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山

原山

原山在山東省中部,淄博市博山區西境。曾名“飴山”、“馬耳山”,因主峰有禹王殿,俗稱“禹王山”,是大汶河淄河孝婦河的發源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原山
  • 別名:“飴山”、“馬耳山”
  • 地理位置:淄博市博山區西境
  • 面積:150平方公里
  • 出自:《漢書.地理志》
位置境域,山系構成,主要支脈山峰,禹王山,岳陽山,鳳凰山,峨嵋山,黑山,白石洞,虎山,特產資源,生態保護,風景名勝,虎山名勝,白石洞名勝,鳳凰山名勝,岳陽山,

位置境域

原山一名最早見《漢書.地理志》。“煙嵐蒼莽,綽有齊封。千里勝概,表為原山。”(《顏神鎮志》) “汶水西注,淄水東流,皆源於此”(《博山縣誌》)。西南——東北走向。起伏於萊蕪市、淄博市和章丘縣境,長約100公里,面積約150平方公里。主峰禹王山海拔797.8米,相對高度550米左右。西南部地層多古生代變質岩,東北部為寒武系石灰岩和頁岩,地層切割強烈,溝谷幽深。主峰東側是斷層陷落而成懸崖峭壁,山勢奇偉,素有“禹山積雪”之稱。主要樹種為刺槐、側柏、松類,覆蓋率28.97%。林產有燕壘、香椿、花椒、水果等。藥用植物有半夏、銀花、柴胡、沙參等。中部設有原山林場,為淄博市林業基地之一。富褐鐵,鋁土頁岩等礦藏。舊有馬耳關,為據險之所。瓮口嶺南青石關為古西長峪道咽喉要塞。名勝古蹟有白石洞、和尚房、齊長城等。

山系構成

原山。一名飴山,又名馬耳山,俗稱禹王山。主峰距於博山區城西20里,海拔798米。 “禹山積雪”舊謂博山八景之一。
峰頂東側是一顯著的地質大斷層稱禹王山大斷層, 淄河、汶水均發源於這裡。山勢迴環,綿亘200餘里,形成博山城區附近各山嶺。位於秋谷東面,由天際山、萬山、大奎山等11個山頭組成的是荊山, 總面積89平方公里,山中多藏煤和焦寶石礦。
主峰黑山,海拔511米。山勢連綿有多峰突起,峪多且深,尤以阿峪為最。虎山距於城西1 0餘里,有大禹嶺、山頭、大寨等11個主要山峰。面積約36平方公里。主峰位於大禹嶺北大頂,海拔750米,傾斜一般25°~45°。山腰多懸崖陡壁,高者達30餘米。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的游擊隊多在此處活動。
距於城西北3公里處是風景秀麗的白石洞,又名過雨岩,由馬萬山、中嶺、張北嶺、郇家山、宋蒙山、林家山、白石洞等山頭組成, 總面積38平方公里左右。主峰白石洞海拔569米,山前多峭壁,山腰有洞,洞內有“林泉”,常年流水。
城南西起團山、鳳凰山,東接峨嵋山,越秋谷、荊山、岳陽山一帶叫作長城嶺。團山上有洞,邃幽林深,山清水秀。
區北境自簸箕掌莊東向西南方向伸展至福山鎮與岳陽山、黑山相連的叫太陽山,是博山區與淄川區的北部界山。山下蘊藏著豐富的石英、煤、焦寶石等。城郊低矮孤獨的青龍、白虎二山亦屬原山山脈。

主要支脈山峰

禹王山

系原山之主峰,因其峰建有禹王殿,俗稱禹王山,位於博山城西九公里,域城鎮嶺西村以西處。
原山,別名飴山,馬耳山。原山一名最早見於《漢書.地理志》“煙嵐蒼漭,禪有齊對,千里勝概,表為原山。”(顏神鎮志)“汶水西注,淄水東注,皆源於此”。趙執信《原山考》載:“鎮城西十餘里,有大山橫亘,一方之鎮也。其來西南自泰岱,連綿將二百里,至而特起,聳拔雄秀……蓋博考而細按之,蓋所謂原山者也”。原山山勢西南、東北走向,起伏於淄博市、萊蕪市和章丘市境內,長約一百公里,面積150平方公里,主峰海拔797.8米,相對高度550米左右,東側是斷層陷落而成的懸崖峭壁,山勢奇偉,是素有“禹王積雪”之稱的顏神八景之一。
禹王山有古齊長城遺址,建有馬耳山,系古長城居險要塞關口,山陰有虎老關,也系長城之要塞。(系域城鎮上虎老關,下虎老關村)。
此山別名馬耳山,焉何稱之,無從考據。經多次對此山考察觀測發現,禹王山主峰,遠看確係馬之形狀,馬身、馬頭,馬脛、馬耳清晰可辨,禹王山主峰頂部正是豎起的馬耳。山下有“馬公祠”村,村內並無馬姓人氏,推測馬公祠可能是祭祀馬耳山之祠堂,後來村莊以此祠名之。可以推測,馬公祠面對馬耳山,系一脈相稱。
禹王山主峰建有禹王殿,側峰構築泰山行宮,始建於何年代已無考,早巳殘壞殆盡。1995年以來,當地民眾開始重修,每逢三月三,九月九日是該山廟會時。
禹王山峰高雄秀,陡峭挺撥。登峰西南望萬畝松濤,峰嵐常躍;東觀博山全境,風情萬千。山區氣候怡人,平均溫度低於博山城區五度左右,是避暑納涼的好去處。1995年至1999年淄博、萊蕪兩市共同修建通往博山,萊蕪和章丘的山間柏油公路。公路從禹王主峰腳下穿過,交通方便。從博山城區到禹王山必經姚家峪。姚家峪是博山旅遊景點之一。峪中有五十餘家餐飲店,星羅棋布,各具山林野味,被稱為“美食一峪”。沿公路向西可達牛角村,南北閆村。此處山勢奇偉,葦席在望,山下水庫兩座,碧秀如境,是開發禹王山旅遊區的良好資源。
在四十年代,禹王山區曾發生過一場戰鬥。一九四七年七月,為保護地方基層政權,避免國民黨的大掃蕩,山東縱隊某營奉命護送博山、淄川、萊蕪三地區的基層領導及家屬千餘人,由萊蕪向淄博轉移的途中路經禹王山,與國民黨七十三軍某營遭遇。因我軍由當地百姓帶路,搶占優勢地形,經一晝夜的浴血奮戰,殲敵百餘名,徹底打垮了敵軍,我軍傷亡不足十人。其中郭營長在打掃戰場時,被殘敵黑槍擊中犧牲,用生命保衛了地方政權。

岳陽山

岳陽山位於博山區中部。系原山支脈。主峰海拔754.16米。 民國二十年(1931年)《博山鄉土志》載:“岳陽山位於縣東南三十五里整。橫亘縣的中央。前面壁立;後面陂陀。”岳陽山占地面積約30平方公里。高度僅次於博山境內的魯山和原山等。為博山的高峰之一。因景色宜人,故在天朗氣清的季節,遊人多攀登山巔攬景。置身絕頂,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岳陽山雖不很高,但因它的位置適中,四周很少山川林木阻礙,所以每當身臨山巔時,極目遠眺,四周群峰好似黑雲拂地;河水好似白練橫空;工廠煙囪,廠房鱗次櫛比。山山水水,一覽無餘;阡陌田野,都歷歷在目。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載:“岳陽山:在縣東南三十里,居縣境中心,有九十九頂。其絕頂有廟三院。”該山罔阜聳峙,百峰攢簇,古代即有岳陽山九十九頂傳說。因位處空曠地帶,從早到晚,太陽照射時間特別長,遂取岱嶽向陽之意,取名為岳陽山。博山嶽陽河的三個泉源,有一個即發源自山後,流至南嶽陰莊東側,三股水匯合出後龍口,流入淄河。南嶽陰和北嶽陰兩莊因位於岳陽山之陰而得名。

鳳凰山

鳳凰山位於博山城西南山頭鎮境內, 距博山城1.5公里。系原山支脈。附近諸山以此山為最高。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博山縣誌》載:“鳳凰山:縣西南三里,原山之支東出,峰迴翔折,如鳳凰之矯翼,故名。”古代,人們多以鳳凰象徵吉祥。為了多財多福,爪瓞綿延,又以該山峰迴翔折,形似鳳凰展翅,命故名為鳳凰山。

峨嵋山

位於博山城南一公里。系青石山。山下至山巔大部廣植松柏,基本綠化。山巔早年建有“文昌廟”。並有以人力築一筆狀石峰,名為“文峰筆”。今皆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續修博山縣誌》載:“峨嶺:在縣城南。山形秀曲如眉,一名峨嵋山。” 峨嵋山為博山八景之一。素有“峨嶺晴嵐啼亂鴉”的詩句讚譽。因其形彎曲如眼眉,故名“峨嵋山”。

黑山

位於八陡鎮以北0.5公里。 東鄰崮山;西靠東南峪頂;南與小黑山毗連;北接五陽山。海拔501米。山上下全部綠化。山巔有“暮雨石”,為博山八景之一。 民目二十六年(1937年)《續修博山縣誌》載:“黑山:縣東南十六里,石色黑,鍛而為鐵。一石得二斗,冶器取資焉。又多煤炭。” 因山上多矽砂,石呈黑色,故名“黑山”。

白石洞

位於域城鎮以西三公里,地處博山烈士陵園以西。東鄰山下林區;西至東寨;南鄰歪咀山; 北至山下林區。海拔585米。系青石山。山巔尚有古代所建廟宇。素為博山名勝之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續修博山縣誌》載:“白石洞:縣西北十里,在西域城莊西,柿岩之北。” 因山巔有洞深邃,石多呈白色,故名“白石洞”。
白石洞山系屬原山山脈,位於博山西域城村以西,方圓約九百畝,主峰誨撥585米。 
白石洞山系均為古代寒武紀和奧陶紀沉積岩層,以石灰岩分布為主,地質結構形式基本一致。

虎山

虎山位於蕉莊村西北三公里。東鄰辛莊公路;西、南、北三面至山下淄川區境。海拔604米。 系青石山,屬原山支脈。

特產資源

禹王山山之西兩部地層多古生代變質岩,東北郡為寒武紀石灰岩和頁岩。山區之內已大部綠化,植被茂密,灌木叢生,植被覆蓋面積70%以上。主要樹種有刺槐,側柏,楓樹,松樹。林產有櫻桃,香椿,花椒,水果等。藥用植物有半夏,金銀花,紫胡,沙參等。
白石洞山林資源豐富,山谷全部被植被所覆蓋。除了繁多樹種外,還盛產中草藥材,有益母草、遠志、柴胡、車前子、半夏等幾十種。動物以兔、鼠、蛇類較多,獾狐少見。常見的鳥類有喜鵲、麻雀、啄木鳥、斑鳩及其他鳴鳥多種。

生態保護

1992 年經國家林業部批准建立原山國家森林公園(關於旅遊的內容,請豐富該主詞條),位於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城區西南部,總規劃面積 1702 公頃,下設鳳凰山、禹王山、望魯山、薛家頂和夾谷台五大景區,是淄博市市一家國家級森林公園,是全國青少年活動營地,淄博市自然保護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環境教育基地。園內山勢險峻,地貌奇特,森林茂密,環境優美,文物景觀、自然景觀豐富,遊樂健身場所眾多,是生態旅遊、回歸自然、休閒度假之勝地。

風景名勝

虎山名勝

虎山山巔有唐、宋兩代建的玉皇廟和四方塔,以及元、明、清三代記述建廟、建塔緣由的碑碣。山頂及山腰大部綠化。 明嘉靖二十五年《淄川縣誌》載:“瑚山在縣西二十五里。上有玉皇廟……”。因此山遠望有臥虎形狀,後遂稱為“虎山”。

白石洞名勝

白石洞,又名過雨岩。《山東古蹟名勝大觀》記述:“山多白石,攙岩欲墜,洞在半山,有龍神祠。林壑幽深,間以楓樹。每逢歲寒霜葉松濤,點綴其間,誠佳境也。”又記:“縣城西北十里,西域城西,柿岩以北,參政趙進美(明崇禎間進士,易名過雨岩”。
白石洞是一處景色宜人,多有古蹟的遊覽勝地。白石洞山谷東西走向,谷深3餘里,山頂至谷底60餘米。山峰山谷植被茂密,遠看像一綠色屏障。過山門進山峪,沿石階盤道而上,映入眼瞼的是一片翠綠。盤道兩邊皆是野生的山榆、山荊、翠柏,互相交錯,編成籬陣,林葉茂密,遮住藍天。石階盤道,順山谷走勢曲回而上,時而有亭閣出現,時而有怪石迎客。越向上行,兩邊樹株越密,樹蔭越濃,峰迴路轉,前後遊人只聞其聲不見其人。高喊一聲,回音盪耳。詩人寫道“一登白石洞,景物信天然。”
沿石階攀上三餘里,前面出現一道陡峭石壁,形如張屏,高達三十餘米,長約六十餘米,傾度90度以上。石質白色,形似刀劈,上面多是洞穴,石壁頂端,短松如蓋,根出石上,縵岩而生,在石壁下瞻眺,只見石壁直立雲天,有危危欲傾之感。石壁下有一大洞,高5米,深7米,洞外水池蓄滿清波,洞內深處有一小洞,一漲清泉從中湧出,注人洞外水池中,泉水甘涼清例,終年不涸,是優質天然礦泉水,遊人無不以飲此水為快。
石壁前有二畝餘地,地勢沿石壁南北走向展開,此為白石洞古蹟建築群分布地區。建有明清寺廟式建築二十九間。主體建築有:玉皇閣、團圓殿、三觀殿、龍王祠、觀音廟,還有碑閣、道士房等。石壁南側是龍王祠,沿石壁向北,進山門,有院落二進,建有觀音廟,團圓殿,三觀殿,道士房,中間有月亮門一座將兩院分開。石壁北側有石階直通山腰,石階盡頭建有玉皇閣,站在玉皇閣上可以縱覽白石洞全境。
廟宇其間現有大小石碑十六塊(包括殘碑)。以乾隆八年立“求雨碑記”為最早,以後嘉慶、道光、同治、光緒、民國均有重修的碑記,還有數通當代重修碑記。在玉皇閣下的山崖上有民國六年摩崖石刻“土”字,字大如斗、雕刻精細。白石洞峪口有石碣一方,上鐫山東省書法協會主席高啟雲題寫的“白石洞”三個大字。山上陡壁間有當代園林學家陳從周所題寫“白石洞”石刻。
白石洞景區內有較大石洞七處,“其中最大的是有泉水的石洞,小洞不下百處。尤其是半山腰石壁上隨處可見大小不同的洞口,形態奇異,玲瓏剔透,令人讚嘆。
白石洞廟內外及石壁前古樹多株,廟中月亮門外有一株古老銀杏,胸徑一百三十五厘米,高達三十米,樹齡六百年以上。廟外有國槐一株,胸徑一百二十七厘米,高達二十五米,樹齡五百年以上。另有一株國槐胸徑七十九厘米,樹齡五百年以上。毛株最大的一株胸徑八十七厘米,樹齡四百五十年。元寶楓最大的胸徑六十七厘米,樹齡三百年。黃連木最大的樹胸徑六十七厘米,三百年樹齡。流蘇胸徑六十三厘米,四百年樹齡。還有朴樹、山 植、柿樹、苦木、鵝耳櫪等近四十個樹種,胸徑三十厘米以上的大樹有一百餘株。
一九八五年以來,博山區和域城鎮兩級政府牽頭,組織政府、集體、個人多方集資,開發建設這一景區,重新修復團圓殿、三觀殿、玉皇閣等古蹟建築。重修後的團圓殿三間,前出廈、飛檐斗拱、青磚白牆、上覆琉璃瓦,氣勢偉然。殿東三十米處,紅楓嶺下即是重修後的玉皇閣。區政府出資二十萬元重修了石階盤道,新建亭閣數座。一九九三年區政府又投資二百萬元,新建了白石洞山門。山門占地面積十畝,氣勢宏大、金碧輝煌。並新建飯店十間,逐步完善了白石洞景區的旅遊設施。
白石洞山門以東一里處有烈士陵園一座,紀念碑立於蒼松翠柏之中,是淄博市,博山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鳳凰山名勝

鳳凰山是博山風景勝地。山上松柏刺槐鬱鬱蔥蔥,故春夏秋冬四季,遊人熙來攘往,絡繹於途。
從博山城到鳳凰山游山賞景,到了紅門,橫跨孝婦河上的一座石橋 (原是七孔,因展寬馬路,現留五孔) 即觸入眼帘。橋上鑿青石為欄桿,橫亘東西,古樸壯觀。橋西側高地,現尚有明代牛’葉創建的紅門宮,訓。二十餘間殿宇。上靠巍巍群峰,下臨潺潺孝水。殿宇雕樑畫棟,引人入勝。院內原有宋代佞臣秦檜和王氏夫婦二人鐵鑄之像,任遊人唾棄。殿宇內原塑有岳飛神像,現塑像已毀,殿宇尚存。殿宇前石柱上過去刻有“正邪自古同冰炭,毀譽於今判偽真”的詩句。了了數語表達了人民嫉惡如仇,愛憎分明的情感。 鳳凰山的南部,依山建有樓群聳起的山東輕工美術學校;山的北部北宋大觀時(1l07—1110年)張道源隱於此建“玉皇宮”。過去每年正月初九為善男信女求神祈福之地。現已闢為原山林場的場部。過去凡游山的黃童臼叟來這裡,必須附藤攀枝才能達到山巔。山徑越來越深,一路草木越發引人入勝。山的西部,林樹之間有條小峪,峪中野花競放,漫山遍野,幽靜別致。遊人沿著崎嶇山徑,可以攀登絕頂。因頂峰高聳突兀,但以其高度遜於泰山之岩,故又以“小頂”命名。從山麓下到山巔,蒼松翠柏夾道,石磴迂迴曲折。山巔古建有碧霞元君廟,廟內有明清兩代文人雅士撰寫描繪小頂景色和重修碧霞元君廟的緣起的碑碣。潺潺的孝婦河水和風凰山的景色遙相掩映,愈加絢爛壯麗。
鳳凰山西南三里有條群峰環拱“若四圍團坐者”的山峪,叫做“團山峪”。為鳳凰山最為幽辟之地。該峪橫貫東西,濃蔭蔽天,雜花鋪地,更有一股泉水在峪底匯成小河。人們多趁工余之暇,到此度假。聳峙的鳳凰山和涓涓的峪底流水,為博山城增光添色。
鳳凰山下“紅門宮”,人民政府批准已撥款重修。建為淄博市琉璃博物館;1983年已劃入淄博市新辟的顏山公園範圍。駐博山的解放軍指戰員在這裡戰高溫酷暑,滿灑汗水,開山辟嶺,修成登山馬路,傾注了軍民魚水情。在不久的將來,這裡的山光水色,將會吸引著更多慕名而來的遊人。

岳陽山

岳陽山山巔舊有古代三院,造型古樸,彩繪斗拱,風貌典雅。三院分別各建主殿三問,兩廡亦各建三間,塑有后土夫人、碧霞元君,山神等神像。 建國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民眾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在陡峭的青石坡上,開山辟嶺,見縫插針,廣植松柏,刺槐、果樹。春天松柏果樹競相吐翠;夏天綠樹成蔭;秋天紅黃爭艷;冬天銀裝素裹,吸引著更多的遊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