難。原清志的日語播音持續了半年多時間。之後,她仍回到日本工農學校工作。原清志沒有想到,她因此創下了中國的一個第一——中國第一個對外廣播的播音員。1995年3月5日,廣播電影電視部黨組在經過縝密調查的基礎上,決定將原清志的第一個播音日——1941年12月3日,定為中國人民對外廣播的開播時間,比原定的1947年9月11日整整提前了6年。
晚年的原清志,由於媒體的報導,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她的跨越國界的正義,她的傳奇般的人生,她為中國廣播事業史書寫的精彩一筆,令人們震撼、激動,油然而生敬意。人們讚揚她,敬重她,而她卻不止一次地這樣說,她已經是中國人了,她從來都認為當初選擇來中國是她一生最好的選擇,能成為一個中國人是她一生的榮幸。
2001年金秋十月的一天,這位優秀的中國共產黨黨員和傑出的國際主義戰士,走完了她人生的最後旅程,終年8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