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降凝劑

原油降凝劑,降低原油凝固點,改進原油流動性,達到防蠟目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原油降凝劑
  • 外文名:Crude oil pour point depressant
  • 降凝機理:改變蠟晶的尺寸和形狀
  • 始創: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
產品簡介,降凝機理,研究概況及發展趨勢,國外降凝劑的發展概況,國內降凝劑研究概況,

產品簡介

原油降凝劑(Crude oil pour point depressant)
我國原油大部分屬於高含蠟原油,蠟含量高達15%~37%,個別原油蠟含量高達40%以上。隨著油溫的降低,高含蠟原油接觸到臨界油點,表面即產生蠟沉積附著在管壁上使採油輸油能力大大下降,嚴重時會造成堵塞,成為石油開採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長期以來,我國主要採用加熱輸送工藝,但這種方法燃料消耗多、允許的輸量範圍變化小,且管道停輸有時間限制,停輸過長會導致“凝管”事故。管輸原油添加降凝劑降低原油的凝點和黏度,受到國內外石油工業界普遍關注。這種方法操作簡單、環保節能、設備投資少,提高了管線運行的安全係數。國內外多採用加入化學降凝劑的方法解決這一難題。化學降凝劑是原油流動改性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又稱為低溫流動改進劑PPD(Pour Point Depressant)。它們是一類能夠降低石油及油品凝固點(SP),改善其低溫流動性的物質。加入少量降凝劑即能改變石蠟原有結晶狀態,使其不易形成網路結構,從而降低原油凝固點,改進原油流動性,達到防蠟目的。

降凝機理

原油失去流動性是由於溶在油中的蠟在溫度降低時結晶析出。隨著油溫的下降,蠟的溶解度逐漸下降,蠟晶相互重疊連結而形成三維空間網狀結構,原油便失去了流動性。
降凝劑並不是與原油發生化學反應,而是改變蠟晶的尺寸和形狀,阻止蠟晶形成三維空間網狀結構,但降凝劑不能抑制蠟晶的析出,只能改變蠟晶形態,使蠟晶形成三維空間網狀結構的能力變弱,因而增強了原油的流動性。

研究概況及發展趨勢

國外降凝劑的發展概況

(1)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一種兼有粘度指數添加劑和降凝劑兩種性能的聚甲基丙烯酸酯出現。1938-1948年出現了新的降凝劑聚異丁烯
(2)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人們一方面繼續開發新型降凝劑,另一方面採用共混及共聚等手段對已有的降凝劑進行改性。
(3)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研製出適應於不同產地原油性質的降凝劑,並用在原油長輸管道上。
(4)20世紀80年代以後。開始對某些原有的產品進行改性或復配,使之能適用於各種成品油及各種高蠟原油。

國內降凝劑研究概況

我國對降凝劑的研究及生產比已開發國家落後數十年,1984年才開始見諸文獻。近20年來,我國研製出許多種降凝劑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綜合國內對降凝劑的研究,對原油感受性較好的降凝劑大致有以下四種類型:①降凝劑 EVA 及其改性物。運用第三單體( 如苯乙烯丙烯酸酯) 對 EVA 進行接枝或共聚改性,使得改性後的降凝劑能適合更多的油種或提高降凝效果; ②聚( 甲基) 丙烯酸酯系列。常見於報導的有聚( 甲基) 丙烯酸 C18 ~ 22烷基酯、( 甲基) 丙烯酸 C14 ~ 22烷基酯烯烴共聚物的復配物、( 甲基) 丙烯酸酯與其他單體的共聚物; ③馬來酸酐共聚物。由於馬來酸酐可與許多單體形成 1∶ 1( 摩爾比) 共聚物,並且能與烷基醇以及胺反應( 酯化或胺化) ,因而馬來酸酐與不同單體共聚能得到許多有效的降凝劑,如苯乙烯與馬來酸酐共聚物、α - 烯烴—馬來酸酐共聚物及其衍生物等;④含氮聚合物。含氮聚合物主要是聚胺類,或者是烷基胺與含有馬來酸或富馬酸共聚物作用得到的化合物,這一類降凝劑不僅降凝效果好,而且在原油中穩定性也很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